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成仁祠捐建和改建纪略

阿能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1月08日 第 04 版 )

  镇鳌山下“成仁祠”,右边是建于1922年的定海医院(摄于上世纪20年代)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阿能

  清顺治八年(1651),清军攻占定海,定海城血流成河,尸体累累相枕,大火昼夜不息。死难者有南明抗清殉难将士臣民18000余人,其中自刎、自缢、自焚或投井、赴水、服毒而死者有200多人,史称定海“辛卯之难”。宫井、同归域、雪交亭、成仁祠,见证了舟山南明抗清史上悲壮惨烈的一幕。

  “辛卯之难”与“同归域”

  顺治元年(1644),清兵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入关,明朝遗臣退守南方,建立南明政权。明将钱肃乐、张煌言等驻兵浙东。第二年7月18日,张国维、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张名振等拥明太祖第十世孙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顺治三年六月,清兵横渡钱塘江逼近绍兴,鲁王闻讯出逃海上,张名振率舟师保护,漂泊舟山普陀山洋面,本拟进驻舟山,遭舟山参将黄斌卿拒绝,后被郑彩接到厦门,不久攻占许多城池。但好景不长,内争外患,只得再图舟山。

  清顺治六年(1649)六月,鲁王大举讨伐,定西侯张名振、阮进杀了黄斌卿及其二女等,迎鲁王偕后妃宫眷渡海移驻定海,建立南明政权根据地,将镇鳌山南麓的原参将府改为行宫“鲁王宫”,想以定海弹丸之地抵抗清师,冀复明朝。

  清顺治八年(1651)八月,清兵总督陈锦等率兵分三路进攻舟山。鲁王闻警即委相国张肯堂率兵六千留守定海城,自己与张名振统舟师北攻吴淞,牵制清兵。八月二十二日大雾,清兵至螺头门,阮进以火攻退敌,不料风反自焚,清兵乃蜂拥登岸,直逼城下。九月初二,守军火药尽,内奸金允产、邱元吉坠城投敌,引清兵入城。刘世勋等率全城军民与之激烈巷战,因寡不敌众城陷。清军攻占定海城,搜杀在舟山的明朝廷遗臣、将士、王妃、民众18000余人,尸体遍地,血流成河。鲁王之妃见城破国亡,宁死不愿被清兵所俘,遂投宫井自尽。为使其遗骸不被清军所窥,锦衣指挥王朝相、内臣刘潮命人用巨石填井。之后,两人共刎井旁而亡。因井设于行宫中,故后人称之“宫井”,光绪《定海厅志》云“井在锁山下总镇府后,上有榴树,父老相传,即所谓宫井”。时鲁王与张名振回救,在螺头门受潮水阻挡,眼巴巴看满城大火冲天,只得转航福建沿海岛屿,数月后去厦门,依附于郑成功。后清经历乔钵为殉难者收尸火化,骨灰合葬于定海城北龙峰山东麓,竖碑“同归域”,史称“辛卯之难”。 

  据清康熙《定海县志》载:“国朝荆溪陈璿《重修同归域记》:王师围城,及旬而下之。一时名公卿侨寓于此者,俱慷慨就义,而居人闻声,亦不谋而合。一饭之顷,横尸若山。郡幕僚乔君钵收而火之,悉瘗于城之北岗,题其域曰同归。此顺治八年辛卯九月初二日也。”

  捐建成仁祠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建定海县后,康熙三十四年(1695)缪燧补授定海县令,他择学宫东为御书楼,悬挂“定海山”匾额。康熙三十五年(1696)定海知县缪燧,亲历北郊山麓,“但见白骨青燐,寒烟衰草,即所勒之石亦复无存”。他捐私钱三十余金,托乡绅耆老“购料围砌石圹,以卫幽壤,以捍樵牧”。重修“同归域”为“同归大域”,题词“忠孝节义,风化所关”,并作《同归大域碑记》文。定海总兵蓝理得知后,也捐银一百零八两,购田三十八亩七分多,作为祭祀之用。

