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身患残疾的他参与和指挥救捞大小沉船120余艘,“零酬金”打捞尸体80余具。他被评选为“中国好人”——

“海上摆渡人”董建海

徐杰 张辉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2月03日 第 03 版 )

  董建海团队成功整体打捞“创新8”轮

  原“创新8”轮修复后更名为“创新16”轮,董建海团队与新船合影

  董建海在海上指挥团队打捞沉船

  董建海在上海交通大学讲课

  □记者 徐杰 张辉

  身患残疾30年来,董建海从没让自己闲着。

  前两天,他登上正在普陀蚂蚁岛海域作业的“隆海工2”浮吊船,拄着拐杖,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动着身子,察看船上情况。

  这艘船是董建海的海上救捞团队拥有的其中一艘救险船,可执行抢险作业,也可协助船厂完成大型设备吊装作业。

  在船上,董建海叮嘱团队成员,必须时时刻刻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

  从事海上救捞抢险这个特殊行业30多年来,董建海参与和指挥救捞大小沉船120余艘,捞回遇难者尸体80余具。

  董建海带领的团队一次次在海上封堵处置沉船漏油,累计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亿多元,曾荣获浙江省海事应急救援先进单位称号。

  每当遇难者家属要出钱予以酬谢时,董建海都婉言谢绝。他说,自己是渔民的儿子,能体会海难的痛楚。

  他被人们称为“海上摆渡人”。

  铭记苦难 

  他从小立誓潜水救人

  1967年,董建海出生于岱山县东沙镇的一个小渔村,小时候常听父辈们提起发生于1959年4月11日的吕泗洋渔场海难。在这场灾难中,董建海的两位伯父也不幸遇难,遗体一直没被找到,家人们只能修筑两座空坟以寄哀思。

  董建海在12岁那年,心里就暗暗立下誓言,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潜水员救人。

  1987年,身强力壮的董建海被舟山第二海洋渔业公司录用,成为一名水手。1990年,公司要选拔年轻人从事潜水员工作的消息传来,他马上报名参加考试。公司领导提醒他,考潜水员的要求很高,几乎和考飞行员一样难。“让我去试试。要是选上了,我一定好好干。”董建海义无返顾。

  经过层层选拔测试,表现优异的董建海在1991年考取了交通部颁发的潜水员证,成为浙江第一批持证潜水员。当时全省仅有2人获得此证,这是董建海人生中考取的第一本职业技能证书。

  不久后,董建海就接到了第一项救捞任务。一艘散货船在沈家门水域发生事故后倾覆,3名船员下落不明。董建海游进事发水域,听到船体有敲击声传出。“船体倒扣之后,上部还有空气,船员还活着!”他立即作出判断。潜水搜寻后,他找到了被困在船下的3名船员,成功将他们救出。

  遭遇意外

  他身残志坚创立团队

  正当董建海踌躇满志,想要在潜水救人的事业上大展拳脚时,却不幸遭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

  1994年3月,一艘载着1000余吨货物的散货船,在主航道沉没。第一次挑战42米深潜任务,董建海跳入海里,连续作业50多分钟,完成了沉船的钢丝穿引工作。正当他准备进行出水前的减压时,海上突然出现浓雾。此时如不尽快撤离,潜水救捞船很有可能与主航道航行的船舶发生碰撞。董建海担心救捞船上队友们的安危,情急之下从40多米的海下直接出水了。出水后,他顿感胸闷,下半身失去了知觉……经诊断,董建海患上了“急性重症潜水减压病”,这是潜水员最害怕的职业病。

  瘫倒在病床上,想起双鬓斑白的父母、尚在襁褓的儿子,董建海咬牙发誓:“我不能就这样瘫着。只要我能走出医院大门,还要回去干潜水救捞的工作。”

  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和康复训练,董建海顽强地站了起来,可以拄着拐杖,缓慢挪步走动了。1995年5月,他领取了残疾人证。

  董建海找到了原先的几名队友,诚恳而坚定地问道:“我们继续一起干,好不好?”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他注册成立了普陀区沈家门大通打捞队,向亲戚借了2万元,买了一艘破旧小木船和一套潜水装备,再度开启了海上救捞事业。

  看到儿子如此执着,老父亲也主动参与到董建海的救援业务中。2002年11月的一天,董建海的父亲在一次救援中不慎失足落水,再也没有上岸……

  哀泣声中,很多亲友劝董建海别再干这行了。董建海擦干眼泪,说:“我不当逃兵。”

