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聚焦战略定位 昂首阔步新征程

吴建波 陈如祥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2月14日 第 19 版 )

  □记者 吴建波 通讯员 陈如祥

  “数说”精彩

  高新区全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89.2亿元,增速38.7%,地方税收收入29.7亿元,同比增长10.1%。先进制造产业平台能级提升,年度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个,其中50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各1个。经济运行呈现稳进向好态势。

  高新区全年争取专项债券项目3个、超长期国债项目1个,储备2025年“两重”“两新”、专项债券项目资金需求超17亿元。高效完成11宗1655亩用海报批、10宗460亩土地出让。

  过去一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2.7亿元,增速达67.2%。全年新上规工业企业7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9家,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机构3家。

  北方特气、国投燃气发电等一批总投资约180亿元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三大板块集链成群,低空经济萌芽破局,构成“3+1”产业格局;开发开放站上新起点,综合保税区全国排名大幅提升至48名……回眸过去一年,舟山高新区全力落实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点工程”以及“985”行动,聚力“三重塑”、跑出加速度,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新突破。

  相关数据显示,高新区全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89.2亿元,增速38.7%,地方税收收入29.7亿元,同比增长10.1%。先进制造产业平台能级提升,年度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个,其中50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各1个。经济运行呈现稳进向好态势。

  创新主阵地,攀高正当时。2025年是高新区发挥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建好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的首战之年。高新区将以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为标志,干字当头、实字为要,全力推进大项目大平台大枢纽建设,圆满收官“十四五”规划,努力为舟山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勇挑大梁、多做贡献。

  紧扣产业攻坚项目 点燃发展“新引擎”

  今年初,高新区二期的舟山智能网联低空测试基地内,工作人员多次进行小型无人机的飞行测试。该基地自去年11月建成投用以来,已保障6家企业完成无人机测试飞行,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

  低空经济是时下最前沿的经济领域,也是舟山现代航空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去年,高新区迅速成立国资平台,率先完成岛际大载重无人机实地试飞,成功获批华东最大试飞测试空域,加快形成全市低空航行立体网络。目前,集测试、培训、研发、制造于一体的低空产业区已在高新区初见雏形。

  推进“两基地两中心”建设,竞逐低空经济“空中蓝海”,这是高新区加速主导产业建设,跑出发展加速度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高新区“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三大板块集链成群,低空经济萌芽破局,初步构成“3+1”产业发展格局——

  新材料产业持续壮大,浙江一塑产值年度增长27.5%,绿色石化拓展区成功通过省化工园区复核认定;

  新能源产业延链发展,新奥新成立供应链公司,全年接卸量241.2万吨,同比增长53.4%;

  新智造产业乘势而上,宏发产业园已有6家企业投产、5家上规,产值同比增长102.9%;

  小微制造园内8个优质中小型项目加速开工建设。

  去年7月1日,高新区1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这批项目总投资约65亿元,其中北方特气电子级硅烷特气及硅碳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以下简称“北方特气”项目)总投资达50亿元,是突破电子级硅烷特气制造“卡脖子”的战略性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00亿元。

  作为全市“985”行动的八大产业平台之一,去年以来,高新区紧紧围绕关键领域,加快重大项目的招引建设。除了“北方特气”项目外,浙江长阳年产100万平方米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项目等一批“小而美”“小而精”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也相继落地。

  聚力攻坚克难,吹响项目建设“冲锋号”。高新区去年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计划”的工作推进机制,组建了15个重大项目攻坚专班,加强项目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重点项目开工率全市领先,其中北方特气项目签约半年内实现开工。

  “2天出了3个证,土地规划、规划许可、开工许可2天就办完,速度之快难以想象。”北方特气负责人如是说。

  凝心聚力、靶向攻坚,助推重点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去年,新奥LNG接收及加注站三期、博雅聚力高性能聚酰亚胺树脂及电子级聚酰亚胺薄膜项目等一批项目顺利推进,语鸿科技、迈睿沙、中铁建港航、长阳一期等项目投产。

  为加强项目要素保障,高新区全年争取专项债券项目3个、超长期国债项目1个,储备2025年“两重”“两新”、专项债券项目资金需求超17亿元。高效完成11宗1655亩用海报批、10宗460亩土地出让。

  创新驱动突破开放 激活发展“新动力”

  去年9月,工信部公布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高新区企业新奥(舟山)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成功入选。新奥近3年研发投入约1.2亿元,已取得知识产权43件,研发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已成为该企业发展的最大底气。