  康熙四十二年(1703),为祭祀起见,缪燧又捐资置香火三间,建了“成仁祠”以劝忠义,祠内仅设一龛,立牌位,以妥神灵。“立死事诸先灵公位、又立死事先灵男位、死事先灵女位”,唯恐挂漏,一律不写姓名及官职。祠内供奉明朝遗臣张肯堂、张名振、张煌言、刘世勋等二十六人的牌位,以妥神灵,以劝忠义。并再置田二十三亩二分多,地二十亩五分多,补祭祀葺祠费用之不足。

  缪燧在其《同归域放歌一首并序》写道:“盖闻号鼎攀龙,莫改忠臣之节,盟津扣马,不加义士之诛;……各乃到今不死、同归域者,葬故明与难翁洲之诸缙绅先生也。……乃于暇日,偶作放歌,扬已逝之幽芳,阐不朽之奇节……呜呼君父之大伦,安问兴亡何代,忠孝关乎,至性不分,群怨皆诗,下笔含悲,行歌当哭。……”

  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庄纶渭重建头门三间,左右耳屋两间,并立碑开列田地房产之数和祭祀次数、日期、桌数和祭品等。祠内设三龛,中奉职官、右奉王妃及妇女,左奉士民牌位,据明史及县志标明姓名及官职的有六十九人。全祖望(1705~1755)《鲒埼亭集卷第三十三》《改正成仁祠祀典议示定海令》:成仁祠之祀,在翁洲为莫大掌故,与明初祀余阙福寿之礼同也。顾其事行于前令,意则善而失之不学,妄采里巷诬诞之言以录其人。故其事伪,其官爵伪,其姓名无一不伪。居然登之翁洲志中,而祠为谬祠,志为秽志,大决横水洋之清流未足以洗其玷也。其所以致此者,盖由于黄斌卿之私人欲厕斌乡于祠以毁定西。其时遗老且尽,躗言得而持之。故今祠中遂以斌卿为首,岿然居张相国之上而莫有先之者,冤矣!斌卿既入,于是翁之闻风而者妄以长平之国殇相继阑入。尸其事者不察,遂至盈庭冒滥,行之几七八十年。后生年少虽有疑之者而不敢言。予则谓斌卿之不当入祠也,博采诸野史之言而可以了然。诸不知名者之妄入也,据天子所修明史以黜之,而无所置其喙矣。爰为议一通以告明府,并闻于定之君子。

  《改正成仁祠祀典议示定海令》后附有《明史》翁洲死难目录:太傅大学士华亭张公肯堂,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武进吴公钟峦,兵部尚书钟祥李公向中,吏部侍郎上海朱公永佑,通政使会稽郑公遵俭,兵科都给事中鄞董公志宁,礼科给事兵部郎中江阴朱公养时《明史》但作兵部今据吴少保海外遗集,户部主事福建林公瑛,吴县江公用楫,礼部主事会稽董公,吴江苏公兆人,兵部主事福建朱公万年,长洲顾公珍,临山李公开国,工部主事长洲顾公中尧,工部所正鄞戴公仲明,定西参谋顺天顾公明楫,诸生福建林公世英,锦衣指挥王公朝相,内宦监太监刘公朝,安洋将军刘公世勋,左都督张公名扬,荡湖伯阮公进。

  “顺治八年九月二日破定海,阖城被难,俗呼为难日。旧志所载之事,今多不举,惟被难诸家于是日设祭,谓之屠城羹饭。”(《康熙志案》)据乾隆间碑示记载,成仁祠祭祀每年四次,每次四桌,每桌供品十二样:每年清明及七月十五日于三神位前,中备祭品二桌,猪羊各一副,东西各一桌,祭品共十二样,荤素各半,以银锭千个,香烛四副恭祭。另外再以纸钱羹饭散之后山。这两次祭奠由县儒学负责。每年九月初二为屠城殉难纪念日,延请僧道八人,诵经一日,素菜四桌,每桌十二品,当晚放焰火。每年十月初一日与春秋二祭同,唯猪羊不设,以上二祭由耆民经管备办。

