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职能定位 做实政治监督
董佩军 王海东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1月20日 第 03 版 )
□记者 董佩军 通讯员 王海东
强化政治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是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2024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牢牢把握新时代强化政治监督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坚守职责定位,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有效路径,着力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有力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和广大党员干部形成主动作为、干事创业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监督保障“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市之要事”落地落实,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重中之重。
2024年以来,市纪委监委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对浙江和舟山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定期检视、跟踪督办,确保责任落实,严防偏差走样,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舟山的重要擘画、重要指示写到舟山的大地上。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对照“改革清单”逐项监督跟进,推动改革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聚焦“十项重大工程”、“985”行动等中心工作,全力打好压责任、纠偏差、防风险、促发展的“组合拳”,切实提升政治监督实效。
重大项目推进到哪里,精准监督就跟进到哪里。“项目推进过程中有什么困难?职能部门服务保障质效如何?还有什么需要协调解决的事项?”……在甬舟铁路海底隧道舟山段盾构掘进施工现场,纪检监察干部深入调研、详细询问、靠前监督。市纪委监委构建“1+1+3+N”监督体系开展重大项目嵌入式监督,成立由1名分管副书记牵头的工作专班,1个派驻机构具体负责,3个监督检查室和相关派驻机构、县(区)纪委监委协同监督,全程跟踪项目进展。
在产业链培育发展中,如何将生产要素与各大增值服务板块对应匹配,打通要素配置的“最后一公里”?市纪委监委积极探索创新,强化监督推动“产业链全要素增值服务体系”全省先行,围绕九大产业链加快推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该体系成功入选了全省政治监督优秀案例。
“一把手”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关键力量。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关键少数”,开展靶向性监督。高标准落实“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三项制度,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同志与下级“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开展日常提醒谈话、新任职廉政谈话、集体警示谈话;开展“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情况专项监督,深化“廉雁码”“一把手”承诺践诺等举措,以有力监督促进制度落地、责任落实。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擦亮巡察利剑,激扬清风正气。巡察是政治监督的重要方面,2024年,我市有力有序推进八届市委第四轮巡察,对18个市(新区)属单位开展常规巡察,共发现各类问题714个,移交问题线索103件,移交并推动落实立行立改事项92件。积极探索对村巡察舟山模式,研究制定《舟山市海岛村巡察“655X”工作指引》,部署开展“全市海岛百村巡”,实现对村巡察覆盖率达100%,共发现问题2803个,推动解决民生实事49件。同时,深化运用巡察整改监督、质效评估、责任追究等整改系列机制,构建巡察整改全链闭环管理。
如何更好地让干部清清爽爽干事、放下包袱干事、放心大胆干事?以严管厚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正是立导向、鼓干劲、激活力的重要法宝。
2024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突出严管厚爱、树立勤廉导向,统筹抓好预警提醒、澄清查诬、精准问责、回访教育等工作,健全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制度机制,鼓励干部在谋划招引项目、推进重大改革、争取重大政策等工作中大胆闯、大胆干,推动形成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组织的澄清正名,让我卸下了包袱,干工作的劲头更足了!”定海区的一名干部在组织澄清后由衷地感叹。我市建立“N+1”信访工作体系,深化检举控告“源头稳控、多方联审、综合研判、跟踪回看”工作机制,并将澄清正名纳入问题线索处置会商研判范围。2024年,全市共为43名党员干部、5个党组织澄清正名。
精准运用“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深化落实“五时三色”监督预警等机制,推动“防”的屏障更牢、“错”的几率减少。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还规范回访教育体系,实现“一人一策”悉心疏导、“五个维度”综合考量,帮助“掉队干部”再出发。全市共回访受处分处理党员干部411人,进一步使用或提拔使用党员干部32人。这一系列举措,持续营造了风清气正、奋发进取的良好政治生态,也为舟山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更加突出“政治站位”抓落实,准确把握党中央和省委赋予舟山的战略地位,以有力监督护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以高质量监督保障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