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市海洋碳汇开发利用的建议

贺义雄 易传剑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2月14日 第 02 版 )

  □贺义雄 易传剑

  我市拥有2.0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沿海滩涂湿地、渔业资源十分丰富,碳汇潜力巨大,其中海洋渔业资源年碳汇量约为4万吨,滨海湿地年碳汇量约为1.5万吨。如何充分发挥海洋碳汇潜能,激发资源价值,形成海洋经济新业态,对于促进舟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海洋碳汇开发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我市海洋碳汇资源丰富,拥有盐沼303公顷,淤泥质光滩1.3万公顷,无居民海岛1944个,并在积极推进红树林的种植和培育,基础条件较为扎实。同时,拥有贝藻养殖1676公顷,其中藻类142公顷,产量5214吨,贝类1534公顷,产量26.7万吨。近几年来,我市围绕“三碳一中心”建设,以碳汇渔业评估标准体系构建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了渔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机制,形成蓝碳经济重点项目70余项,海洋碳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例如,嵊泗已就贻贝养殖固碳量连续多年开展了核算相关工作,同时于2023年7月11日完成了首笔海洋碳汇交易意向签约,岱山、普陀等地正在探索开展“蓝碳银行”建设试点,滩浒、花鸟等“蓝碳”岛屿建设成效显著,“海上粮仓+蓝色能源”新模式正在加速形成。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市在开发利用海洋碳汇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短板,主要包括:

  1.制度设计与政策保障还有待提升

  当前,市级层面有关海洋碳汇研究仍有薄弱环节。海洋碳汇核算技术和方法学体系等的研究尚未形成全面适用的成果,海洋碳汇数据采集质量有待提升,数据难以集中汇聚、开放应用度较低,资源调查评价还缺少固碳潜能等相关内容,海洋碳汇家底不清。国土空间规划未涉及海洋碳汇相关工作,国土空间规划与海洋碳汇体系构建两者间未能有效衔接。相关利益权责主体界定缺少明晰的法律法规支撑与约束,对于海洋碳减排、碳交易中的权利与利益问题尚缺乏明确的条款规定。

  2.海洋资源与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

  近年来我市海水养殖单产呈下降趋势,海洋污染加剧,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同时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日趋频繁,严重影响了海域生产力和资源自我生长,造成滨海生态环境脆弱,同时鱼虾蟹类的“三场一通道”功能逐渐丧失,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一定程度上对海洋碳汇系统的构建造成阻碍。

  3.海洋碳汇发展保障能力尚显不足

  海洋碳汇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的系统性不够,难以做到海洋碳汇的“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海洋碳汇开发利用有待进一步拓展。同时,全社会参与海洋碳汇开发利用的意愿不强,虽然先后制定了《舟山市海洋碳汇(蓝碳)开发及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舟山市海洋碳汇(蓝碳)交易机制构建实施方案》,但当前海洋碳汇交易市场仍处于萌芽状态,完善的交易机制还未形成,缺乏持续共赢的海洋碳增汇投融资和收益回报机制。

  二、关于我市开发利用海洋碳汇的建议

  1.强化政策引领,建立“碳中和”导向的海洋碳汇开发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明确海洋碳汇的法律地位,清晰界定海洋碳汇交易的范围和对象,将海洋碳汇纳入到市级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规划体系中。二是做好在现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海洋碳汇发展布局规划并与土地等其他规划充分衔接,重点围绕海洋牧场、生态康养、休闲旅游等方向,打造碳汇渔业示范基地,建立“零碳”功能岛,“蓝碳”工业园区,打造“一岛一策”海洋碳汇开发模式及价值转化机制。三是将科学构建海洋碳汇发展纳入领导干部监管考核体系,完善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及时纠偏及优化调整,确保各项碳汇利用举措高效落实。 

  2.发挥市场作用,建立海洋碳汇金融和交易机制

  一是参照国内外碳交易市场实践经验,尤其借鉴厦门、深圳、湛江、海口等地在海洋碳汇发展中的经验,在顶层设计、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技术支撑体系以及市场运行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关规则,建设海洋碳汇交易市场架构。二是建立健全海洋碳汇储备交易制度,发展海洋牧场碳汇、滨海滩涂湿地碳汇等多样化的海洋碳汇减排项目,积极探索海洋碳汇产品项目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三是鼓励开展“海洋碳汇贷”等金融试点探索,创设贝藻养殖等活动产生的减碳量远期收益权质押,广泛实施碳足迹认证并打造海洋碳汇生态产品。四是加强风险管控,通过建立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市场要素及发展海洋碳汇保险相关业务,降低交易风险,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 

  3.利用数字化技术,实施数字赋能海洋碳汇开发工程

  一是推动数字技术参与海洋碳汇调查监测与评估,建立市—区(县)—基层观测点三级监测基本业务单元,打造涵盖卫星遥感、在线监测、现场调查的立体监测网络,建立5G海洋牧场等示范区,建设舟山海域碳核算基础数据库,构建海洋碳汇数据资源体系,不断丰富数据内容,提升数据质量并做好开放共享工作。二是推进数字技术在海洋碳汇理论方法、机制特征、增汇降碳等领域研究探索的参与,加快海洋渔业资源物联网、智慧渔村等应用场景建设。三是推动数字技术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如借助传感器、智能化监管、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环境要素并快速定位污染源。四是构建海洋碳汇综合数字平台,将海洋碳汇监测、管理、交易、核查等诸多功能一并纳入,并在保障海洋碳汇资源评估、项目建设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

  4.加大技术支撑,构筑海洋碳汇人才与技术体系

  一是开展海洋碳汇能力提升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海洋碳汇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演化规律,开展海洋资源碳汇路径及增汇潜力研究与海洋碳汇 GEP 核算工作,摸清我市海洋碳汇经济价值家底。二是梳理舟山海域野生及养殖大型海藻的种类、分布及储量等信息,明确海洋盐沼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打造“海洋碳汇地图”应用场景。三是发挥东海实验室、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等科研平台与人才力量,提升海洋碳汇科技水平,谋划建设海洋碳汇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人才高地,吸引国企、央企、民企参与共建海洋碳汇共享平台。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对海洋碳汇关键技术研究与监测体系构建等进行重点支持,推进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

  5.坚持陆海统筹,构建海洋领域减排增汇协同机制

  一是以滨海湿地为基础打造陆海生态廊道,统筹推进陆海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精准推进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二是提高养殖单产,大力发展海水立体综合养殖,推广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做好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加大新型养殖工船、先进养殖作业平台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施设备的应用力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有序利用深水远岸,推进陆海深度融合、协同有序发展;三是全方位、系统性推进海洋产业低碳发展,支持发展高经济固碳能力的海洋生物绿色养殖,建设以碳汇渔业为目标的“蓝碳牧业”型海洋牧场,积极发展海洋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海洋生态服务等产业,布局发展海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链。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