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岱山作协:40年筑一座小岛文学的灯塔
黄燕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2月27日 第 03 版 )
作协组织会员到渔村采风
《群岛》杂志
□记者 黄燕玲
岱山县作家协会成立于1984年,初创时名为岱山县文学协会,前身为野草文学社,2006年更名为岱山县作家协会,是舟山市首个县区级作家协会。
协会现有会员78名,其中,国家级会员3名,省级会员26名,有8名会员入选浙江省“新荷计划”青年作家人才库。协会和会员累计出版文学作品合集、个人作品集108部。在作家队伍建设基础上,协会已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力的“舟山群岛诗群”。
40年间,协会相继创办了《群岛》杂志、群岛诗年卷、群岛作家文丛等地域特色品牌。协会连续承办了11届“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大赛,这是国内首个以海洋海岛为主题的征文赛事。协会创办的“岱山作家网”是全省首个县级作家网站。
一路风雨一路歌。40年,岱山县作家协会植根海岛,聚焦海洋,以旺盛的创作活力,为海岛文学点一盏灯,搭一座桥,有力助推海洋文化建设。
人物名片
朱涛:野草文学社初创成员,岱山作协第一、二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李国平:野草文学社创始成员,岱山作协第五届至第十一届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被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授予舟山市首批文化名家工作室。
厉敏:野草文学社初创成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舟山市首批教学名师。
赵悠燕:岱山作协现任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首批“新荷计划人才库”作家。
李慧英:岱山作协现任副主席。新疆作家协会会员。
范斌辉:岱山作协资深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聚光成塔,岱山文学已走过了40个春秋。
从偏远海岛几个文学青年的聚会,到小岛文学的指路灯塔,岱山县作家协会如何走出小岛,走向全国?
本期《对话舟山》栏目对话岱山县作家协会部分成员,了解岱山县作家协会的40年风雨兼程,40年凝心聚力。
生命力,野草的生长碰上了文学的春风
对话舟山:朱老师,您是野草文学社的创始人,当时为什么给文学社取名叫“野草”呢?
朱涛:上世纪80年代,文学之梦风起云涌,刚从杭州的邮电学校毕业回乡的我,和三五好友一起,读诗写诗,慢慢地,这个团体从三五人,变成十几人、几十人……我们如同野草一般,富有生命力,文学社的名字正来源于此,取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对话舟山:在野草文学社成立之前,岱山的文学环境如何?
朱涛:海岛从来不是文化贫瘠之地。往往偏远的地方,对文学的追求反而更热烈。海岛青年需要用文学丰富生活、充实思想。也正因此,文学社在短短两三年内,成员从三五人扩充到了几十个人。
对话舟山:在会员的同频共振中,文学社吸引了越来越多青年的参与,野草文学社也逐渐成长为岱山文学协会。我很好奇,当时大家是怎么进行文学交流的?如何建立如此深厚的友谊?
厉敏:大家都在一个县城里面,有活动了就骑着自行车互相通知一下。我们不追求参加活动的人数,也没有固定的形式,经常去船上、码头、渔村采风。
年轻人聚在一起,一起唱歌,一起聊作品,一起回忆过往。有时凑钱一起去吃一顿,有时就带着菜去某个人的家里,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做一顿。我们能叫出不少成员爸爸妈妈的名字。于我们而言,文学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后来,协会里的年轻人陆陆续续结婚了,我们就互相做帮衬,你做婚礼管家,我做主持,好不热闹。我还记得其中一位订婚时,邀我们去喝喜酒,大家在席上朗诵诗歌,畅谈文学,把喜宴当成了文学的盛会。当婚宴结束,我们发现回城的公交车已经停运,一群人就一路唱着歌,走了几个小时回的家。
对话舟山:听着就觉得文学氛围极好,当时整个岱山已经形成了一股文学热,是吗?
朱涛:当时我们去学校里面朗诵诗歌,座无虚席。活动结束,还有不少学生递纸条来进行交流。
厉敏:当时的文学氛围很好。有一年我们邀请上师大艺术团在岱山影剧院举办诗歌舞晚会,原本只打算办一场,结果当天晚上人来得太多,把影剧院的玻璃窗都挤破了,不得不加演了一场。
凝聚力,共同的爱好组成文学的大家庭
对话舟山:提到岱山作协,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岱山作协的凝聚力,不管时光怎么变迁,大家就好像亲人一般。就像这次40年的聚会,有朱涛老师从深圳赶来,范斌辉老师从上海赶来,也有移居异乡的远山老师从澳洲而来。
范斌辉:我觉得这种凝聚力,离不开我们很多成员的付出。
对话舟山:是怎么样的一种付出精神,您能展开讲讲吗?
