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敬老就无须“忧老”
月湖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1月12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 月湖
近日,新城养老服务联盟在千岛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这也是全市首个养老服务联盟,涵盖了养老、医疗、家政、小区物业等15个与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市场主体与社会组织。建好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围绕居家养老上门护理和助餐、助洁、助急、助行、助浴、助医等“六助”服务,满足居家老人日常所需所盼,不仅有助于打造老人友好社会,还能解开更多人的“忧老”心结。
现在,很多人未老先“忧”,担心今后子女不在身边,老了无人照顾。这种“忧老”心结应该并非凭空生成,而是基于老年人诸多不便的现实境遇。即便子女就在同城,老人遇到难处也不一定随时叫得应,更何况孩子“远走高飞”越来越成为常态,怎能让人不愁?难道进了养老院就可以万事不愁了吗?
嵌入式养老服务的推进,无疑可以极大地改善居家养老环境。只不过,公益服务要想真正跟得上、叫得应,还需要有更加强有力的服务力量来支撑。其中,志愿者队伍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假如洗头、泡脚、剪指甲等日常生活服务都要收费,虽说合情合理,但很多老人恐怕会因舍不得而“消受不起”。
为老服务,可以提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非专业的人做非专业的事。比如,护理患病在床的老人多半需要持证服务人员,但帮老人料理一下日常生活,陪着去看个病打个针之类的,只要有爱心就可以了。志愿者随叫随到,老人不掏一分钱可以享受亲情服务,就像有了“众家儿女”。果真如此,更多人的“忧老”心结也就会慢慢打开。
当然,这不仅需要有序的组织、必要的培训,更需要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保障机制,确保付出爱心的志愿者可以在自己需要养老服务时如愿收获爱心。眼下的志愿者都是无私奉献的,但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至高境界,这也是养老服务力量捉襟见肘、老人需求得不到全面满足的原因所在。假如能建立起“道德银行”,使志愿服务可以换算成相应的“志愿币”存起来,想必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为老服务行列。
相比于无私奉献,这样的“有私奉献”看似“道德成色”要低一点,但显然更符合人性,更贴合实际,其实也是“好人有好报”的一种制度保证。有道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就应该有“道德银行”这样的全新信用机制来实现先予后取,从而确保养老无忧。
与其“忧老”,不如敬老。好的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参与养老服务志愿活动就有望成为普遍的社会时尚,这反过来又会促进全社会道德水准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