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

传统渔文化研学旅行项目的开发困境和优化策略

丁芳盛 刘思璐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2月02日 第 02 版 )

  □丁芳盛 刘思璐

  研学旅行犹如“行走的课堂”,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种全方位、立体式、体验式素质教育模式。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研学旅行已经快速发展为“旅游+”的一种重要新兴业态,并得到国家和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中。渔文化是我国农业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的传统渔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在浙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都极具典型性。当地渔农村以其独特地域承载着富饶的渔文化资源,至今以活态化传承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充满生机。渔文化研学优势明显,但当前仍存在若干问题,严重制约其有效拓展。

  一、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渔文化研学业态开发理念还没得到足够重视,市场知晓度一般。当前传统渔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研学产品的新业态还处于探索中,运营模式较单调,缺乏清晰的渔文化与研学旅行融合理念和策略,其定位、特色和教育功能尚未充分彰显。社会对渔文化研学业态的宣传途径不够丰富,线上线下的知晓度均存在一定局限。以岱山县为例,灯塔博物馆、岛礁博物馆、城市书店、海景(闻风)书店等现有设施足以成为渔文化研学的重要承载窗口,但应用程度不高;开渔节等民俗活动对展示和发扬传统渔文化的影响有限;渔文化创意周边不丰富;反映渔乡精神风貌、满足各学段研学需要的文化精品不多,社会影响不高。

  2.渔文化资源体系不完整、开发碎片化,未形成能辐射周边的高质量渔文化主题核心研学品牌。我市渔文化资源分散,本土渔文化文旅成熟品牌数量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品牌集聚效应,供应不足。现有研学产品形式单一,种类、规模有限,活动内容较为单薄,场馆虽数量不少但大多占地面积小,接待能力低,限制渔文化研学市场的规模和活力。研学项目创意不突出,个性化不显著,大多停留在粗放的观光体验层面。如初具规模的东沙古渔镇的“横街鱼市”主要实现了鱼市渔俗活动常态化,岱山县十余个博物馆陈列展示功能为主,智慧化程度不高。传统渔文化的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及教育应用等多元价值挖掘少,难以留下深刻的文化理解和实践体验,限制资源的价值表现。

  3.渔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利用还没能达成和谐有序发展。现有渔文化研学旅行与乡村旅游差异不大,没有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存在资源挖掘、利用效率低下,智慧化程度不高的事实,未能彰显教育与旅行二合一的体验式素质教育模式。也没有考虑和我省我市发展规划主题密切联系,如渔文化研学尚未能主动渗透在市委、市政府绘制的“一岛一品、一岛一策”差异化发展路径中。研学作为市场热门,部分项目因追求速成而同质化或过度商业化,未体现舟山独有地域特色。此外,海岛生态环境脆弱,渔业资源有限,对环境承载力考虑不够,可能造成消极作用。

  4.现有渔文化研学主体不强,渔文化研学业态的产业链上下游需要进一步完善。研学主体涵盖提供课程及服务的供应商、旅行社等营利性机构和参与开发、组织与实施的非营利性机构(如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场地、资源的景区、博物馆、科研机构等。我市总体人口基数少,与省内各地相比,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设施改造相对薄弱,存在着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乡村旅游集散地不足等困境。对高水平专业研发人才的吸引力不高,在兼顾文化研究、教育策划、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表现力一般,直接影响研学课程开发以及产品策划、宣传等效果。

  渔文化研学实现渔业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及旅游资源的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合作,但当前各方关注度均不高,相关产业链顶层设计及统筹谋划存在不足,上中下游资源的协调不充分(上游侧重政策支持、课程研发、资源供给,中游聚焦研学策划与服务整合,下游涵盖研学参与者和受益者的综合需求),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当地渔农村的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局面还在探索中。

  5.缺乏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渔文旅融合的充分思考,渔文化研学与当地渔农村、原住民的融合不足。渔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需紧密联系实际运作和当地原住渔民的生活经验。现有研学项目开发缺乏主动传承、融合、活化渔农村的民风民俗、传统艺术、历史遗迹等资源的意识,会降低教育价值和持续开发。此外,渔农村居民是渔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但他们文化自信不足,认知片面且有限,没意识到渔文化自身和守护传统渔文化的价值,成为研学旅行中的一环,大多仅出于生存需要。现有研学活动未能拓展到平衡社区,发展生态,满足“政府—社区—民众”利益及外来投资者之间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多方博弈方面不成熟。

  二、改善问题的主要应对策略

  渔文化研学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教育系统、政府、企业、社区、学术机构及社会各界合力,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引导、社科赋能、社区共建、家校社协同等方式共同推进。本研究基于新时代教育视域,集中挖掘、整合优质海洋资源,找准关键核心和薄弱环节,通过完善渔文化研学业态的产业链上下游发展进程,实现研学业态在市场上良性发展和循环畅通。

  1.渔文化研学产业链上游:打造优质产品。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有效的政策支持和长远规划,支持对组织方的健康培育。具体表现为释放政策红利,推出明朗的利好导向和支持供给,创新投融资模式,对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有相应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建立渔文化保护和绿色发展示范区域,包括场地设备和相应培训资源;资助渔民成立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开发渔文化研学项目和服务。在政府主导下合理引入多方社会力量,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双赢。

