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陈岱杰建议:

探索排污指标交易 破解环境要素制约

虞仁珂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1月15日 第 02 版 )

  □记者 虞仁珂

  近年来,浙江自贸区舟山片区深入贯彻国家、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相关政策,有力促进了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环境质量水平。

  “我们也应注意到,随着自贸区油气产业链相关项目对排污权需求量与日俱增,舟山现有排污权储备库里氨氮、氮氧化物的储备量已经无法满足项目落地保障需求。”省政协委员陈岱杰认为,舟山受产业结构及历史原因影响,工业底子弱,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潜力、能力有限,难以通过挖潜提升充实排污权指标储备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重大项目的招引落地,亟待采取有效措施破解要素制约。

  陈岱杰建议,一方面,舟山自身须积极优化排污权指标供给保障机制,优先引入产出高且排污少的优质项目;另一方面,希望省里在自贸区排污权总量要素保障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对落地舟山片区的重大战略项目和民生保障项目,可参考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做法,从全省层面给予统筹协调保障。

  “推动跨地市排污权储备交易是破解环境要素约束的一项有益尝试,其核心作用在于突破总量‘告急’的瓶颈。”陈岱杰建议,浙江可创新打造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改革新样板。在强化总量控制或削减替代要求的基础上,区域环境质量达标地市可以作为受让方,向排污权出让地市购买排污权的政府储备,在破解要素瓶颈的同时,盘活“富余方”“沉睡的资产”,使排污权真正成为“可以流通的资本”。

  陈岱杰还建议,对纳入国家重点项目或民生保障项目,经环评论证为可行的,可在确保区域环境质量考核达标和企业履行承诺的情况下,允许由属地生态环境部门出具意见函保障项目先行开工建设,在建设期谋划解决排污权指标总量来源,待项目运行投产前完成环评审批和总量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