  从最初的3个人、6个人,直到现在成为一支拥有60余名专业救捞人员和技术骨干的团队,董建海终于在海上救捞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要不是他的坚持,大家做梦也想不到我们能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一直跟随董建海创业的老队友曹世海说。

  一如既往 

  海上救人不收分文报酬

  2002年11月22日,董建海救捞团队在普陀海域打捞起2具尸体,有力协助警方侦破一起凶杀案。

  2014年11月8日,年仅21岁四川籍小伙子熊斌,跳海抢救一名轻生女子,不幸英勇献身。董建海怀着满腔的敬意,带着团队在普陀小干岛海域打捞熊斌遗体,把英雄“送回家”。

  潜水打捞尸体不但要凭过硬的技术,也是对潜水员巨大的心理考验。“尸体沉入海底时间长了,会变质。用力一拉,手都会掉。”曹世海说,这么多年来,有好几次他都想不干了,但董建海总会语重心长地劝服他。

  2023年4月4日,普陀出现11级大风天气,全区水上航线停航。当天,普陀山有2名外地游客和1名舟山本岛居民突发疾病,必须立即出岛送往市区医院进行抢救,否则可能有生命危险。

  普朱管委会第一时间向董建海紧急求援。时间就是生命,董建海马上派出公司抗风等级最高、马力最大、航速最快的“海腾救捞工6”轮,顶着风浪前去救援。最终将病人安全送到了医院,为他们争取了最佳救治时间。

  一如既往,董建海团队在海上救人都没有收取任何费用。 

  勇担重任 

  创民企打捞万吨轮奇迹

  2021年5月29日,嵊泗半洋礁水域发生两船相撞事故。其中,船长138.6米,满载1.36万吨铁矿砂、80多吨燃油的“创新8”轮沉没。

  沉船位置在马迹山3号锚地和浙江沿海东航路支线附近,船舶交通流量大,对通航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嵊泗海域又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名胜区及水产养殖基地,如果不尽快打捞沉船,极有可能发生重油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相关单位发布了打捞招标公告,参与竞标的5家市外企业给出的都是清障打捞,即粉碎性打捞方案。而“创新8”轮是2019年才投运的新船,粉碎性打捞不仅可惜,还会造成严重海洋污染。凭着多年积累的专业经验,董建海团队给出了整体打捞的方案。

  “我心里清楚,这次打捞也是一场民营救捞企业综合实力的检验之战、一场信誉之战。”董建海说。

  2022年4月,打捞窗口期一到,董建海调集了总吊力7000吨的4艘大型浮吊船、4艘大马力拖轮及5艘工程辅助船,共投入150余名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开启了万吨级船舶整体打捞作业。

  水下钢丝穿插环节是此次整体打捞任务中的最大难题。沉船整体陷泥6米,水深30米,船宽超20米……每一道钢丝穿过去的跨度都必须在260米以上,才能穿出海床泥面。水深、流急、泥硬,再加上跨度大,导向管损坏了60多根,给打捞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整个过程共穿过了半吨重的钢丝22道,仅这一过程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水下探摸、油舱封堵、水下清淤、钢丝穿插……历时97天艰苦作业。2022年7月13日,“创新8”轮终于被成功打捞出水。

  董建海团队创造了浙江沿海首次整体打捞万吨级以上沉船的历史纪录,他本人被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协会授予潜水救捞突出贡献个人奖。

  坚持梦想

  深耕海上救捞专业领域

  目前,董建海的海上救捞团队拥有大型海上救捞船舶4艘、海上应急抢险船舶3艘,已成为浙江沿海综合救捞实力排名第一的民间救捞队伍。

  今年3月,董建海应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协会邀请,前往上海交通大学给国内一批新生代潜水员上课。

  “海上救援是行善积德的事业。做好这份事业是我的梦想,也是我作为一名救援人员的使命。”课堂上,董建海的讲述铿锵有力,“我的父母给我取名董建海,我生在海岛、扎根海岛,也将为‘建设美丽海岛’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5月,董建海获评中国救捞优秀企业家及中国救捞形象大使称号;11月12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董建海被评选为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

  “我会在海上救捞专业领域继续坚持下去,也会带出更多、更优秀的潜水人员加入这项事业。”董建海说。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