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第一代贻贝自动包苗机样机成功下线并在嵊泗完成应用测试,生产效率可比传统人工包苗提高5倍以上
一举填补我国贻贝自动包苗机空白
杨卫 滕海平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1月08日 第 02 版 )
□记者 杨卫 滕海平
本报讯 由省农科院农业装备研究所水产养殖装备学科团队研制的第一代贻贝自动包苗机样机,日前成功下线,在嵊泗县枸杞乡完成应用测试。
包苗是贻贝养殖产业的一个重要环节,过去一直属于一项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每年贻贝包苗季,为了能及时在海上桁地挂苗,工人们要从每天凌晨开始忙碌,刮苗、清洗、包苗,熟练工一天包苗200根左右,效率低且劳动强度大。
作为省农业“双强”重点突破项目,第一代贻贝自动包苗机采用双层紧凑结构设计,下层送绳送布,上层进行下苗、仿形包裹、缝合缠绕、成品输出等工序,突破了多项技术难点,实现贻贝从进绳到成品输送全流程自动作业,一举填补了国内贻贝自动包苗机的空白。
在样机应用测试现场,记者看到,包苗机启动后,养成绳被送入引导槽中,然后与送入的包布进行绳布结合,经过贝苗下料仓后与贝苗一起通过包布缝合缠绕装置,再经过头部缠绕细绳固定、自动牵引、包布自动持续缝合、尾部缠绕细绳固定等流程后,完成了一整套贻贝包苗工序。据测算,自动包苗机的生产效率可比人力手工包苗提高5倍以上。
“原先包苗季我们一般要雇几十名女工。自动包苗机一旦投入生产,不仅能缓解用工紧张的问题,还能节省不少经营成本。”枸杞乡贻贝养殖户费志军说,希望贻贝自动包苗机能尽早实现量产投入应用。
第一代贻贝自动包苗机样机研制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团队的工作重心将由研发转为批量测试、优化改进和熟化应用,提高各工序间的协同效率,增强自动包苗机对不同规格包布苗绳的适应性,以及装备运行可靠性,优化量产后投入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