  专精特新企业是增强发展活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新区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引导、构建梯队培育体系、深化企业精准服务等方式,大力支持和帮扶广大园区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队伍发展壮大、量质并进。

  走进浙江黎明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内,映入眼帘的满是高科技:自动搬运小车正来回装运物料;生产线上,橙色的机械臂不断旋转、抓取,将一个个物料送入自动摇臂体加工线……作为国内领先的汽车精密零部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黎明去年获评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过去一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2.7亿元,增速达67.2%。全年新上规工业企业7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9家,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机构3家。

  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关键。高新区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签署校地合作协议,与我市3所高校以及黎明智造等13家企业就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达成合作意向,缓解高新区内企业用工难、招工难问题,完善高校与企业间的信息互通机制。全年新引育高校毕业生1541人、高技能人才243人,并首次成功组织举办全市焊工安全技能竞赛,高层次人才引入数量创历史新高。

  牵线校企结对,高新区成功申报一批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与北航空地一体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清华、浙大合作成立低空测试实践教学基地。

  作为推动舟山船加油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高新区对标世界一流加油港建设,以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为牵引,全力做好“服务+效率+价格”三篇文章,重点推进生物燃料油、LNG加注常态化、规模化,加快完成甲醇加注安全评估,探索建立高效便利、安全规范的甲醇加注监管体系等工作,为打造千万吨级全球保税船燃加注中心注入强劲动力。

  去年,高新区重点开展船加油产业规范提升行动,制定45项便利化举措,在低碳转型、服务提效、行业规范、市场开拓等方面持续突破——

  抢抓清洁能源转型发展机遇,积极谋划建设船用替代燃料加注中心,成功获批全国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

  甲醇突破槽车加注,全省首艘甲醇加注船开工建设,基本打通船对船加注路径;

  锚地扩容增效,新增一批燃供专用、优先锚位,条帚门锚地突破夜间供油;

  船燃质量流量计应用取得积极进展,省级标准获得正式立项,完成全国首艘燃供驳船ISO认证并实现数据交接。

  2024年,舟山保税船燃加注量达726万吨,实现3%增长,全年油气贸易达到4780.9亿元,加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未来有望进一步争先进位。

  服务企业优化环境 提升发展“吸引力”

  去年6月19日起,一条往返于高新区至新城的定制公交专线正式开通运行,路线在设置上充分考虑了企业职工在高新区交通、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还增加了夜间公交出行时间,获得企业好评。“夜间出行打车费用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有了这条专线后出行更方便,职工更省钱。”宏发产业园后勤管理部主任吴云涛说。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用优良的营商环境“筑巢引凤”。去年以来,高新区加快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一批与生活、出行等息息相关的项目建成开放:新港邻里中心二期正式投用;定制公交、公共自行车开通,邻里市集开市;北马峙星级酒店招商落地,引入超市、餐饮、娱乐等商家累计30余家。去年,高新区为园区职工提供联谊交友和体育活动20余场,参与超千人,园区“烟火气”日渐升腾。

  综保区税务分局举办业务培训会解读最新的税收政策,并专门针对成品油经销行业的特殊规定进行了深入剖析;高新区口岸局携手舟山海事局,举办保税油船舶航路航法宣贯会……去年,高新区持续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举办一系列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业务培训与政策宣传活动,全力打好年度服务企业“持久战”,为企业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服务企业无止境,亲商助企永远在路上。数据显示,去年高新区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超75万件次办件量保持办结率100%、网办率97%以上,出台“企呼我应”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推出助企增值系列活动36场。深入实施“百名干部助企助项目”活动,项目经理、助企专员、企服中心全年累计走访企业860余次,解决融资、招工、技术、子女就学、出行诉求200余个。

  “2025年,我们将继续瞄准产业、市场最新动态,精准掌握企业需求,不断创新服务和活动载体,实现助企服务的精细化和个性化。”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强化竞争审查,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高新区加强涉企政策的公平竞争审查、合法性审查,全年出台贸易业提能升级意见等涉企政策5个,修订高新区工业企业发展扶持、科技创新鼓励等涉企政策3个。高效落实各级惠企扶持政策,累计兑现省市和委本级政策3039万元,惠及200余家企业。

  过去一年,高新区园区管理得到大提升。顺利完成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全市建设规模最大的围填海项目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省资规厅评审验收,成为全省模板;全市唯一星级工业园区“工业污水零直排区”正式通过省级评审。

  本版图片由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