贯彻市两会精神 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顾自刚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17日 第 02 版 )

  □顾自刚

  2024年,舟山市深入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有力落实“985”行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突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6.2亿元、增长5.9%,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8亿吨,石化行业产值超2800亿元,保税船燃加注量达726万吨,甬舟铁路等“两高一铁”工程加速推进,交出了一份“稳进提质”的答卷。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的开局之年。今年2月召开的市两会着眼国家发展战略大局,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针对舟山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强化政策供给、落实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扩大有效投资、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和更高质量的服务业、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深化自贸区改革攻坚等方面明确了新一年的经济发展思路,吹响了进一步“向海图强”的奋进号角。

  市两会提出的经济发展思路,核心在于通过产业生态重构、开放能级跃升和治理模式创新逐步破解传统区域经济发展路径依赖,重塑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

  其一是构建“大海洋产业生态圈”,摆脱产业结构单一困局。2024年,舟山石化行业产值超280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7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核心引擎。在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产业锁定”风险。破局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入推进“985”行动,以“链式思维”重构舟山海洋产业生态。一方面要加快纵向产业链升级,重点推动石化产业从炼油、乙烯、芳烃等基础原料领域向高端树脂、聚碳酸酯、光学膜等新材料领域延伸,并布局石化终端制造,坚定不移向石化价值链高端攀升,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加快横向融合,以海洋资源禀赋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业态融合和模式创新打破产业边界,推动海洋资源与多元业态深度融合,实现海洋经济与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数字技术等跨界协同,从单一资源开发向海洋全要素价值挖掘的跃迁,激活“海洋+”新动能。

  其二是推动开放能级跃升,构建双循环战略枢纽。新时期,舟山的开放格局正在经历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的深刻变革,从早期保税燃料油加注、油气贸易等单点政策突破,转向构建“制度创新链+要素流动网+全球协作圈”的系统集成新范式,开放逻辑从“政策洼地”转向“系统赋能”。2025年,舟山将以“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为统领,促进制度创新、要素流动与全球协作形成共振,推动开放向纵深拓展。一方面,集成制度创新红利,将国际船舶登记、生物柴油应用等分散试点整合为“航运服务创新包”,配套跨境数据流动、外籍人才便利化等支撑政策,形成“1+N”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打通要素跨境通道,依托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联合上海、宁波构建铁矿石、油品、LNG等大宗商品“采购—运输—交易—结算”全链条服务体系,试点“仓单互认+人民币结算”模式。

  三是以制度创新激活“深蓝动能”,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制度创新是舟山重塑海洋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抓手。面对资源约束趋紧、城市能级不足等瓶颈,舟山需从局部突破转向以系统性制度供给,以政策集成破解体制障碍,以协同机制释放要素活力,以规则衔接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一方面,以“制度供给”释放要素乘数效应。跳出“政策点状突破”思维,转向系统性制度设计,围绕海洋资源产权、跨境数据流通、绿色权益交易等新领域,构建适配海洋经济特征的规则体系。另一方面,以“战略规则”定义全球竞争坐标,推动舟山从“国际规则接受者”转向新型治理体系共建者。依托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优势,建立“舟山指数”定价体系,推动铁矿石、LNG等品种以人民币计价结算,构建与国内国际双循环衔接的贸易金融规则。更深层次上,探索建立“国际航运服务规则试验区”,在船舶融资、海事仲裁等领域试点与国际接轨但更具竞争力的制度安排,形成对全球高端要素的“制度引力场”。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舟山海洋经济将从“要素重组”与“制度创新”上双向发力,从“规模扩张”向“价值跃升”迈进。新的时代背景下,千岛之城必将迎来产业能级的质变、开放层次的升维和发展范式的重构三重历史性跨越。

  作者单位:中共舟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