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

岱山:久久为功书写富美海岛新篇章

陈瑶 滕海平 张浩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2月18日 第 06 版 )

  □记者 陈瑶 滕海平 通讯员 张浩

  “数说”精彩

  深化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一镇一品”培育发展土特产,“一村一策”持续巩固集体经济欠发达村帮扶攻坚行动成效,培育农创客120名、现代“新农人”2931名。

  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整治抛荒地354.37亩、主干道沿线农田1000亩,10个花园村庄加快建设,龙头—鹿栏晴沙田园综合体全面推进,打开围墙见绿地3.3万平方米;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温室、育苗工厂、连栋大棚等一批设施农业项目落地建设,长涂、衢山离岛蔬菜工厂相继建成,新增规模化种植2470亩。

  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示范乡镇7个,累计建成省和美乡村达标村37个,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全覆盖。建成花园村庄11个、未来乡村8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5个,荣获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等称号,成功入选省“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县域样板区”。

  城乡融合,全域和美;东海潮涌,拨动心弦。

  如今的岱山,从改善农村环境面貌起步,到乡村风貌提升与美丽经济齐头并进,再到打造满足人的更高层次需求的新时代美丽乡村……这份进阶之“美”,逐渐由表及里、形神兼备。

  数据印证了一切的美好: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示范乡镇7个,累计建成省和美乡村达标村37个,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全覆盖。建成花园村庄11个、未来乡村9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5个,荣获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等称号,成功入选省“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县域样板区”。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岱山正坚持以“千万工程”为统领牵引缩小“三大差距”,接下去,将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深入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公共服务“七优享”等工程,让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夯实高质量发展底盘的强劲动能。

  强城 整体打造海岛大花园

  大凡发展之地,皆处于通衢要津。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主战场,岱山正在加速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如今的岱山,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重点,加快构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坚持把本岛作为一个城区一体化规划建设,已经编制完成岱山岛城市发展功能策划及空间布局研究方案。

  据悉,岱山正在加速促进人口向县城集聚、推动城市经济升级,落实离岛进城渔农民住房保障,探索外来常住人口入籍岱山支持政策,因地制宜发展镇乡经济。同时,深入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基础设施补短提效行动,高标准建设“S201—美丽渔港—长剑大道—G526”环岛活力经济带、滨海风情线,建成磨心水库及河库联网主体工程、双峰新城文体中心等项目,不断提升县城承载能力。

  与此同时,岱山加速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县内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整治抛荒地569亩、主干道沿线农田1000亩,10个花园村庄加快建设,沙洋—龙头田园综合体全面推进,打开围墙见绿地3.3万平方米;岱山火箭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温室、育苗工厂、连栋大棚等一批设施农业项目落地建设,长涂、衢山离岛蔬菜工厂相继建成,新增规模化种植2470亩,大西寨入选国家级海洋牧场。

  “左手繁华都市,右手和美乡村”成了岱山最生动的写照。

  一体推进的“强城”“兴村”“融合”中,强城更是激发岱山内在活力的源泉。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和谐。

  当下的岱山,浪花拍岸的千米铁板沙、鲜花盛开的游步绿道、人和景美的“打开围墙”新空地,山海美出新风景;传统特色和时尚夜市结合的海风“晚宴”、国内外运动爱好者们齐聚的各色赛事活动,多元活动秀出新玩法;海边古镇在千年古城复兴中焕发新生、业态齐开花的乡村游生机勃勃,千帆竞发游出新场景……

  随着城市外扩,走在岱山,从老城到新城,沿途可见和谐宜居的新画面。从城中心的磨心密林到岱东龙头村的北峰绿道,从万米的铁板沙到悠悠的碧水边,在这里,美丽生态、美丽经济与美好生活诗意相连,不断勾勒出现代化和合之城的美好图景。

  该县也以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主抓手,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改革切口,重点做好“地、产、人、富、融”五篇文章。

  兴村 向美丽要发展红利

  作为乡村建设的优等生,岱山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变一时美为长久美?如何为乡村培养不竭动力?产业引育,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化美丽乡村为美丽经济,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是岱山的答卷之一。

  穿过岱西镇茶前山村的小路往南面海边走,遇到一大片正在丰收的水稻田,湛蓝的天空下稻田里是丰收的喜悦场景,风车、湖泊、白鹭、金黄稻穗、现代化农机……一幅人和景美的“画卷”呈现眼前,好像走入了宫崎骏的动画。

  这里如今是岱山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再之前也是挂钩百姓生计的大片盐田。随着盐田的收储,2016年火箭盐场区域集中垦造耕地项目立项以来,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等水利工程建设,以及道路规划修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这片有几十年晒盐历史、曾被称为“最难改良的盐碱地”,一改“颓势”,变得生机蓬勃。

