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归海千帆竞 奋楫笃行谱华章

市港航和口岸局:争当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排头兵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2月14日 第 12 版 )

  □记者 陈逸麟 颜榕 通讯员 於明敏

  “数说”精彩

  重点项目跑出“加速度”。2024年,我市强港项目领跑全省,条帚门航道口内段、国能电厂三期等3个重点项目提前建成,自在盛达3号码头、佛渡陆域先行工程等5个项目顺利开建;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6.83亿吨,同比增长4.92%,其中集装箱吞吐量352.18万TEU,同比增长17.44%;全年共完成综合交通水运投资134.83亿元,居全省第一。

  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迈步前行。2024全年完成江海联运量3.36亿吨,占长江比重超21%,同比增长4.67%;全年新投运江海直达船7艘,总运力达21艘、27.8万载重吨;累计完成江海直达货运量462.8万吨,较去年同期翻番;优化港口调度规则机制,港区中转粮食接卸效率提升10%、接卸量增加7%。

  “综合海事服务区”提质扩能。2024全年海事服务总产出超650亿元,同比增长27.9%;全年完成保税船燃加注量达726万吨,逆势增长3%,继续稳居全球前四;船舶交易额首破100亿元、外轮维修产值超110亿元;全年海事服务总产出超650亿元,同比增长27%以上。

  通江达海,驰骋五洲,翻开泛黄的海图,遍及全球的航迹交汇于东海之滨,这里是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

  “将第一大港建成世界一流强港!”近年来,市港航和口岸局坚守初心使命,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奋力投身全市各项中心工作,持续助推宁波舟山港能级跃升,助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港口建设持续加力,重大项目落地见效;舟山江海联运船队跨过三峡,直抵重庆;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布局落子,雏形初现……2024年,舟山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6.83亿吨,同比增长4.92%,实现新突破。

  春来报岁,催人奋进,走上新起点,迈向新征程。2025,开局即是冲锋号,市港航和口岸局全体干部职工正勠力同心,全力拼搏新春“开门红”,努力在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上展现新作为,贡献更大力量。

  推进重点项目 剑指世界一流强港

  去年10月,历时3年修订的《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2035年)》(以下简称“总规”)正式出炉。市港航和口岸局全力做好港口规划和专题专项研究等基础支撑工作,完成舟山市域港口相关内容编制,抓住总规修订契机,加紧强港项目建设。

  循着蓝图,奋楫实干,只争朝夕!总规批复后,市港航和口岸局第一时间梳理近2年待批港口项目43个,挂图作战。重点项目鑫泰西白莲绿色海工制造与运维基地8万吨级配套码头建设用时仅2个月即完成岸线申报任务,顺利开工。

  同样是重点项目的宁波舟山港六横港区佛渡作业区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岸线码头审批亟待通过,市领导亲自指挥调度,市港航和口岸局第一时间开展“面对面”“保姆式”服务,协同多个部门积极推进相关专题专项报批,全力保障项目快速落地。

  “企呼我应”,马上就办,一个个案例就是生动的注脚。市港航和口岸局积极推进增值化服务改革,全市多个重大项目得以超节点快速推进,为港口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扩建提供有力支持。

  航道锚地建设是强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市港航和口岸局还推进一批重点航道锚地工程完工,为打造海上集疏运大通道奠定坚实基础,捷报一条接一条传来:

  5月,六横南航道工程获得工可批复;7月,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超大型船舶进出港主通道——虾峙门口外30万吨级人工航道扩建工程运行;10月,鱼山作业区南部10万吨级航道对外公布启用……

  放眼望去,航道品质不断提升,港口和锚地布局更加合理。市港航和口岸局借势发力,助推智慧口岸建设,全面深化口岸开放。

  去年,我市迭代智慧化“一站式”平台,积极开展智慧口岸试点建设。由市港航和口岸局主导出台的全国首个地市级“两仓”规划,有力支撑了大宗商品进出口及加工贸易业务发展,也为全国港口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24年,全市新增开放泊位12个、船坞1个,大洋世家、鼠浪湖等6个项目成功对外开放,舟山口岸开放领跑全省。

  船队一路向西 扩大江海联运辐射圈

  “世界一流强港”,必有世界一流的物流体系支撑。

  去年4月,“创新5”轮从舟山出发,装载着5000余吨进境粮食,开启舟山至重庆的江海直达航线。去年底,“创新15”轮在重庆黄旗港解缆离泊,装载着5000吨化工品己二酸抵达宁波舟山港,随后换装海船出口至新加坡等国家。

