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净居亮居 今年194户残疾人家庭家居“美颜”了
李巧凤 吴雪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2月03日 第 05 版 )
△厨房改造前
△厨房改造后
△厕所改造前
△厕所改造后
□记者 李巧凤 通讯员 吴雪波
无障碍家庭建设不仅关乎个体福祉,也体现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从2012年开始,全市残联组织每年把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作为重点民生工作来落实,针对困难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脏、乱、黑、臭等状况,重点解决坐卧起居、如厕洗澡、烹饪清洁和行动转移等基本需求,适配无障碍辅助器具。今年,这项工作升级为困难残疾人家庭净居亮居改造,市残联加大了资金投入,全市又有194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实现了家居环境“美颜”。
净居亮居,不仅让困难残疾人家庭的家里变亮堂了,也同样照亮了他们心里对美好生活品质的向往。在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定海、新城、普陀3户困难残疾人家庭,来一起看看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变化。
定海唐老伯:村里人都说现在享福了
定海白泉星塔村的唐老伯今年72岁,随着年龄增大听力障碍越来越严重,需要周围人凑近耳朵才能听到。唐老伯原是一名孤寡老人,现和周老太一起生活,两老相互有个陪伴和照顾。周老太视力一级残疾,眼睛完全看不见,再加上年老体弱,一天里多半卧床休息。
两位老人住在一间低矮的平房里,面积不大,约60平方米,进门是客堂间,左边厨房,右边一间卫生间、一间卧室,布局十分简单。
问及家里哪里变好了,唐老伯一下子激动起来,兴奋地拉着记者在家里团团转,“展示”每一个房间、每一处角落。脸上的红光和发亮的眼睛,将心里的满足感、幸福感都显露了出来。
唐老伯带记者参观的第一处,是贴在门口的两块牌子。唐老伯说,这两块牌子是他们家大变样的“功臣”。记者看到,这两块牌子上面都有二维码,扫码显示的是唐老伯家改造的资金来源,一个是残联无障碍改造,另一个是民政适老化改造。采访过程中,记者也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爱心团队中狮联浙江慈航服务队也曾出资出力。
“以前大门是木头的,这几十年很多地方都烂了,现在换了两扇不锈钢玻璃门,站门口可以照出我人影来;房子里面以前是石灰墙、黄泥墙,容易墙皮脱落发霉,现在客厅、卧室墙壁,都用塑钢板装修了,装了新的顶灯,走进来又亮又干净;家里的木头窗,也都换成了铝合金窗,连纱窗都装了……”唐老伯说。
唐老伯最满意厨房和卫生间。卫生间新装了玻璃门,贴了瓷砖,还装好了洗漱台、热水器、灯暖浴霸、毛巾架等,一切用具应有尽有;残联还送来了助浴椅子,马桶两侧安装了扶手,从细节上尽善尽美。“我扶老伴上厕所的时候,以前怕她摔了,怕自己扶不住,这个扶手和椅子特别实用,上厕所和洗澡都可以放心了。”唐老伯说。厨房也是全新装修,大理石板洗菜台、灶台、不锈钢置物台,还有崭新的橱柜等,都让唐老伯打心底觉得满意。“我还是习惯用土灶烧水做菜,现在这个灶也贴上了瓷砖,真的再好也没有了。”唐老伯说,“以前厨房间遇上下雨天还要漏水,地上得放脸盆接水,今年夏天家里改造完,没多久就来大台风,外面大风大雨的,家里一滴水都没漏。”
采访时,同村人葛阿姨来唐老伯家借锄头,准备去地里收番薯。对唐老伯家庭环境的变化,葛阿姨也为他们感到高兴,她说:“我们村里人都在说,现在政策好了,让两位老人享福了。以前他们家里,腿迈不进去的,又暗又潮又脏又乱,现在像模像样是一户人家,过日子就应该是这样的。说来说去,还是政策好……”
新城杨阿伯:家里干净了,自己也爱干净了
家住新城的杨阿伯今年60岁,是一位言语障碍残疾人,他也是孤寡老人,在小区五楼一间4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独自生活,平时多靠兄弟姐妹照顾。
最近,杨阿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从腰部到腿部会不时疼痛,走路不便,备受折磨。记者采访时,见到他的其中一位姐姐,正过来给他送饭菜。
“这是我最小的弟弟,他每天一个人,我们也不放心,兄弟姐妹几个就经常来看看他,今年夏天,残联帮他家里改造后,他住得舒心多了,我们也为他高兴。”杨阿姨说。
杨阿伯入住5年多了,拆迁安置时,自己又出钱贴了数万元。入住后,杨阿伯舍不得再为房子花钱,装好水龙头和电灯,摆了一张床一张柜子,就算是一个家了。
尽管是白坯房,但对杨阿伯来说,却是遮风挡雨的地方。杨阿伯觉得,自己只有一个人,以后年纪也要大起来,白坯房住住生活也过得去,于是这几年,他从没考虑过装修房子的事情。
如果有实力有能力,谁不想家里整洁漂亮一点?这个不敢有的梦想,今年夏天,市残联帮杨阿伯实现了。
杨阿姨说,现在弟弟家里里里外外都大变样了,墙壁贴了竖条排列的装饰板,看上去很有现代风格;原先踩得黑漆漆、洗也洗不干净的水泥地,如今贴上了深灰色系的复合地板,家里一下子显得温馨了;阳台上裸露在外的水泥,也都贴上了雪白的瓷砖;橱柜也加装了门,东西摆放整齐多了;卫生间重新装修过了,天花板、灯都是新的,洗澡上厕所还装了扶手,年纪大的人用起来更安全了。