  火箭盐场区域改造完成后的新增耕地面积约5250亩,其中垦造水田面积约2465亩,旱地面积2785亩。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我市探索盐田复垦、创新海岛特色节地新模式提供了生动的“岱山样板”。

  土地活,全盘活。在岱山,像这样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加速去“荒”化的生动实践随处可见。

  来到岱东镇龙头村和沙洋村,沿着板黄线步行,路两边的大片农田里,已经整改完的土地生机勃勃,一些菜畦上冒出绿色的菜苗,大片的耕地呈现“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农业作业环境,原本遮挡视线的杂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田园风光。

  “从龙头村一直到沙洋村,连片的1550亩左右良田,今年完成了土地流转。”岱东镇副镇长江东成告诉记者,随着农田的打造,这片农业景观将与周边的东海郊野公园、北峰山绿道、鹿栏晴沙景区串联成片,提升农旅景观效果。

  这样的变化还进一步“整”出美景,“治”富乡村,打开共同富裕新大门。“流转片区还在加速建设一个民宿样板区,形成一条‘半街’,助推‘农文旅’融合。”岱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片土地每年预计可为沙洋、龙头村增加200多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算好美丽账,不负海与人,岱山力争以美丽乡村“杠杆”撬动产业崛起,促进海岛振兴:衢山镇三弄村弄堂变花园、农田变景区,产业入村来,村民家门口再就业;凉峙村面朝大海,百米海塘壁画点缀渔村,特色民宿遍地开花、生意火爆,人口倒流回村创业;双合村闲置农房成别致石头小屋,咖啡馆、川菜馆、民宿等新业态迎客来……

  如今,岱山县深化党建联建凝聚乡村共富合力,开展党建引领“兴村十条”村级集体经济提质行动,“一村一策”助力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实现全覆盖。并推进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扩面提质增效,确保重点帮促村全覆盖,重点打造岱西海蜇、岱东沙洋晒生等特色工坊,累计建成各类工坊66家,吸纳就业人口4900余人,人均月增收2400余元,联合做强富民兴村产业,也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融合 开启共同富裕新未来

  一个个未来乡村,渔农和合,让海岛渔村焕新颜;一处处城乡风貌样板区,绘山绘水绘幸福……岱山加速焕新,努力打破城乡之间的资源、人口、产业等要素壁垒,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澎湃向前。

  城乡融合,不只以城带乡,还要以乡促城、城乡互补。

  县内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越来越强。教育、医疗的短板也在不断缩短。去年,岱山县教共体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经验案例,岱山县还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海岛县,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2023年开始,该县撤并3所小规模学校,正式启用双峰新城学校、高亭中心小学综合改造工程,新增优质学位2290个。同时,岱山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县乡一体”管理改革省级试点,实现编制管理、人员流转、激励机制等“五个一体化”,全县还率先实行特困人员县域集中供养。

  近年来,岱山还在继续加大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力度,完善县级康养联合体运营机制,建好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积极招引中高端医养结合项目。

  从城市,到农村,岱山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既有竹屿未来社区创成省级未来社区,蓬莱未来社区入选全国完整社区试点,又有东沙康养联合体正式启用,引进物产中大开展专业化运营,提升改造3个乡镇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老一小”融合发展,县内乡镇的托育机构覆盖率为100%。

  该县还在坚持和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总结推广“五事五议五办”村级议事协商机制等做法,不断拓宽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依托网格智治“基本单元”,已经建强“乡镇—村社—网格”一贯到底的组织体系,构建扁平化管理体系,细化基层治理颗粒度,真正实现一“网”兜起大小事。

  与此同时,岱山加速完善家门口就业增收机制,做实大学生创业园和乡村“青创空间”,海岛零工市场也实现乡镇全覆盖。并且深化海岛便民服务,常态化运营岛际无人机物流航线2条以上;打好“菜篮子”降价组合拳,大白菜0.5元每斤、菠菜4.28元每斤、白萝卜0.85元每斤……位于岱山县高亭镇育才路上的首家政府运营菜篮子旗舰店与去年年底开业,约400平方米的店里,商品从农产品、水果、粮食到调料、生鲜、鲜肉一应俱全,岱山海岛群众迎来了“平价时代”;推进燃气供应价格与舟山本岛一体化……

  深化改革,岱山正在加速做深“融”的文章。县内深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做好城乡公共服务整体规划以及专项规划,推动公共服务“七优享”向乡村覆盖延伸,实施“四治融合”改革,完善多元力量参与乡村治理机制,深化移风易俗,完善党建统领“网格智治”体系。城乡互动间,“融合”二字不断显现。

  “千万工程”还在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如何继续前行?岱山接下去的回答更值得期待。

  本版图片由岱山县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