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

张芳胜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1月23日 第 03 版 )

  □张芳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之一。

  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一百多年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热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的中华民族日益接近伟大复兴梦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成为美好现实的宏伟使命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活干事创业“动力源”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也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时常强调要“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目前一些党员干部出现精神懈怠、意志消沉等状况,在工作中存在拈轻怕重、推诿塞责、不敢担当、不愿作为等“躺平”现象,影响党的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有损党组织和党员形象。而究其根本,“躺平”的根源在于党性修养不够、理想信念失守,只顾个人利益得失,而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抛诸脑后。因此,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必须不断涵养党性、坚定理想信念,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想干事、愿干事。要加强理论教育。党性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恒久坚守之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凝心铸魂,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党性觉悟。要用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的综合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伟大精神中不断汲取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智慧力量,培育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

  加强履职能力建设,培育干事创业“强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不仅需要宽肩膀,也需要铁肩膀;不仅需要政治过硬,也需要本领高强。”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新征程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部分党员干部存在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影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必须加强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培养,确保能干事、干成事。要坚持向书本学习。既要广泛学习不同学科门类的文化知识,不断拓宽眼界视野;也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要坚持向实践学习。实践是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在基层、在一线培养锻炼人才,推动党员干部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和丰富知识的能力。要坚持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必须深入基层、扎根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智慧。

  营造良好环境生态,塑造干事创业“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着力消除妨碍干部担当作为的各种因素,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当前,部分地区、部门囿于容错机制不够健全、问责机制不够精准、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因素,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状况,甚至出现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氛围,影响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因此,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必须营造良好环境氛围,让党员干部敢干事、敢担当。要健全容错免责机制。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制定完善容错免责事项清单、细化容错免责机制流程,推动容错免责具体化、规范化,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包袱和后顾之忧,推动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要完善奖惩机制。优化考核机制,树立正确用人观、政绩观,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为实干者提供舞台;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对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关心、关注、关爱,落实各项待遇,畅通晋升渠道,让实干者脱颖而出;完善问责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监督把关,全面提高问责质效。此外,要在全社会弘扬实干担当的正确风气,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不断激发党员干部积极性,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在新征程上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业绩。

  作者单位:中共舟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