“残联还送来了一台大彩电,也让我们特别感动。当时残联工作人员来看望时,问我弟弟还有什么需求,我说他一个人在家,如果有台旧的电视机看看,就不会烦闷无聊。没想到,后来残联送来了一台全新的大彩电,我弟弟笑得合不拢嘴,从没看过这么大的电视机。”杨阿姨说。
“家里装修过了,变干净了,我弟弟住着,舍不得弄脏,人也变得特别爱干净了。”杨阿姨说,“以前他从菜地里回来,鞋子上全是泥,家里也弄得到处是泥。我给他打扫卫生,被子也不叠,衣服乱扔,我说过他好多次,他也在改,但是没几天又变回原样了。现在呢,他进门要脱鞋子,换上拖鞋,东西都摆得整整齐齐。”
杨阿姨说,这半年来,她发现弟弟脸上总是笑呵呵的,“家里干净,看着舒心,那肯定心情也变好了呀,心情好了身体也会好。”
普陀吴阿姨:今年是最惊喜最开心的一年
对于家住普陀的吴阿姨来说,净居亮居带给她的,除了居住环境的变化,更是一种体面感的提升,让她觉得自己和别人家都是一样的,从而更愿意和左邻右舍来往,融入周围融入小区。
吴阿姨的丈夫在几年前因病过世,儿子30多岁,患有精神和智力残疾,母子俩现住在一间约50平方米的廉租房。
大约10年前刚入住时,房子是白坯房,这些年,吴阿姨从低保金里省吃俭用,每年攒下一点钱装修房子。说是装修,其实也是按照最简单最省钱的方式来,只比毛坯房好一点。吴阿姨说,生活温饱就好了,以后年纪大了,看病、养老都要钱,哪有余钱花在房子上。
“今年是我们母子生活变化最大的一年,也是最惊喜最开心的一年。”吴阿姨说,首先儿子在残疾人之家,享受到残联帮扶性就业政策,现在每月有了近1800元的收入,以后也有社保保障;另外就是自己一家被列入净居亮居帮扶对象,家居环境变好了。
“特别是儿子住的这间,窗户朝北特别潮,雨天渗水,墙面发霉,只能用墙纸遮一下。现在家里墙壁全都贴好了板材,不用再担心发霉了。”吴阿姨说,残联还给家里洗手间、走道等处安装了扶手,“我脚上没力气,长骨刺好几年了,有时身体不好,走着走着还突然头晕,现在家里这些地方装了扶手,很方便实用。”
吴阿姨说,家里改造后,邻居和朋友们来看过后,都夸好,这也让她觉得特别有面子。“我们左邻右舍都特别好,像家里灯泡水龙头坏了,下雨了人不在被子晒在外面没收,有事时需要有人帮管一下儿子……都是邻居帮忙。家里如果乱糟糟,也怕被别人看到,现在家里变得这么好,以后也可以邀请邻居多来串串门。”吴阿姨这样说。
如今,吴阿姨每天白天陪着儿子在残疾人之家,“残疾人之家是个温暖的小家庭,人多热闹,我也希望陪着儿子走出家门,多和周围的人接触,有社交有朋友,这样生活才会过得开心。”
市残联:至今累计完成无障碍改造2092户
温饱是生活的基本需求,但是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需要品质来支撑。
在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中,全市残联组织科学规划、精心实施,目的就是让残疾人居家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提高生活品质。
在改造进程中,市残联结合残疾人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净居亮居改造标准。标准涵盖无障碍设施、水电安全、厨卫功能、居住环境等多个方面,确保改造后的居住环境符合残疾人的实际生活需要。全市统一开展困难残疾人家庭净居亮居项目采购招投标,统一产品内容,统一技术要求和标准,统一项目实施第三方,统一资金保障标准,实现全市项目实施一体化。
具体实施时突出个性化改造,根据残疾人自身特点、实际需求和居家环境状况,制定“一户一策”个性化改造方案。坚持设施改造优先,重点解决残疾人坐卧起居、如厕洗澡、烹饪清洁和行动转移等基本需求,适配无障碍辅助器具。同时,各级残联组织还按照“急需先行”原则,深入残疾人家庭开展入户筛查,优先安排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漏风漏雨、基础设施缺失及脏乱黑臭明显的困难残疾人家庭。
市残联整合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资源力量,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结合危房改造、适老化改造、善居工程等项目,争取慈善总会、中狮联浙江慈航服务队等公益组织力量,为改造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物资保障,充分利用省支持舟山市开展净居亮居政策,加大改造力度。
此外,各级残联组织还聘请第三方监理或审计单位全程监督,严格按照“一户一策”改造方案进行施工。改造施工期间,市残联组织人员赴各县(区)开展入户抽样检查,督促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截至目前,我市今年列入净居亮居的194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已全部完成无障碍改造施工和工程验收,共投入资金360余万元,户均改造经费支出超1.8万元。2012年至今,全市已累计完成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092户,为残疾人创造了一个更加美好、便捷、安全的生活空间,切实提升了残疾人生活质量,保障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促进了社会融合。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残疾人联合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