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激励老百姓

惟馨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1月10日 第 05 版 )

  海客谈 惟馨

  每到年终岁末,各单位都要评比先进、鼓舞士气,以利于在新的一年里更上一层楼。那么,拿什么激励老百姓呢?最近有两条新闻,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条是,普陀各镇(街道、管委会)党(工)委深入开展“送赞上门”活动,为110名在服务乡村振兴、矛盾纠纷化解、社区公益服务、小区自治管理等领域甘于付出、乐于奉献的基层党员,上门发放“点赞先锋言行”纪念卡,为他们送去组织的肯定与鼓励。

  另一条是,岱山高亭镇在蓬莱社区、嘉和社区、枫树村等6个村社开展党建引领志愿积分制工作,探索党群自治共治新途径,提升村社党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广泛性,着力培育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典型,构筑城市、乡村红色治理新体系。

  发放“点赞先锋言行”纪念卡,实行志愿积分制,使得表现突出的基层党员、社区群众可以像“单位人”那样受到表彰激励,这显然有利于鼓舞更多人参与社会治理、投身公益事业。

  常言道“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望效应。共同富裕既是物质富足,又是精神富有,成为“好孩子”正日益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高亭镇的“融治分”,让居民在参与公益活动时可以获得积分并兑换相应商品。兑换来的商品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欢喜”,但因此产生的心理暗示却不可小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城市管理还是文明创建,都须臾离不开法治。但也要看到,法律惩戒并非万能良药。尤其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法律虽然可以引导但却难以“管得太宽”。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发扬光大法治精神,通过德治、自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积分激励,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善治之道。

  正向激励有利于促进人们养成文明自觉和公益习惯,而良好的风气日益形成,又会使各种不文明现象成为“过街老鼠”。这样一来,法治理念也就在无形之中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当然,在积分激励的基础上,应该还可以尝试“扣分惩戒”,让出现不文明行为的人“痛失”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文明积分。如此赏罚分明,等于延伸了法治的触角。

  在社会人口老龄化、就业形态多样化的当下,“拿什么激励老百姓”很值得研究。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积分激励,并且争取更大范围的“通存通兑”,使积分不会“过期作废”、善行不会“画地为牢”,显然可以更好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