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破局谋新篇 打造共富先行“海岛样板”

——2024年我市人社事业发展纪事

徐祝君 孔莉芬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2月12日 第 07 版 )

  ▲2024年5月,全省“没有围墙的创业园”现场会在舟山召开

  ▲舟山市在全省首推“技能共富保”

  ▲“零工驿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没有围墙的创业园”举办乡村创业集市

  ▲舟山绿色石化产业链省级专家服务示范团揭牌成立

  □记者 徐祝君 通讯员 孔莉芬

  “数说”精彩

  稳定就业基础持续夯实,城镇新增就业4.6万人,增幅12.6%;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率达100%,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人才引育再创历史新高,新引进高校毕业生21078人、其中硕博人才1203人,新引进博士后31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35.3%,均创历史新高。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调整从330元/人·月提高至350元/人·月,社保服务满意指数达99.78%,第三代社保卡换发率位居全省第一。

  稳就业,全省首创“没有围墙的创业园”,被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全省12项试点经验做法,召开全省现场会作经验推广;

  强技能,全省首创“技能共富保”,推出差异化保费优惠政策,惠及全市24万名技能人才、200余家技能型企业;

  保民生,全省首创“退休预审”机制,作为全国试点,探索出退休业务“一地预审、全省共享、全国通办”的舟山路径……

  开辟发展新赛道,重塑事业新格局。这一年,用好“创新”关键一招,我市人社部门紧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等重点任务,打造人社示范“海岛样板”,为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注入动能。

  稳就业 一体布局 擘画就业创业的“共富愿景”

  普陀区黄杨尖村,从一个偏僻小村庄化身宝藏村,靠的是什么?

  在黄杨尖村乡创基地创办“55公路咖啡生活馆”,如今在朱家尖大青山拥有第二家咖啡店的90后夫妻谢俊伍和徐嘉谦给出答案:“人社部门提供的‘免租金’等政策,让我们创业很‘安心’。”

  全省首创“没有围墙的创业园”,打破“心墙”托起安心“创业”!舟山蹚出来的“海岛样板”,如今正在全省复制推广。

  1月21日,省人力社保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毛鹏岳,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有请发言人》栏目中,与主持人一起带着大家走进了舟山普陀黄杨尖村,详细推荐了舟山做法。

  打破传统创业园区楼宇式建设的思维定式,创新构建“园区无围墙、项目无边界、政策无差异、服务无盲区”的创业服务体系……截至目前,舟山全市10家“没有围墙的创业园”已集聚创业生态267家,直接带动就业3400余人。

  舟山首创,全省推广。稳就业,一体布局,构建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托起“就业创业梦”,舟山一路探索——

  聚焦海岛居民“家门口”就业需求,人社部门市域一体统筹布局,建成“9家零工市场+13家零工驿站”,分层级建在“海岛上、市场里、码头边”,形成零工服务矩阵。去年累计发布零工岗位2.2万个,服务超8700人次。

  安徽阜阳的高军琳就是受益人,“刚从老家来舟山,没想到找工作还有这样的平台。”作为设置地之一,国际水产城相关负责人则感慨“帮人帮己,互利双赢”。去年8月,捕蟹最旺时,国际水产城靠零工市场解决了扎蟹女工、出舱工短缺的大问题。

  聚焦海岛渔农村重点人群,人社部门创新建成全省首个“三心”服务示范驿站。去年,通过“尽心耐心暖心”,实现驿站服务有“菜单”、来访群众可“点单”、跟踪落实能“配单”,“三心”服务驿站累计开展基层服务活动82次。

  聚焦东西部劳务协作,人社部门持续固化与河南、四川两省七市(县)劳务协作机制,开展高质量订单培训1035人;持续实施“蒲公英计划”,帮助解决达州籍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读公办学校22人次,实现住房保障56户,持续推动相关群体享受同城化待遇。

  数据是最生动的注解。过去一年,城镇新增就业4.6万人,增幅12.6%;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率达100%,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强人才 量质齐飞 构筑引才聚才的“逐梦之城”

  蛇年新春首个工作日,我市人社部门就派出了招工小分队,抢抓招工的黄金期,组织15家企业携1500余个岗位赴河南濮阳等地开展劳务招引。

  聚人才之力,筑发展之基。聚焦引才聚才,我市人社部门紧扣市委“985”行动,通过平台打造、增值改革、环境营造等多措并举,着力构建“引拓留”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精准实施海岛引才聚才行动——

  去年12月,由东海实验室光学感知装备研究团队发明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台完全抗干扰激光雷达,在舟山首次海试并获得成功。

  这仅仅是东海实验室的一项成果。目前东海实验室已经集聚科研人员近200人,并获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依托东海实验室这样的引才平台,全市去年新引进博士后31人,创历史新高。

  立足海洋经济优势,服务舟山产业发展。舟山还设立全省首家海洋经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行短短1年,已入列省级产业园行列。

  “我们企业落户没多久,需要一批有技术的专业人才,可以帮忙吗?”近日,有企业进入产业园咨询人员招聘相关情况,接待的中智公司业务部经理林小燕立即递上名片,并表示可以根据他们实际需求给出专业方案。

