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铆足干劲 靶向发力 厚筑全市“压舱石”
——舟山市经信局为全市经济发展打头阵挑大梁
黄燕玲 张博文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2月14日 第 09 版 )
□记者 黄燕玲 通讯员 张博文
“数说”精彩
工业经济上新台阶。2024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192.6亿元,增长8.3%;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024.9亿元,增长10.1%,增速列全省第2。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超4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超1000亿元”两个历史性突破。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工业投资高位增长。实施重点制造业项目攻坚服务行动,2024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608亿元,占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0%以上,增长18.5%,增速列全省第1;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35亿元,增长96.9%,增速列全省第1;完成制造业投资375亿元,增长6.4%,增速上升至全省第5,19个省级重大制造业项目完成投资325.8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80.4%,新项目开工率达100%,均居全省第1。浙石化ABS、青山数科、华康生物等重点制造业项目建成投产。
企业培育成效斐然。落实“抓大扶中育小”,新培育规上企业40家、累计达54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143家,产值上十亿企业达27家,分别比2021年底增加33%、138%和42%。浙石化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雄鹰企业名单,中远海运重工等4家企业成为全省首批链主型企业。迭代升级“舟企兑”“助企专员”“企业之家”等服务品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率全省领先。累计为企业减负超65亿元,规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75.2%,列全省第1。
打开2024年舟山工业经济发展画卷,一组数据振奋人心。
2024年,海岛工业再次迎来质的飞跃,取得了“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千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千亿元”的历史性进步。这是我市继202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千亿、2022年突破3千亿以来,4年内第三次迈上千亿级新台阶。
笃行不怠,舟山如何绘就工业经济“上扬曲线”?在市经信局,答案写在担起“985”行动排头兵的奋勇争先中,写在扛起“工业压舱石”重任的实干担当中。
主业做强 主导优势产业继续提供强有力支撑
“在手订单70余条,已经排到了2027年。”舟山宁兴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迎来了一家又一家的客户到访考察,单去年,企业订单合同总价便约百亿元。
绞车墙架、排绳架、卷筒筒体……一个个大型南极磷虾船捕捞装备的核心零部件以及基础结构件在捷胜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排成一排,这是该公司首个智能化、自动化南极磷虾捕捞装备系统的订单,填补了该类装备国产化的空白。
从两家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不难看出,舟山船舶海工产业这艘巨轮,正驶向了更遥远的目标大洋。
去年10月29日,由舟山鑫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承接的马士基14000TEU集装箱船“MAERSK HALIFAX”轮甲醇双燃料改装项目完工交付,这是全球首个万箱级甲醇双燃料船改装项目。
次日,舟山中远海运重工为挪威KNOT公司建造的第6艘15.4万吨穿梭油轮顺利交付,又一艘世界最大吨位穿梭油轮从东海之滨驶向全球。
作为舟山的传统强势产业,去年,船舶产业高质量提升相关做法获省领导批示肯定,船舶产业产值增长26.1%,突破400亿元,造船占全国的8%、修船占全国的42.5%,助力浙江重返全国造船省份前三,绿色修船国际认证国家试点获批,引进扬子江船厂、芜湖船厂等知名船企深化合作,长宏国际成为全省首个百亿产值的船舶企业。
石化新材料也迎来了发展的强动力。“一核五区”化工园区通过省级复核认定,实施延链补链行动,落地北方特气、糖能科技等10亿以上项目7个,金塘新材料全年投资120亿元,浙石化ABS装置等新材料项目投产,生物基聚酯等高端产品产业化取得突破。
传统产业不断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向“专精特新”转型。金塘全域打造规上螺杆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提前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下一步将提速进阶“智改数转”,森森集团二期厂区两条全新的智能化生产线即将投用,企业效益进一步提升;浙江兴业集团无刺鱼智能流水线投产,每条生产线的产量从每天8吨提升到了14吨,生产效率提高35%以上……
链上发力,打造产业集聚生产体系,舟山优势主导产业为舟山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因地制宜 新兴产业在培育中不断壮大