范斌辉:我是上海人,之所以千里迢迢加入岱山作协,还得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一封信说起。
从中学开始,我就是一位文学青年,在中学期间创立了自己的文学社。当时我在报纸的中缝广告中看到了岱山作协的消息,于是按照上面的联系方式找到了李国平,开始了我们互相之间的文学交流。
我写一封信,他就回三封。在那个电话、网络都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我和他的信件往来,少说也有三四百封。
我被李国平对文学的热情所感动,后来我关停了自己的文学社,加入了岱山文学社。
对话舟山:当时怎么会想到要加入一个那么远的文学社?
范斌辉:文学是孤独的,需要激励、需要被看见。所以我一直认为,搞文学的人一定要有一个团体,互相促进。我能有现在的成绩,离不开李国平。他不邀请我加入岱山作协,我可能也就不写了,是他不断将我的作品拿去投稿,被更多的编辑所看到,被更多的杂志所刊登,给了我信心。
赵悠燕:说到凝聚力,我也深有感触。我从上世纪80年代末加入作协,作协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国平主席,40年来,他为我们岱山作协的发展壮大、为培养文学新人、为繁荣我县的文学事业不辞辛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还有一些上世纪80年代初加入文学协会的第一批老会员,包括朱涛、厉敏、汤竹青等人,他们至今仍笔耕不辍,他们的坚持精神鼓舞着我还有作协的其他会员。
写作是孤独的,但仍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不止你一个人,我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温暖、力量和信心。大家相互扶持、包容、信任、提携,这是一个很好的氛围。
对话舟山:李老师,其实不仅仅是赵老师、范老师,协会很多成员都称呼您为岱山作协的大家长。这些年,您默默付出,一直致力于将大家的作品推向更大的平台,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李国平:我对岱山作协有着深厚的感情。记得刚加入协会时,我也就21岁。当时我还是邮电局的窗口柜员,大家寄信寄包裹、拿汇款单,都需要到窗口进行办理,久而久之,我也就知道,谁是经常在写文章的,就会介绍他们加入作协的大家庭。
后来朱涛去外地从商,我从第五届开始正式当会长,身上也有了更多的责任。很多刚加入协会的年轻作家,他们没有渠道,为了让他们更好成长,我会积极推荐他们参加活动,加入省、市作协,给他们带去温暖。
对话舟山:所以您认为文学应该是一个港湾,是一个温暖的归属。
李国平:我一直认为,我们相聚在一起就是缘分,不仅仅是为了文学,还为了让大家有一种大家庭的归属感。虽然我们舟山是分散的群岛,但海洋就是我们蓝色的版图,这一汪海水给予我们团结的力量,已经成为了我们作协的一种精神。成员之间因文学而生的情谊,已超越了文学爱好的范畴。
后来我们在鱼山的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组建了文学社,也是希望通过文学,给更多的鱼山工作者一个温暖的文学港湾。这些年,文学社已经从一开始的11人发展到了40多人。
影响力,海洋文学品牌在小岛生根发芽
对话舟山:经过了这么多年,岱山作协仿若海洋文学的一座灯塔,作协具有代表性的《群岛》杂志已累计出版192期,于2019年、2023年两次应邀参加全国文学内刊工作会议,并在2023年被全国文学内刊联盟聘为理事单位,当年怎么会想到办这么一本杂志呢?
李国平:海岛本身交通本身不便,文化交流少,自然投稿渠道也少。从这方面来讲,与内陆地区作协相比,我们海岛很多优势体现不出来。
所以我们一直在想,怎样另辟蹊径,打造海岛的特色?《群岛》因此诞生,将舟山的故事讲给外人听,也让外人来向舟山投稿。
《群岛》后来影响力越来越大,收到了很多外地作家的稿件。山东作家许晨的一篇散文就是率先发在了《群岛》杂志上,后来这篇文章获得了鲁迅文学奖。
对话舟山:《群岛》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朱涛:大约是1985年,我代表浙江参加全国青年诗歌笔会,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艾青,难掩激动神色,我找他签名,他一听我是舟山来的,就说起自己曾到过舟山,于是题字写下:“怀念舟山群岛,朱涛留念。”后来我们要办杂志,想到了这幅题字,就想,不如取名叫《群岛》。
对话舟山:岱山还有一个文学品牌,是承办了11届的“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大赛,这个全国性的大赛,又给岱山带来了怎么样的影响力呢?