  其次,研学产品凸显教育价值,与常见旅行产品有区分度。结合新课标(2022版)开发渔文化研学课程体系,突出跨学科元素,既蕴含海洋文化精髓又符合现代教育标准。渔文化与生物、地理、历史、艺术等科目融合,可以分为科学课程、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三大主题,具体如海洋生物识别、渔具使用、渔歌赏析等,邀请专家或渔民举办讲座、研讨会和工作坊,提升青少年、家庭及公众的海洋生态意识和文化素养,提升教育性与趣味性。让传统渔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从娃娃抓起,感受祖辈父辈的足迹和成就,爱家爱国爱乡,提升自豪感。如渔业技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古今比较:传统的捕鱼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应用。如渔产品加工与贸易:探讨渔产品的处理、加工和市场流通情况。渔文化研学有助于巩固传承和保护传统渔文化的社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文化自信。

  2.研学产业中游:打造精品路线,实现品牌建设。研学行业承办方和供应方对应产业中游,负责提供交通、住宿、餐饮等研学服务。本环节是围绕舟山渔文化核心资源,提炼具有辨识度的渔文化符号和研学理念,以精品项目和优质运营赢得市场和效益,还能增强公众对渔文化的了解与尊重。

  首先,资源收集、挖掘、认定和传承,对渔文化研学基地合理布局。深入挖掘地方渔文化资源及其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活价值,各渔村、渔港、展馆和非遗传承基地等因地制宜,并与地方政府“一岛一品、一岛一策”的建设规划相衔接,讲好渔文化故事,展示渔文化的历史变迁、传统捕鱼技艺、渔乡风土人情、渔产品加工工艺、渔乡节庆活动等,可以相应布局为六大板块:渔文化体验中心、科普平台、红色基因、渔文化产业融合实践基地、非遗技艺传承基地、渔文化生态岛体验基地。现有各类型的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展览、历史文化遗产、相关产业现场展示、科研场所等资源与之匹配,建立动态的资料库,利用AR/VR技术增强身临其境感,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渗透,激发渔文化的新活力,使渔文化“活”起来,推进文化自信与认同感。两县两区的研学项目兼具共性和个性,特色鲜明,互为补充。

  其次,推陈出新,提炼精品主题。渔文化是人类在从事渔业生产及与水生生物相关的活动中互动形成的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生产工具、生产生活场所等;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渔业发展史、渔法、渔俗、渔歌、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追求等。具体可以考虑:(1)渔村解密:渔文化示范村,如普陀区樟州湾、嵊泗五龙乡,主要发展渔文化观赏为主的产业模式,体验渔民生活习惯和岛风民俗;(2)渔事互动:如岱山开洋节、展茅五匠馆,组织研学者参与非遗传承体验,传统捕鱼、造船等,设计渔事技能工作坊,学习渔绳结、渔网编织,参与渔产品加工制作、推演耕海牧渔;(3)渔家灯火:如东沙古镇、定海庙会,居住于蕴含传统渔家生活元素的各色民宿,让研学者深度融入渔村生活,沉浸体验东海古渔村的风土人情;(4)渔乡火种:如东极里斯本丸沉船救助、蚂蚁岛精神、岱山岛金维映故居、中国海防博物馆,先辈们的故事在研学者心中播下了“爱国、向善”的生命种子;(5)渔港生态:对渔文化的科普,如岱衢洋,海洋科技园区,了解地方自然环境、海岸线探秘、海岛科考、生态渔场等,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和民众文化自信;(6)文化交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古为今用,开拓国内外渔文化的交流互鉴,增加国际视野,对外辐射舟山渔文化研学的综合影响力。

  在丰富优秀渔文化研学品牌开发的同时,重视对研学项目持续监测与评估,定期评估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生态影响等多方面成效,探索优化策略。

  3.研学产业下游:提高宣传效果,实现品牌服务。下游则对应用户层,如师生、学校、家长等。为中小学生群体提供优质研学项目是根本的核心任务。目前,研学项目是一潜在的巨大市场。

  首先,提高社会宣传的实际效果,吸引研学用户。创设一个说服性的社会环境,作为渔文化国家级非遗项目拥有量居全国首位的大省,有理由促成民众形成“认同研学,需要研学”的社会态度。渔文化研学高价值又有趣味是说服潜在消费者的重要研学特征。前者需要保证渔文化研学传播者专业、客观、可靠,如邀请专家来宣传研学产品,后者是强调渔文化传播者有魅力,被大家普遍喜欢或信任,进而吸引更多的学校、家庭选择研学旅行。

  其次,创新宣传途径,塑造研学品牌。可借鉴的成功文化产业模式有很多。渔文化研学借助社交媒体和数字营销来宣传,形成线上线下推广矩阵,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提高曝光度。增加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唤醒年轻研学者的科学精神。组织渔文化研学项目的赛事评选,鼓励创意设计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创意设计比赛,都有助于提升舟山渔文化知名度。

  再次,促进原住民和研学者的交互,实现沉浸式研学。渔文化研学产业成功的关键还在于鼓励渔村民众和社区形成利益共同体。当前渔文化传承后继乏力,缺乏综合型、复合型人才。鼓励当地渔民口述历史、展示技艺等传递舟山渔文化,直接发挥文化传承的影响力,鼓励老一辈渔民,尤其是非遗传人,传授技艺,激发下一辈积极参与渔文化研学项目设计与运作,创新活态传承,形成渔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双重受益的良性循环,保障项目中的主体地位,借助培训、指导提升其运营和服务能力。

  我市渔文化保护工作和国际知名渔港的地位远远不相匹配,渔文化转化应用能力比较低。基于研学视角,依托舟山独一无二的海岛自然优势和渔文化特色,应用、弘扬、传承、创新、活化传统渔文化,从而赋能渔农村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激发渔农村内在活力和发展潜力,打造集文化传承、教育创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为一体的新平台,带动渔农村新业态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当地渔农民再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共富和多元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