作为未来产业之一,低空经济备受关注。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市两会期间,低空经济成为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近年来,舟山抓住海岛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其中,高新区积极打造低空经济海岛样板,加快培育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圈,去年率先完成岛际大载重无人机实地试飞,成功获批华东最大试飞测试空域,加快形成全市低空航行立体网络。目前,集测试、培训、研发、制造于一体的低空产业区已在高新区初见雏形。
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也在为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能。去年,我市清洁能源新增装机容量74.4万千瓦,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新招引落地长阳锂离子电池隔膜、中广核碱性电解槽亿元以上产业链等项目10个。绿色新能源产业链全面向装备制造、能源储存等上游核心领域延伸。
在六横,由国氢(舟山六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杭叉集团,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台7吨级氢能叉车集中亮相。
在金塘,新材料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今年整个新材料项目有6套新开工的装置,还有3套装置年底前要建成,项目东西互通管廊工程年底有望实现全线贯通。
一家家企业的发展,一个个项目的呈现,充分彰显着舟山发挥海洋资源优势,不断培育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的信念。
近年来,市经信局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抢先布局低空经济、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努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上规模成体系,成为工业经济新引擎。实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1.9%,占比列全省第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5%,分别列全省第1、第2。
稳步推进 “数字海洋”品牌成色更足
“数字企业只要上规,就可以一次性享受20万元的补贴,评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以享受20万元补贴;年营收首次达到5000万元、1亿元、3亿元、5亿元、10亿元、50亿元和100亿元的电子信息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和500万元奖励……”去年,全市首个针对数字产业发布的专项政策《舟山市支持数字产业发展若干意见》,为全市数字企业注入了强心剂,也为舟山打造“数字海洋”品牌再添新动能。
“数字海洋”作为舟山数字经济的特色品牌,在近年来,迎来了指数发展期。去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1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9%,列全省第3。
中船科技入选全省首批成长型数商,化塑行业产业大脑获评优秀行业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新材料船舶智造升级”入选工信部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案例。去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50个、全省领先,获评全国“千兆城市”。
成绩属于过去,关于舟山“数字海洋”的故事还在续写。
今年,普陀“芯灵镓园”海上智算岛项目进入实施阶段,该项目将力争建成总运算规模100万PetaFLOPS(每秒1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的双循环多能互补绿色智能算力中心。该项目建成后,将有力带动普陀算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集聚更多数字产业领域优质企业和机构入驻,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未来,市经信局将推动数字经济和海洋经济深度融合,擦亮舟山“数字海洋”金名片,加快形成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深化服务 聚焦培优育强“抓大扶中育小”
从进驻中试基地到规划万吨级生物基新材料生产基地,糖能科技只用了短短一年多。高效背后,离不开岱山保姆式的精细服务:提供精细化服务,派驻项目经理、助企专员全程跟踪……一桩桩暖企举措,让企业更坚定扎根舟山发展的信心
同样的暖企故事也在全市不同的企业发生。助企专员为舟山市鲨鱼制药机械有限公司争取参展的政策支持;为浙江长阳科技有限公司争取省级生产制造转型示范项目资金……
用心当好“店小二”、实打实解决企业“急难盼愁”问题,去年我市在规上工业企业助企专员全覆盖的基础上,迭代升级服务品牌,遴选首批15位市级部门退职干部提供驻企蹲点服务。
助企专员在忙碌,“舟企兑”平台也没“闲”着。平台通过“政策计算器”,为企业提供政策查询、精准推送、一键申报等一站式服务,将原来企业申请、部门受理、部门审核、奖补公示、财政审核、收据上传、部门兑现7个兑付环节压缩至2个环节,基本实现“一网通办”“一键直达”,兑现了“智能化就是便捷化”的这一初衷。
近年来,我市以“抓大扶中育小”为引领,推进企业梯度培育,建立“规下企业—小升规—专精特新—产值上十亿—链主企业”培育体系,打好“建库培育、动态管理、精准服务、政策激励”组合拳。
接下来,全市将继续坚持工业强市、制造当家,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重点抓好产业平台能级提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投资扩量和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等攻坚任务,全力推动2025年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争取尽快迈上下一个千亿级新台阶。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