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生态环境局

“蓝绿”交织 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吴建波 王曈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2月14日 第 10 版 )

  □记者 吴建波 通讯员 王曈

  “数说”精彩

  2024年,我市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调查得分89.87分,比上年提高2.72分,排名全省第四,实现得分排名双跃升。顺利通过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实现“信访件最少、个性问题最少、无典型案例”。

  累计完成投资63.55亿元,建成环境基础设施项目100个。推广行政许可集成改革多评合一、打捆环评、电子证照等做法,实现企业审批费用节省30%、时间提速50%以上。

  2024年,舟山PM2.5浓度为17.1微克每立方米,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三比例、县级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率达49.7%,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是全省5个沿海地市中优良率唯一上升的地市。

  山色如黛,金沙白浪。开窗见彩,繁花胜景。

  漫步千岛大地,自然与繁华和谐共生,生态之美触手可及。这一切,源于舟山对生态环境的珍视。

  回顾过去一年,市生态环境局坚持督察整改有力有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治理修复双管齐下、服务监管融合互通,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高位稳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持续增强,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较前两年大幅提升。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 把环境问题解决到百姓心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去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围绕生态环境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工作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幸福感稳步提升。

  “我们对信访涉及企业的油污水趸船已要求在情况核实前落实船舶定点锚泊,会同海事部门对油污水接收作业船舶进行了联合专项检查。”“‘海上环卫’全天候巡查,已及时发现并清理。”……自去年5月中央第三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启动以来,我市对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第一时间组织核查,整改点状问题、解决面上难题,举一反三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推动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

  守护蓝海,舟山在行动。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多部门印发《舟山市深化“海上环卫”机制推进海洋垃圾清理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全市海洋垃圾清理,加快推进美丽海湾建设,让水清滩净、鱼鸥翔集成为常态。

  打造船舶修造业绿色发展示范标杆。我市修造船行业重点县区出台污染整治提升方案,巩固整治成果,预防问题反弹,充分发挥标杆企业示范效应,企业环境管理水平与属地环境监管效率“双提升”,粉尘漫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让噪声无处可“逃”。市生态环境局建设的10个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启用,声环境质量监测实现手工到自动的跨越式转变,开启了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智能化监测新模式,让还“静”于民更加及时高效。

  过去一年,市生态环境局统筹协调全市各地各部门,高标准严要求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开展个性问题“画像”,交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高分答卷”,信访件全省最少,也是全省“个性问题最少、无典型案例”的地市之一。

  在推动督察信访件办理过程中,我市实行“两级领导牵头办、两类信访共同办、两线核查同步办”的督察信访“三办”工作法,坚持群众诉求“事事有回应”、问题“件件有解决”,及时公开整改进展和成效,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全年环境信访量同比下降3.03%。

  目前,我市29个信访件销号24个,排名全省前列。个性问题基本完成整改,共性问题有序推进。结合加快推进海上花园问题图斑清除工作,74个自查存量问题整改得到全面落实。

  去年11月,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出炉,我市得分89.87分,比上年提高2.72分,排名全省第四,实现得分排名双跃升。

  打造高品质海上花园 把生态治理落实到污染源头

  美丽海湾是美丽中国在海洋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和“美丽海湾”名单。其中,舟山嵊泗诸湾入选“美丽海湾”。

  “美丽海湾”的评价主要包括海湾水质优良情况、海湾洁净状况、渔业资源、岸线保护情况、岸滩违法建筑物情况等13项基本指标。嵊泗聚焦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和海水养殖蓝色发展,建设海清水净的“海上田园”。协同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和亲海环境品质提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海湾新格局。

  市生态环境局以示范引领和梯次推进相结合,以全市4个海湾为基本单元,包括舟山南部诸湾、普陀诸湾、岱山诸湾、嵊泗诸湾,“一湾一策”协同推进海洋生态治理,融合融入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理念,为打造具有海洋辨识度的美丽中国建设推波助澜。

  回眸过去一年,市生态环境局以系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更大力度提升环境品质。

  全力推进空气质量改善。我市提前完成三大减排项目和老旧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年度任务。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助力上海进博会、乌镇峰会空气质量保障。2024年,舟山PM2.5浓度为17.1微克每立方米,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深化水环境治理攻坚。对全市943条河道开展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我市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三比例、县级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率达49.7%,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是全省5个沿海地市中优良率唯一上升的地市。

  提升“无废城市”建设。全市新增“无废城市细胞”65个,7个种类8家单位获评省级百优“无废城市细胞”。“无废集团”“无废商圈”建设有序推进,嵊泗县养殖浮球整治入选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最佳实践案例。

  加快环境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去年,全市153个项目已建成100个,高新区化工污水处理主体工程、普陀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修复、岱山污泥配套处置项目主体工程、嵊泗县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等项目顺利建成,医疗废物处置扩建、岛北污水处理厂改造及配套管网工程等项目提前完成,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

  护航新质生产力 把绿色动能注入发展脉搏

  新年伊始,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来到建设中的浙江天赋宏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赋宏云),为企业送去环评批复。“这张环评批复来得太及时了,企业可以在完成桩基施工后无缝衔接建设项目的主体结构。”天赋宏云常务副总经理刘德江对此不禁点赞。

  作为舟山首个绿色环保生物质燃料企业,天赋宏云正处于桩基施工阶段。了解到企业开工需求后,市生态环境局依托去年搭建的重大项目环评审批“绿色通道”,仅用30个工作日就完成了项目环评审批全部流程,相比2024年审批平均用时减少了8个工作日。

  狠抓环评服务保障,推动重大项目尽快落地见效。过去一年,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项目环评审批为抓手,聚焦制度改革、创新举措、优化服务和要素保障等方面,扎实推进环评服务“提速增效”——

  高效服务宁波舟山港,规划修编环评通过生态环境部审查,荣盛金塘原油储运基地、舟山—宁波石化基地互联互通管道项目环评加快推进;

  推广行政许可集成改革多评合一、打捆环评、电子证照等做法,实现企业审批费用节省30%、时间提速50%以上;

  强化环境要素保障,全市新增四项污染物调剂项目34个;

  探索排污权异地交易机制,中煤鱼山电厂项目所需742吨/年的氮氧化物指标顺利完成跨地市交易,创下我省“十四五”期间单个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跨地市交易的最高纪录。

  以先行示范、打造标志性成果为着力点,以更宽视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我市锚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潮流能、风能发电和渔光互补绿色养殖项目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石化产业如何低碳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去年12月2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减污降碳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示范建设项目通过院士专家评审顺利结题。作为我国首个赋予打造绿色发展标杆,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交出了自己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破题答卷。

  过去一年,我市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捷报频传:发布全国首个涉海地区VEP核算市级地方标准、成功创建省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市、出台《金融支持舟山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舟山市海洋碳汇(蓝碳)开发及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有力推动海岛生态资源、资产和资金转换,有效保障绿色低碳经济加速发展。

  凝心聚力绘蓝图,踏浪前行再出发。2025年,市生态环境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聚力“绿色发展看舟山”,陆海统筹系统深化环境治理攻坚,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重点行业环境整治,促进产业、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努力打造海上花园城市“无废窗口”,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生态环境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