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交通大楼
李慧慧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05日 第 05 版 )
□李慧慧
近日,偶然刷到岱山港客运大楼爆破前后的视频,看着昔日巍峨壮观的大楼,化作了漫天尘埃,那段在大楼里工作的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忍不住想写一写。
岱山港客运大楼,也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交通大楼”,位于岱山的山外路沿港中路8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岱山一座标志性的建筑。进出岱山的旅客第一时间总能看到它。
二十年前,我在外面折腾一圈无果后,回到了老家,在大楼里开启了自己的文字生涯。那时,许多单位的办公大楼还显得老旧,而交通大楼却以其现代、气派的外观,在一众建筑中脱颖而出。我工作的办公室位于五楼,一楼就是岱山港客运站候车室,每天清晨,当我踏入办公室,总会不由自主地站到南面那大大的玻璃窗前,轻轻一望,楼下的岱山港便跃入眼帘,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形形色色的旅客,带着各自的故事和行囊,穿梭在港口。有的拖着略显破旧的行李箱,轮子在地面上滚动,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有的双手提着装满食物的袋子,可能拎得累了,换着手继续拎;有的人,肩上扛着扁担,扁担两端的重物随着他们的步伐有节奏地晃动;还有一些人,推着简易的小推车,车上堆满了货物……每个人脚步匆匆,奔赴着各自的方向。当然,还有那些客运站的工作人员,他们日复一日地忙碌着,有的站在码头拉绳,有的站在船头放绳,有的站在乘客出口处检票。
大楼里的日子,忙碌而又充实。白天写累了,我会站在窗前眺望大海。无数个夜晚,当整座城市都沉浸在梦乡之中,我还独自坐在办公室的灯光下,为了赶一份份材料,奋笔疾书。
那个夜晚,我终于完成手上的工作,窗外漆黑一片,港口停着几艘客船,灯火稀稀落落,一片寂静。深夜十一时,整幢大楼只有走廊灯散发着昏黄的光,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大楼,外面的世界也是一片黑色,昏黄的路灯有气无力地洒下几缕微弱的光,试图驱散黑暗,却显得那么徒劳。售票站门口的花坛边,一位旅客正蜷缩着身子打瞌睡。他的头发有些凌乱,脸上写满了疲惫,身旁放着一个破旧的行李箱。这幅画面,就像一张老旧的照片,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此时,父亲正开着那辆老旧的拖拉机在单位门口等着我。拖拉机那熟悉的“突突”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我远远地就看到了父亲那略显佝偻的身影,在昏暗中,他的身影显得有些单薄。
拖拉机行驶在空荡荡的大路上,路灯的光一闪一闪地划过我们的脸庞。看着眼前行人稀少的道路,我又想起了那位坐在花坛边打瞌睡的旅客,心中感慨万千。回到家后,我忽然有了灵感,写下了一篇《五星级父亲》。后来,这篇文章有幸发表在《北京青年报》上,随后又被《青年文摘》等多家杂志转载,甚至还被选作中学生阅读理解的材料。我深知,并不是我写得有多么好,而是文章中所描绘的父亲的形象,触动了大家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让大家看到了自己父亲的身影。而这一切的源头,便是那个在交通大楼加班的夜晚,那个坐在花坛边打瞌睡的旅客,以及父亲在黑暗中默默等待我的身影。
在交通大楼的日子,满打满算不过三年,然而这三年,我结识了一群好朋友。我们一起在办公室里为了工作任务而并肩作战,一起在休息时间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那些一起加班的夜晚,一起干活的时刻,都成为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是朋友。
如今,交通大楼已不复存在,但它所承载的那些回忆,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旅程中最温暖、最美好的一部分。
再见了,交通大楼,愿你的故事,在未来,继续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