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嵊泗: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胡园园 周增杰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2月07日 第 06 版 )
□记者 胡园园 通讯员 周增杰
“数说”精彩
去年,嵊泗全县海洋经济增加值预计占GDP比重为79%;“一条鱼”全产业链产值规模超113亿元,同比增加6%;水产品产量累计达46.3万吨,同比增加4.2%。
去年以来,嵊泗县持续深入实施海上“千万”工程,打造引领船72艘,改造整治船157艘,推广安装渔船防污染设备20套,渔船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2024年,共开展渔政执法检查715次,出动执法人员4123人次,检查渔船1065艘次,整治安全隐患渔船数585艘次,查处取缔“三无”船舶70艘,清缴网具3132顶,收缴违禁渔获物263.208公斤。
列岛之城,因海而生。海洋是嵊泗最大的资源,也是走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的重要阵地。
过去一年,嵊泗县在海洋产业“高度、深度、梯度、精度”发展上持续发力,海洋经济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去年,嵊泗全县海洋经济增加值预计占GDP比重为79%;“一条鱼”全产业链产值规模超113亿元,同比增加6%;水产品产量累计达46.3万吨,同比增加4.2%。这一条条持续上扬的阳线是嵊泗人向海图强、深耕海洋的生动诠释。
新的一年,嵊泗县将紧紧围绕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主基调,深入落实“132”督办工作机制,以创新引领,积极推进渔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行动,继续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要素保障。
促传统渔业转型 守安全稳固之基
作为渔业大县,捕捞业一直以来是嵊泗重要的基础产业。
过去一年里,嵊泗县以“民生福祉”为引擎,推动捕捞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洋山海域海蜇和鳗苗、马鞍列岛保护区内钓具作业和东部海域单桩张纲张网作业开展研究,编制完成《嵊泗县辖海域限额捕捞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出台《关于加强2025年洋山海域鳗苗捕捞网具管理工作的通知》,为全县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花岗岩地砖、原木色床铺、现代化厨卫间、钢制一体化驾驶中控台……装修一新的船舱,为出海船员提供了一个温馨、安全、整洁的“家”。去年以来,嵊泗县持续深入实施海上“千万”工程,打造引领船72艘,改造整治船157艘,推广安装渔船防污染设备20套,渔船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在提升渔船硬件设施的同时,嵊泗县持续推进渔业安全管理工作,完善渔业领域“1833”机制,制定防汛防台“一船一策”,不断夯实渔业安全管理基础。
日前,嵊泗县海洋经济发展、海事、港航、公安以及相关乡镇等多个单位和部门,采用陆海双线并进的方式,再次对泗礁岛周边开展拉网式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以海上安全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为契机,嵊泗县围绕“五个一”工作任务要求,依托涉海联署办公机制,不断为海上安全“加码”。提升码头管理规范化程度,加强渔港岙口管理,排查渔港内违规明火作业等违法违规行为。2024年,常态化开展各类专项执法,共开展渔政执法检查715次,出动执法人员4123人次,检查渔船1065艘次,整治安全隐患渔船数585艘次,查处取缔“三无”船舶70艘,清缴网具3132顶,收缴违禁渔获物263.208公斤。
如今,嵊泗县的各个乡镇都建设完成了船舶管控平台,对船舶实行全息数字化管理。通过定时抓拍、智能分析、平台预警等,对帆张网渔船渔具装载出海生产的过程进行实时监管,有效提升了渔船安全生产要素保障。此外,嵊泗为340艘渔船提供卫星语音通讯服务,补强船岸、船船之间的“通话、短信”等海上通信在线率与即时性。
为强化海上安全生产意识,提升渔民安全素养,去年以来,嵊泗县开展重点渔船、渔船编组长、休闲渔船等各类安全培训18次,培训船东(船长)1423人次,商渔船防碰撞联合宣讲3次,商渔船互登互学3次,渔船应急演练12期,覆盖全县972艘渔船,有效推进了海上渔业安全生产工作。
服务渔业发展,关键在人。嵊泗县狠抓干部素质提升,聚势“航行的支部”建设,创新打造“1234”海上服务体系,全面加强海上练兵、技能比武。去年,嵊泗县渔业系统代表队在全省海洋渔业“三支队伍”安全生产技能竞赛中取得佳绩。
科技赋能养殖业 助绿色产业发展
日前,嵊泗县绿色养殖渔业领域又一项目落地。嵊泗县厚壳贻贝种质资源场(研发基地)二期工程全面完工。该项目总建筑面积6294.45平方米,总投资2495.93万元。项目投用后,将有效提升贻贝种苗的自给率和品质,预计年产厚壳贻贝苗15亿粒。该基地还承接包括厚壳贻贝、小刀蛏、彩虹明樱蛤、海蜇等海洋生物品种的育苗,为嵊泗县养殖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嵊泗县积极推进养殖产业提质增效,尤其是在贻贝养殖这一主导产业上,通过集聚发展动能,创新开展蓝碳大数据赋能贻贝养殖产业提质增效试点。目前,已成功创建绿色贻贝精品基地,13家企业的贻贝产品获得绿色认证,建成省级生态低碳农场1家、省级数字渔场1家。
不久前,“嵊泗贻贝师傅”人才品牌入选第二批“浙农智富”品牌名单,《打造“海上养殖未来牧场”应用数字赋能贻贝全产业提质升级》案例荣获2024年智慧长三角数字化转型优秀奖,嵊泗县贻贝全产业链入围126条省级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名单,产业发展成果丰硕。
