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门街道:打造“乐在邻里·幸福渔港”品牌

助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

翁青青 邢学火 张子琴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2月05日 第 05 版 )

  □记者 翁青青 通讯员 邢学火 张子琴

  如今,在沈家门街道,“乐在邻里·幸福渔港”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通过党建引领、网格智治、三方协同、村居融治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沈家门街道的基层治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在不断攀升。

  近年来,沈家门街道坚持把党建贯穿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街道以城市社区党建任务清单为指引,持续在破解老旧散居治理、物业小区管理、城中村融治等难题上分类施策,下功夫、出实招,切实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获评2024年全省“红色根脉”强基示范街道。

  党建引领 网格智治绘就治理新画卷

  “以前,小区里的路灯坏了,得等上好几天才有人来修。现在,只要在群里说一声,网格员立马就回应,效率真高!”提起网格化管理带来的变化,沈家门街道荷东社区的金阿姨赞不绝口。

  金阿姨所说的“群”,是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建立的微信联系群。在这个群里,网格员、党员中心户、居民代表等各方力量汇聚一堂,形成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格局。

  沈家门街道把党建引领网格智治作为管理老旧散居楼幢的核心手段。为此,街道积极落实城市社区党建任务清单要求,构建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五级组织体系,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在这里,每个网格党小组长都肩负着联系20—30户居民的重任,他们通过微信联系群,实时掌握网格内动态,及时回应居民诉求。同时,街道还推行“月提醒、季调度、年评审”项目化工作机制,强化条块联抓,确保网格智治工作有序推进。

  在沈家门街道,网格员不仅是信息的“收集员”,更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每天穿梭在网格内,开展一日双巡和每周夜巡,确保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今年以来,街道全域131个网格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654件,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今年初到4月份,西河社区连续发生电表箱自燃火情5起。面对这一难题,社区党委迅速启动网格夜访工作机制,组织网格员走访涉事区域,了解用电情况,安抚居民情绪,并及时进行电表更换、墙面恢复工作。同时,社区还积极联系区住建局、区电力公司等相关部门,多次召开协调会议,确定整改方案,最终成功更换了全部507户电表箱。

  为了进一步细化网格工作,沈家门街道还强化了“知事、报事、议事、办事”的移动服务平台功能,依托“1+3+N”网格队伍优势,围绕小区文明和谐份内事、民生福祉贴心事、安全防范紧要事、矛盾化解身边事、有机更新满意事,动态摸排完善公共服务资源清单,常态开展如小区党员第一课联育、公共服务日联办、违规违法联处、家庭三师联签、安全隐患联查等党群活动,切实提升了治理效能。

  三方协同 共治共享打造和谐新家园

  “以前,小区里的停车位总是供不应求,经常因为停车问题发生争吵。”回忆起过去的“停车难”,来自海林名桂苑物业的朱经理仍记忆犹新。自从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联手,通过召开三方联席会议、制定停车管理方案、增设停车位等措施,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沈家门街道把三方协同作为破解物业小区治理难题的关键一招。为此,街道试点探索了“小区大事准入审核”制度,规定小区重大事项、进驻项目在策划之初必须通过三方联席会议讨论、票决、审核通过后实施。这一制度的落实,有效避免了因决策不透明、执行不到位而引发的小区管理矛盾纠纷。

  在海林名桂苑小区,三方协同共治机制不仅解决了停车难问题,还推动了小区环境整治、垃圾分类、文明创建等多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社区党委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业委会积极履行职责,物业公司则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现在,海林名桂苑成了沈家门街道茶湾社区管理最规范的小区,创造了连续14年物业费收缴率100%的“神话”。

  此外,沈家门街道还注重发挥“大工委”“大党委”制度优势,组建了69个小区党支部,并深化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吸纳区域单位、三新组织、业委会和物业机构等党组织负责人员作为街道社区兼职委员,并设岗定责。同时,街道还梳理社区小区需求清单,制发互联互动单位项目书,揭榜挂帅解决一批车辆整治、资金管理等难点,精准提供一批法律咨询、爱心义诊等服务,营造了同频协作、优势互补、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涌现出了“老朱工作室”“红色110”等先进典型。这些典型人物和团队在化解矛盾纠纷、推动社区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村居融治 服务创新开启共富新篇章

  针对村居混合、地域重叠、管理交叉的社区、村,沈家门街道积极探索“村居融治”新模式,以组织融建、网格融治、发展联促、服务融享四大举措为抓手,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推进村社党建联建共治共享,进一步破解城中村治理难题。

  沈家门街道以大干社区、大干村、东岙村和大山村为试点,成立了村居融治大党委,统管村党组织、村委会等基层组织,通过建立“融治党组织书记领办、村社合署联办、党员融合共办”机制和“党建+”联席会议共商机制,实现了“联建组织、联席议事、联动服务”的有机结合。今年以来,共召开了联席会议22次,解决了群众诉求60余件,实现了“服务整合、居村民融合”的治理目标。

  沈家门街道建立“村居融治区域党委—联合党支部—网格党员”三级组织体系,推动成立融治共管会,明确共管会会长、党员先锋岗和融治志愿者等工作职责。通过完善议事决策、工作例会等制度,对共管区域内的事务实现“大事共议、要事共决、实事共办、急事共商”。精准统筹村社“1+3+N”网格力量配备,构建起“群众网上报事—网格员接单—联合党支部办事—群众评议”的服务流程,打破村社之间治理信息壁垒,实现交办问题快速响应。通过村社联合办公、共用党建阵地、推行“党群议事会”等形式,有效解决资源配置不均难题,以达到公共服务村居均衡共享目标,实现区域党建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

  今年以来,沈家门街道通过加强经济共谋、搭建发展大平台、建立融治共富机制等措施,推动各社区党组织及临近村级党组织从“单兵作战”转向“抱团共赢”。街道还积极推动数字平台高效智治,常态使用“党员e治理”平台,组织报到党员认领“微心愿”,参与抗台、救灾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小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服务小区进行日常评价和综合评价,评定等次作为支部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

  以大干村为例,通过招商引资,大干村将大干码头旁的闲置地块进行改造升级,引进了集装箱货车停放的停车场和新能源充电场地的租赁项目。这一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周边地区日益突出的停车难、充电难问题,集体经济收入还同比增长了约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实现了稳步增长。

  同时,沈家门街道充分利用小区公共用房、共用物业办公场地,盘活村居民闲置房屋,购置或租用一批服务设施,构建了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小区党建阵地为延伸的“1+N”空间,并因地制宜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服务空间,统筹用好小区内的嵌入式服务设施,让服务更加可感可及。街道还对照《省级示范党群服务中心运行管理规范》要求,落实基层减负制度化,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建管用水平,实施分类晋位模式,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向基本型、增强型、枢纽型梯次迈进。

  未来,沈家门街道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持续擦亮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金名片。

  本版图片由沈家门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