  咸丰四年(1854),将王妃牌位移至后龛,调妇女牌位至西龛,士民牌位至东龛,以示尊卑。同治间绅士们在南明史料中,两次共查出定海殉难者一百八十四人,并更正以往姓名、官职、重复等差错。光绪间厅同知杨小荔又重修成仁祠,并编《成仁祠备录》一书。

  改建成仁祠

  改建定海成仁祠发起人有钱廷爵、厉支石、俞兆熊、汤濬、贺復、沈椿年、王廉、张锡蕃、旅沪绅商朱葆三、旅津绅商收藏家方若、学界孙尔性、马瀛、绅商李哲濬、大律师方壮猷等。1913年,当时政府“呈准改建旧镇署,恢复鲁王故宫为成仁祠。于是重整牌位,分置神龛,补筑雪交亭,补树宫井碑”。将镇鳌山麓前旧镇署改建成仁祠,又将旧镇署西首箭道余地八亩一分五厘六,每亩价银一百元,共计八百十五元六角买下,再将旧镇署前一亩三分九厘四荒地也以同样价钱买下,改建费用共计八千元,浙江省税项下拨给三千元补助,其余由定海绅商募集。定海民众各团体绅士又向国民政府呈文,请求中央主持募捐,以昭慎重。后来刘鸿生捐出大洋一万二千多元,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1923年,新改建成的成仁祠规模宏大,占地二十余亩,中轴线上有:大厅五间、正殿五间,后大殿五间;东边,前有楼房三间,中有东庑三间及厨房,后有舟山宫井及花圃;西边有庑屋三间;雪交亭建在东边楼房之前,祠前围墙长八十余丈(雪交亭原在张肯堂住处,现在的书院弄,是建定海公园时迁建过来的)。中设大门,题“成仁祠”三大字,门前有路,路南又有“祠前照壁”一座。祠内有清末状元、实业家张骞所题的一对楹联。新成仁祠建成后,定海将同归大域前老的成仁祠改为飨堂,将老祠供奉的牌位移到新祠。1924年,在陶镛牵头下,由旅沪商人刘鸿生捐资12000元和定海士坤的共同筹措下,在镇鳌山下成仁祠空地前用墙围起,内栽花草树木,建起了定海公园。

  改建的成仁祠落成后,又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正殿中龛祀辛卯屠城殉难者;与鲁王或与舟山有关系的,如黄斌卿、张煌言等,祀于左龛;右龛专祀殉难士民;后大殿一龛三窗,王妃居中窗,职官之妇女居左,士民之妇女列右,共列牌位二百六十一。所有神龛均配上玻璃,亮丽光洁。成仁祠计有祠产水田六十二亩,地二十一亩五分,山二十一亩五分,每年收租谷三千七百七十斤,地租钱八两三分,用作难日及春秋祭祀和祠宇维修之费。

  1935年12月,爱国人士黄炎培为孙厘卿等编《定海成仁祠备录重编》作序,中央印书馆1936年印行。序云:“有明之亡,为国捐躯者,自宗室、达官以迄平民,自通儒以迄颛蒙,无男无女,无长无幼,若是其夥颐,如水之赴壑,如客之思归……”

  清末诗人杨玉衔《三株媚·登舟山谒成仁祠》诗:

  渔樵闲话里。道撄城援桴,鼓声先死。水国山围,算沉沉层壑,藏舟无地。一域同归,碧血绣、苔花浓紫。宫井凄凉,落叶谁题,涎蜗成字。

  犹识臣心如水。剩满地梨花,闭门亭倚。力谢回天,看浅清瀛海,顿时尘起。日落云颓,堪指点、旌旗残垒。今问江山何似,英魂识未。

  注:杨玉衔(1869~1943)字懿生,号铁夫、季良、鸾坡,以号行,广东香山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人,三十年(1904)考取内阁中书。官广西知府。后曾任无锡国专词学教授及香港广州大学、国民大学教授。曾从朱祖谋学梦窗,后即以笺释吴文英的《梦窗词》扬名词坛。著有《抱香室词钞》《梦窗词笺》等。

  定海公园建成后,1930年成仁祠被改作县立民众教育馆,成为公园内一处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