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冷暖 聚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陈逸麟 张磊 陈永建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2月13日 第 04 版 )

  张子琴  市人大代表、普陀区沈家门街道党建办副主任

  傅天宇  市人大代表、定海区岑港街道桥头村党委书记

  郑晓芬  市人大代表、嵊泗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主任

  王晓华  市政协委员、市交通运输局科教信息化处处长

  龙亨国  市政协委员、市中医院副院长

  邬玮玮  市政协委员、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

  □记者 陈逸麟/文  张磊 陈永建/摄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我市将深化共同富裕海岛实践,持续缩小“三大差距”,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蓝图既定,唯有实干。

  市两会期间,6位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做客“两会深度·融媒会客厅”,围绕建设更高水平海上花园城等重要议题,话感受、谈经验、献计策、谋发展,凝聚提升干劲、拼劲。

  ■加快城市有机更新

  建更高水平海上花园城市

  这些年,舟山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4年全市累计完成17个城中村、旧厂区、老旧小区改造,海上花园城市焕发新颜。今年,我市将优化城镇体系布局,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张子琴在调研中发现,如今,各项城市更新工作逐渐进入“深水区”。“剩下的大都是‘硬骨头’,很多老旧房屋的改造牵一发而动全身,实施难度较大。”张子琴举例说,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沈家门蒲湾二区,改造时需要入户进行房屋加固,由此所需的资金和改造周期大大增加。她建议,今年我市制定旧改各项目标时,可以在资金补助、住户安置等方面出台针对性政策,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稳步推进改造。

  家门口的一座座口袋公园、一处处城市景观,关乎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今年,王晓华专门对此作了调研。“目前看来,在全市各大交通主次干道、人流密集街区,让人眼前一亮的街景建筑其实并不多。”她建议,城市街景打造时,应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周边居民尤其是街道两边商铺的经营者参与设计,整合交通、休闲、商业、文化、生态等多种功能,满足居民休闲、社交等多重需求。

  “比如可以在街景中设置足够数量、形式多样的休息座椅,结合遮阳、避雨设施,打造舒适的休憩环境。也可以开辟更多小型广场、口袋公园等公共空间,常态化举办文化活动、集市等,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街道空间。”王晓华说。

  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出行体验折射着城市品质。目前,全市拥有陆岛交通码头139座,有客渡运经营单位19家,拥有客渡运船舶157艘,已开通水上客渡运航线89条,主要岛际客运实现了“2小时交通圈”。然而,龙亨国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客运码头的设施和船只老旧,环境脏乱,与舟山的城市形象极不相称,类似情况在定海南部诸岛的客运班线尤为常见。

  “打造更高水平海上花园城市,舟山的水路交通出行体验同样需要实现有机更新。”龙亨国建议,要投入资金加大对水上客运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督促企业提升服务品质,推动老旧码头、渡船更新。舟山还可以超前谋划,探索开辟低空岛际客运线路。

  ■转变思路招才引智 促渔农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实施“千万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如今,漫步在舟山海岛乡村,新建村、路下徐……一个个“网红村”多点开花,令人目不暇接。

  “90后村委书记”傅天宇长期在乡村一线工作,去年,他对我市农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我市农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仍相对单一,各方支持力度还有待提升。”

  成立强村公司是我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强村公司主要围绕闲置土地房产的开发经营,方式单一,缺乏实质化运营,也缺少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产业,整体活力不强。

  “我也专门去省内其他地市调研过,了解到部分地区强村公司已经把经营范围扩展到小微工程承包、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产品销售等方方面面,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也承担了一些社会功能。我认为舟山可以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傅天宇说。

  村集体经济同质单一、发展受限,郑晓芬对此也深有同感:“比如嵊泗以旅游业为主,淡旺季明显是个老问题。一些热门网红村一到淡季就门可罗雀,村集体经济增长乏力。”

  她建议海岛渔农村应转变发展思路,发展“四季经济”,可尝试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深挖海岛渔农村文化,为游客提供更多特色深度体验项目;定期免费开放景区,举办集市活动,刺激消费。

  打开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思路,关键还在于支持力度。傅天宇表示调研中也有人提出,希望我市出台更多政策,在金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扫除后顾之忧。

  张子琴对乡村“没有围墙的创业园”作过调研,重点关注的是人才问题。近几年,我市引入了乡村职业经理人制度,但乡村发展的人才短板依旧十分明显。在东极等地,一些乡创基地的房子虽然建成了,短时间内却难以找到创业主体入驻。村干部青黄不接的现象也依旧存在,一些乡村甚至出现了很难物色到村干部的窘境。

  “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常态机制刻不容缓。”张子琴建议,可以将目光瞄准在舟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群体,针对性出台扶持政策,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引导激励更多人到乡村干事创业。

  ■聚焦民生公共服务 优化海岛养老医疗服务体系

  养老、医疗、教育、出行……一项项社会公共服务,直接关乎民生冷暖。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全力擘画民生幸福新图景,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

  新的一年,民生公共服务供给该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

  “乡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亟待整合优化。”傅天宇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乡村居家养老中心经营压力大,而申请政府补贴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按要求“评星级”,其中有不少硬性规定,比如需设置心理咨询室、日托室等。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与城市相差较大,很少需要心理咨询或日托服务,按星级标准配置的相关空间场所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浪费,也降低了养老服务质量。”傅天宇说,实际上农村老年人更需要家电维修、理发等日常志愿服务,“愿意下基层提供服务的团队往往是在几个村镇之间巡回,每个村能享受到的服务频次不高。”

  养老服务人才问题也是邬玮玮的履职关注点。她认为,我市应加速打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兜底、医院为支撑、产业为辅助的“五位一体”养老护理服务体系。建议构建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及职称晋升体系,注重对本土养老人员的培育,同时加大对中层专业管理人员及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

  “今年,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开设了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老年人能力评估、老年健康照护、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知识技能的人才。”邬玮玮介绍说。

  各项民生公共服务一环扣着一环,须系统考虑、全面优化,才能让群众更加可感可享。

  近些年,舟山持续加大医疗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积极参与“山海提升”工程,构建了海陆空应急救援“绿色生命通道”,急诊急救体系网日趋完善。郑晓芬认为,海岛地区医疗软实力还有待提升,乡镇卫生院的人才短缺问题仍较为突出。

  “要定期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开展全面轮训。提高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待遇,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多措并举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能力,不断减少小岛居民看病奔波之苦。”郑晓芬建议道。

  “受制于部分海岛船班不足,医护人员开展巡回义诊困难重重,尤其是去偏远小岛的航程遥远、旅途波折,效率非常低。”龙亨国认为,完善巡回医疗体系是一项破题之策,可推广“共富方舟”巡回医疗模式,加大投入打造更多“海上流动医院”,同时不断充实优化海岛水路航班配置,为医护人员打通常态化岛际巡回义诊之路,为小岛居民带去更多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