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招引“组合拳”助力我市跑出发展加速度
薛卿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2月28日 第 05 版 )
海客谈 薛卿
新春伊始,市人社局抢抓节后用工黄金期,组建跨省招工专班奔赴四川达州、河南濮阳、云南昭通等地开展劳务协作。40余家重点企业带着3000多个船舶制造、海洋食品等特色岗位走出去,最终70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为我市经济“开门红、开门稳”提供了有力支撑(据《舟山日报》2月23日报道)。
近年来,我市在劳务引进上持续发力,形成了人才与产业共同成长的好局面。制造业领域通过与中西部劳务基地合作,引进了上万名熟练技工,实现临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产品远销国内外。在数字经济方面,政府搭桥让企业和高校牵手,建起多个实训基地,吸引浙江海洋大学等人工智能、区块链专业人才扎根,帮助我市多家企业完成数字化升级,相关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大关。
针对春节前后用工高峰,我市提前布局用工保障。年前就开展稳岗行动,发放补贴、组织培训,留住了几万名在岗员工,还派招聘团队到达州储备用工资源。节后上班第一天,由人社干部和企业HR组成的招工组就奔赴河南、云南,把招聘会开到当地家门口。
这次跨省招工效果超出预期,不仅岗位匹配更精准,招聘方式也有新突破。濮阳招聘会重点对接机械制造人才,近三分之一求职者现场签约;昭通专场采用直播带岗,吸引南宁、怒江等地求职者在线投递简历。更让人欣喜的是,与三地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昭通举办的招聘会上,船体焊接、数控加工等技术岗位引发关注,2300多人进场咨询,200多份就业协议当场敲定。
深化劳务协作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既打通了东西部人力资源通道,每年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技工人才;又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紧缺人才,引进海洋工程、智慧物流专业毕业生;还带动了消费市场扩容,据国家统计局舟山调查队测算显示,新增就业群体年均可带动餐饮住宿、商贸服务等消费。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让企业用工更安心,城市发展更有后劲。
着眼长远发展,我市还需要在引才育才上持续创新。比如借鉴宁波“用工雷达”系统经验,建设智能匹配招聘平台;参照台州“异地技工学校”模式,在劳务输出地开设订单式培训分院,培养适配本地产业的技术工人。同时完善住房、教育等配套服务,让外来人才留得下、过得好。打好这套“组合拳”,定能为建设现代海洋城市集聚更多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