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着力点

阚阅 杜震洪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1月14日 第 05 版 )

  □阚阅 杜震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

  大科学计划的价值

  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人类开拓知识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和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手段。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具有研究目标宏大、科学问题复杂、多学科交叉、实验设施昂贵、经费投入巨大等特点,其复杂程度、实施难度、协同强度往往超出一国之力,因此往往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综合国力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有重点地选择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地球观测组织(GEO)和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参与项目分工,并取得了重要突破,使我国在基础理论研究、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逐步实现了由学习跟踪向并行发展的转变,积累了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组织、运行、管理与协作等方面的经验,为牵头发起此类计划和工程提供了宝贵借鉴。

  我国加速迈入大科学时代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加速迈入大科学时代。2018年3月,国务院专门出台《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三步走”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开启了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快车道”。

  为我国首个牵头组织的国际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DDE)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SG)认可的第一项国际大科学计划,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科学倡议的先锋实践。2018年该计划一经中国科学家提出,就很快得到国际科学界的广泛认可。该计划以整合全球地学数据,共享全球地学知识为使命,推动地球科学范式变革为愿景,旨在通过利用数字化手段研究45亿年地球物质、生命、气候。目前,该计划已成功组建了国际化决策与管理体系,构建了由国际一流学者组成的科学委员会。通过集中攻关,该计划建立一站式地学在线科研平台,搭建全球互联互通地学数据网络,形成深时数字地球知识图谱,并取得分钟级洲际规模矿物制图,高精度刻画深时地球生物多样性曲线等国际领先的攻关成果。

  牵头大科学计划的着力点

  当前形势下,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对于我国强化科技外交战略,构建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全球科技资源布局,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要明确指导思想。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旨在推动世界科技创新与进步、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实现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归根结底是要以科学目标为驱动,以高新技术发展为支撑,实现合作共赢,造福人类。应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围绕物质科学、宇宙演化、生命起源、地球系统、环境和气候变化、健康、能源、材料、空间、天文、农业、信息以及多学科交叉领域的优先方向、潜在项目、建设重点,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推进构建全球科技治理新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系统性的重大工程。要强化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顶层设计与前瞻谋划,特别是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协调机制,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科协等部门和单位定期会商,统筹和审议大科学计划的战略规划、发展方向、领域布局、重点任务、项目启动、运行管理机制、知识产权管理与开放共享政策等。

  三要推进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有效参与全球科技治理,首要的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制度建设。在我国不断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形势下,首先要切实加强科技政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的开放,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科技体系。其次是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注重在大科学计划发起、组织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通过有偿使用、知识产权共享等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政府、科研机构等参与支持大科学计划的建设、运营及管理;整合各方资源,组建成立专门科研机构、股份公司或政府间国际组织进行大科学计划项目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再次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资金渠道,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在我国牵头组织大科学计划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吸引地方、企业、外国及国际组织的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四要塑造国际规则。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我们要重视和积极参加重要国际组织的大科学计划相关活动,特别是通过联合国科技创新论坛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科学建议书》等多边平台和机制,主动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相关国际规则的起草制定,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为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以及提供科技创新领域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章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