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浙江舟山煤炭中转码头总吞吐量约2861万吨,进港量约1440万吨,均创历史新高
“套泊热接”高效运作助力港口提质增效
沃青青 胡晓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1月22日 第 04 版 )
□记者 沃青青 通讯员 胡晓
本报讯 新年伊始,位于六横的浙江舟山煤炭中转码头机器轰鸣,万吨级巨轮频繁靠泊卸船,煤炭通过皮带运输系统有序流入堆场,再被输送至燃煤电厂,为华东地区持续注入“电量”。去年,浙江舟山煤炭中转码头总吞吐量约2861万吨,进港量约1440万吨,均创历史新高。
1月4日12时许,散货船“新海洲泰州”轮完成16.3万吨煤炭卸载后驶离泊位,马耳他籍散货船“士麦那”轮随即载着16.5万吨煤炭顺利靠泊同一码头,这一高效衔接得益于浙江浙能港口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推行的“套泊热接”作业模式,保障了码头船舶进出港的高效与秩序。
“以往受水深条件限制,A船离泊后B船需等待合适时机乘潮进港,通常要等6小时左右。采用‘套泊热接’后,等待时间缩短至3.5小时,极大缓解了泊位紧张状况,提高了港口运营效益,也为船公司节省了成本。”该公司调度计划员刘俊亮介绍道,“套泊热接”作业模式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控船舶进出港时间,通过科学规划,前船离泊后,后船迅速靠泊,将船舶进出港调配产生的空泊时间缩到最短,减少船舶在港待泊时长,提升码头周转效率。
去年7月起,港口出现船舶压港情况,而这恰恰成为“套泊热接”作业模式实施的最佳时机。该公司双管齐下,对外积极与口岸主管部门紧密联动,提前完成船只靠泊所需的各类手续办理,精准协调每一艘船舶的离靠泊时间;对内周密部署,确保码头设备始终保持最佳运行状态,并且采用“单班单船”等定量考核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大幅提升装卸效率。
据悉,在迎峰度夏这一关键时期,“套泊热接”模式成效显著,卸船码头泊位周转率成功提升10%,成功缓解船舶压港困境,保障了煤炭运输的顺畅和能源供应的稳定。
作为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和华东地区煤炭转运核心枢纽,浙江舟山煤炭中转码头在2024年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如今,“套泊热接”已成为码头生产的“新常态”。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继续优化“套泊热接”“乘潮跟驰”等作业模式,完善生产流程,挖掘生产潜力,全面提升服务质效,并加强与口岸部门的协同合作,为保障能源供应和推动港口发展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