李国平:海洋题材的文学大赛,全国就这么一家,每年“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大赛开赛的时候,全国各地获奖作者都会集聚舟山,通过文字更好地推荐岱山。
对话舟山:那您是不是也会利用大赛,让岱山的作家更好地“出海”?
李国平:那是自然,我们会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为海岛作者创造机会。借着大赛的机会,我会请各位获奖作家召开座谈会,和海岛作者进行交流。
对话舟山:从这个话题扩散开去,就不得不提到“舟山群岛诗群”的名气了,这已经成为了舟山诗人的一个品牌,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当时我们是怎么想到这个“组团出击”的办法?又是怎么做的呢?
李国平:印象中,是1989年,《诗歌报月刊》出了一期中国现代实验诗集团专号,当时我们第一次以“舟山群岛诗群”的名义进行了展示亮相。2010年,《诗刊》要开设一个地方诗群专栏,有个编辑联系了我:“听说你们舟山海洋诗不错,可以组个稿。”舟山12位作者的诗歌以群岛诗群小辑刊发。
渐渐地,“舟山群岛诗群”的名气就开始扩散,定海、普陀、嵊泗等等各地诗人都加入了“舟山群岛诗群”。
“舟山群岛诗群”的建立,为舟山海洋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让更多年轻人可以走出岛门,冲击全国。
对话舟山:这么多年的付出,您会觉得累吗?
李国平:192期的《群岛》倾注了我很多的心血,我要负责约稿、校对,几十年来,我没有拿过一分编辑费,纯粹的义务劳动。
每次全国海洋文学大赛,光前期的联系工作,我就要用掉两三百元的电话费。每次大赛办完,我们会务组不少人的嗓子也都是哑的。
但我从来不觉得累,能一直为海洋文学作品推动而努力,我无怨无悔。回过头看漫漫人生路,这将是一件我骄傲的事情。即使现在不再担任作协主席,我还继续从事《群岛》的编辑工作,以及群岛诗群的推荐工作。推动文学工作,我还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无限潜力,属于海洋的文学故事还在续写
对话舟山:岱山作协在各位心中,有着什么样的分量?又带给了你们什么样的促进?
李慧英:近几年因为工作,我从新疆调到舟山绿色石化基地。
地理上的差异、环境的不同、周围圈子的变化,让我刚到舟山时,难免有情绪的波动,但文字的力量让我有了情绪的出口。岱山作协的活动特别丰富,经常会发消息鼓励我一起参与,作协的老同志们也经常关心我的创作,一旦我有了作品,就积极推荐。有他们“拉”着我们、“推”着我们前行,我们不动起来,都对不起这些老师。
厉敏:如果没有岱山作协,我一开始的文学创作就是单打独斗,激发不了创作、投稿的热情。
我在加入作协以后陆陆续续发表了很多作品,还形成了散文集、诗歌集等七八本书籍。多年的文学修养也在日常教学中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自己都不会写,那还怎么去指导学生写作?我对文学的热爱也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现在岱山作协中的赵悠燕、立夏等,也曾是我的学生,我为她们感到骄傲。
即使当下是快节奏的社会,短视频、碎片化内容充斥着生活,我依然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人生中重要的内容。
朱涛:在任何时候,只要心中怀着文学梦,那便始终是远方的一盏明灯。
对话舟山:岱山作协的成立,文学的发展,又给岱山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呢?
厉敏:文学不是文人的圈地自萌、悲春伤秋,文字是有美感的,文字的力量可以促进一个地方社会经济、旅游的发展,一个地方人们思想意识的发展,特别是发在全国刊物上的文章。
那些关于大海的诗歌,那些文字中体现的渔民、渔船、码头、大海,不是肤浅的文字堆砌,而是反映着历史的变迁、岛上人们的精神面貌,那是专属于海岛的文化底蕴之美。
对话舟山:赵老师,您作为新一届的主席,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吗?
赵悠燕:我是去年12月当选为新一届岱山作家协会主席,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对我个人来说,作协主席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新的征程,新一届作协主席团和理事会,将拿好接力棒,认真履职。文学是作家创造精神财富的事业,作协是为作家服务的家园。我们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学活动,加强相互交流,提升创作水平,务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我们也将巩固中坚力量,力推文坛新秀,广泛吸纳新会员,使岱山作家协会的队伍不断壮大。
对话舟山:我们共同祝愿,岱山作协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