  航线更密、船只更多、货种更丰富、运输更通畅……2024年,市港航和口岸局持续推进江海联运工作落深落实,全年开通舟山至鄂州、重庆、荆州3条江海直达航线,直达航线增至10条,进一步打通长江经济带与沿海港口的物流通道。同时,助推新增7艘江海直达船舶,使总运力达到21艘27.8万载重吨。此外,创新推出“江海直达+长江班列”联运模式、“1+N+1”新型江海铁多式联运模式,保障大宗货物无缝入川渝。

  江海联运配套服务体系也更加成熟高效。市港航和口岸局指导江海联运在线平台2.0迭代升级,打造“直达快配送”板块,实现进江货物船、港、货线上匹配,提升江海衔接效率90%。凭借其高效的数据整合与应用能力,该平台成功入选国家数据局第二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成为全国江海联运数字化发展的标杆。同时,领导建立江海直达产业链协会,实现行业资源整合,为江海联运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高效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舟山万吨级船舶不断向长江上游挺进,大宗物资进出长江的运输速度明显加快,运输效率有效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聚焦降本增效 海上综合服务区雏形初现

  随着近年来舟山航运规模的扩大和船舶数量的增加,高效的海事服务不仅是江海联运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夜晚的条帚门锚地灯火通明,一艘艘供油船搭靠上万吨巨轮,为其源源不断地供给保税燃料油。

  如今,作为东北亚最大的保税船燃加注中心,去年舟山完成保税船燃加注726万吨,稳坐全球第四的宝座。去年,市港航和口岸局持续推出“海上的士”“船供超市”等数字化平台,全面畅通散货码头供油,全市16个涉外散货码头实现供油全覆盖,成功实现海上LNG加注常态化运营,舟山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补给中心之一。

  面向未来,舟山雄心万丈,要从“海上加油站”转型为“海上综合服务区”。

  去年年底,中国虾峙门(普陀)国际航运产业园正式开园,面向全球船东提供服务。“这意味着,我市海事服务‘两区五园’布局再落关键一子。”市港航和口岸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首创的“园区+锚地”综合海事服务新模式,将实现锚地从单一供油向物料供应、船员换班、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等综合海事服务拓展。

  提升锚地服务能力,我市还出台海事服务“三提升”举措45条,海事服务效率提升30%。舟山“国际航行船舶一表申报”创新模式在全省推广,船舶进出境申报数据项压缩41%,大幅提升通关效率。此外,长三角船舶检验“通检互认”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为全国船检一体化改革提供了示范样本。2024年,全市海事服务总产出超650亿元,同比增长27.9%,实现高质量增长。

  深化真抓实干 奋力夺取2025“开门红”

  新春伊始,新起点,新征程,当实干奋进。眼下,市港航和口岸局全体职工正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建设一线,牢牢把握“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这一核心使命,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打造世界级航运中心”两大战略任务,奋力夺取2025“开门红”。

  重大项目攻坚将只有“进行时”。今年我市将基本建成条帚门航道扩建、交杯山锚地等项目,打造全国唯一超大型船舶进出港“双通道”,继续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开工。

  港口码头将持续“向新向绿”。我市将推动大宗散货码头升级和集装箱码头智能化改造,提高全港装卸效率。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全面加快智慧港口建设,同时持续释放优质码头和锚地资源“大产能”,为项目释能提供坚实保障。

  江海联运将持续提能增效。今年我市将推动江海运输船舶向规模化、大型化发展,探索设计建造LNG、电动等新能源动力江海直达新船型;将开发进口煤炭和混配矿等新货种,做大江海直达量;将深化东西物流大通道合作,持续做大“江海直达+长江班列”多式联运模式,打通川渝地区大宗商品“海江铁”运输通道。

  国际海事服务高地日臻完善。市港航和口岸局今年将继续统筹“两区五园一平台”建设,落地一批“首单”业务;将聚焦优势产业,为推进锚地航修业务试点、发展绿色船燃加注持续发力。

  围绕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赋权方案,今年我市还将持续加大改革力度,争取落地全国首单船供保税润滑油“先供船、后报关”业务,开展锚地综合海事服务“智慧电讯检疫”试点应用,推进甬舟LNG、甲醇等新型燃料加注互认。同时还将在港口服务的品质、价格、效率等方面持续推出一揽子举措,打造全国港口营商环境最优省“舟山样板”。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