  有招聘需求进园区,这正成为当下舟山企业的共识。海洋经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立1年来,已辐射带动全市新增船舶海工、远洋渔业等领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83家,机构数量实现两年翻番,首次招引国内龙头海员外派机构华洋海事落地,招引了海陆海事,填补了我市邮轮乘务产业的空白。去年以来,产业园累计服务企业1200余家次,推荐各类人才和劳务用工7200余人次。

  平台引才聚才,改革增值赋能。

  去年,人社部门开发上线全球引才渠道图,汇聚高校科研院所、猎头机构等近2800余条海内外引才渠道数据,建立全域共享的发布和推介机制。重点围绕石化新材料、机械制造、船舶海工、旅游商贸四大板块链主企业需求,编制紧缺人才需求清单,靶向发力定制特色引才路线。通过引才图“按图索骥”,我市先后赴西南石油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46所高校开展引才活动。

  去年,人社部门拓宽引才渠道,搭建多元化、高效化政校企合作联盟,与53家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点对点”高校毕业生引育成功率;以“她产业”为切入口,开展各类引才活动164场;组建“高校引才专员”和企业“第二辅导员”人才服务专员队伍,累计为240余名人才解决“急难愁盼”问题50余项。

  引育留全链条服务,去年全市引进高校毕业生21078人,其中硕博人才1203人,同比增长16.6%,创历史新高。

  强技能 全链培育 锻造增技增收的“千岛工匠”

  去年11月,在金塘工匠学院的一间教室内,近30名来自金塘机械、船舶等行业的工人坐在一起,认真听着由舟山技师学院老师带来的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课。同一时间,一期四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班也正举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我市人社部门立足海岛实际,通过构建“一人一技”技能培育体系、“增技增收”技能创富体系、“一试双证”人才评价机制等举措,进一步重塑“千岛工匠”培育体系,创新打造技能提升一体化“海岛样板”——

  布局“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实现家门口的常态化培训,我市人力部门全力以赴。截至目前,舟山技能版图已出炉,建成石化、螺杆等行业技能生态圈4个,多点延伸打造46家技能单元。依托“家门口”培训点位,去年全市举办贻贝干制作、剖鱼鲞等各类渔俗技能培训51场,参训人数超1500人次。

  凭借剖鱼鲞的技能,普陀六横悬山村村民陈飞芬,60岁实现了再就业。借用她的话:“我这把年纪,还能在家门口靠切鱼、洗鱼挣钱,真是太好了。”在悬山,凭借一技之长,借助“鲞遇悬山”共富工坊,带动了70位当地村民家门口“再就业”。

  有技能,还要“保”技能。以金融服务创新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去年我市创新推出“技能共富保”“技能共富贷”,进一步提升了技能人才、技能型企业的地位待遇“高度”。目前全市已有240家技能密集型企业和1.6万名技能人才投保,保费合计5406.56万元,累计优惠保费222.65万元。

  中化(舟山)兴海建设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钱莉为此专门算过一笔账:公司220名职工均参加了“技能共富保”,企业保费降低了3.3万元,降幅比例占总保费的10%。

  增技旨在增收。聚焦高素质劳动者队伍的全链条培育,我市人社部门用制度撬动,从“技能提升、认定评价、激励服务”三个维度发力,全市新增技能人才1.85万人、高技能人才0.69万人,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24.4万人、8.6万人,462人次获“省级人才计划(高技能)领军人才”“浙江工匠”等省级荣誉称号。高质量完成省民生实事项目,培养持证数字高技能人才1078人,完成率270%,完成进度并列全省第一。

  保民生 提标扩面 织密幸福生活的“保障网络”

  去年,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又一次调整,从每人每月33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350元,惠及全市约10万名参保城乡居保的退休人员。

  提升养老金只是人社部门聚焦“提标”的一个侧面。去年,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升的基础上,困难群众政府代缴档次也从每年100元/人提升至每年200元/人,在全省率先实现集体补助试点县(区)全覆盖。

  改革的深度,民生的温度。托起幸福生活的多层次保障,我市人社部门聚焦关键词,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聚焦“服务”,推动市本级“一窗统办”标志性成果向基层延伸,一网通办率达到99.07%,社保服务满意指数高达99.78%;同时完善社保卡管理办法,搭载应用项目进一步拓展至160项,第三代社保卡换发率位居全省第一。

  聚焦“安全”,实施工伤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全市工伤发生率和工伤保险分别同比下降10%和16%。

  聚焦“创新”,承接国务院政务服务退休一件事迭代升级试点,在全省首创“退休预审”机制,集成打造从人员参保至待遇发放的全周期增值化服务。

  “之前收到短信说我退休审查没问题,到时候办个手续就可以领取养老金了!”林国明是土生土长的嵊泗县洋山滩浒人,过去,家住舟山偏远小岛上的岛民办事一般要到嵊泗县本岛办理,往返路程80多千米,至少需要2~3小时船程。

  创新建立全省首个退休预审数字模型,每年为1.5万余名海岛群众提供“退休不出岛”服务,为退休业务“一地预审、全省共享、全国通办”探索舟山路径。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的一年,全市人社系统将实施就业创业促进、智慧社保增效、技能社会强基、优质人才集聚、和谐劳动护航等工程,探索形成更多具有海岛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全力赋能高水平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