在探索多元化养殖产业上,嵊泗也不曾放缓脚步。在黄龙乡大岙村,由瀚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投资的海马养殖一期项目已经建成,项目采用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技术,建造19个养殖池,预计年产成品干海马2500公斤以上。而同样位于黄龙岛上的渔臻鲜水产养殖基地,新一批南美白对虾正在茁壮成长。该基地开创了嵊泗数字化工厂化养殖的先河,养殖品种超过10个。
刚刚出炉的嵊泗县《关于深入实施“创新强县”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2025—2029年)》指出,嵊泗要紧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力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产业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形式的全面创新。
“我们将继续依托科技创新,深化绿色养殖模式,推动养殖产业向多元化、智能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持续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据嵊泗县海洋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嵊泗将计划探索牡蛎养殖海域羊栖菜—牡蛎—小刀蛏立体式养殖模式,提高海域使用率;将谋划深远海养殖项目,引进养殖工船,发展深远海智能网箱;还将实施养殖“机器换人”计划,持续推进标准化养殖工作。
推进渔业资源养护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去年6月6日,嵊泗县举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当天下午,500余万尾黄鱼苗相继在嵊泗三横山海域欢腾入海。去年全年,嵊泗海域预计共放流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多个苗种约12.48亿单位(含生态补偿)。
嵊泗县始终牢记对海洋“养”与“护”的重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致力于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持续深化渔业资源养护举措。
过去的若干年里,嵊泗县耗资7600余万元在辖区内建设了东库、三横山、嵊山、黄礁和枸杞等5个人工鱼礁区,共投放人工鱼礁及藻礁3251只,共计20.63万空方。先后建成了马鞍列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嵊泗东部东库黄礁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保护海洋,人人有责。为了激发公众海洋保护意识与热情,号召更多人参与保护海洋的行动,近年来,嵊泗县高标准开展各类海洋保护宣传活动。进学校,向孩子们介绍海洋的生态环境、海洋生物、海洋污染等方面的知识;到各大文化礼堂,向群众发放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灾害、海洋法律等方面的宣传册;到公园,组织海洋知识有奖竞猜、发放小礼品……通过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让保护海洋生态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去年11月,自然资源部发布了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10个典型案例,浙江有两例入选,而舟山市(嵊泗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就是其中之一。多年来,嵊泗县强势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示范引领下,投资3.16亿元,聚焦“源头治理、陆海统筹、人工修复+自然恢复”,以泗礁岛、枸杞岛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核心区域作为海洋生态保护先行区,实施沙滩修复、岸线整理、海湾清淤、入海污染物治理等4类重点工程5个,完成海岸线生态恢复及近岸线海域整治13.6千米。
针对岸线侵蚀、陆源排污严重、滨海生态功能受损等问题,嵊泗县采取陆海统筹、系统治理的方式,建设生态岸线,提高岸线防灾减灾能力及生态化水平,探索推行“海上环卫”机制,累计清理处置废弃浮球等海漂垃圾近2500立方米,整个海湾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
在项目实施中,嵊泗县重视对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制定实施《海水养殖泡沫浮球整治工作方案》,出台《泡沫浮球替换工作奖惩办法》,完成249.5万只泡沫浮球的生态型替换。
此外,嵊泗县还积极开展“海盾”“碧海”“护岛”等专项执法行动,发展碳汇渔业,实施养殖海域“三权分置”,切实提升了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
“接下来,我们将推进海洋行政综合执法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潮汐式执法,分别在伏休期、旅游季、贻贝收捕季,通过‘综合查一次’‘监管一件事’等方式,探索海陆联合执法新模式,实现‘陆上+海上’执法全覆盖,以实际行动保护海洋生态,守护蔚蓝家园。”嵊泗县海洋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新的一年,嵊泗县海洋经济局将聚焦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创新驱动,稳步增强内生动力,巩固提升服务能力,持续激发产业活力,奋力交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更耀眼的答卷。
本版图片由嵊泗县海洋经济发展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