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首次实现“无人机配送到无人艇”

为目前我市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最大载重量无人机,已取得国家专利,即将投入量产

王倩倩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1月29日 第 01 版 )

  □记者 王倩倩 文/摄

  本报讯  昨天上午,定海鸭蛋山码头,伴随着螺旋桨的运转声,一架悬挂着应急物资的无人机,飞抵在码头停泊的大型无人艇上空(见图)。包裹稳稳落到船艇甲板上后,无人机立即返航。这标志着我市首次完成“无人机配送到无人艇”任务。

  承担此次任务的YJ69无人机,由舟山巨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和舟山市新兴航天涉海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发生产,翼展5米,平均速度高达6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达60公里,单次最大载重量150公斤,是目前我市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最大载重量无人机。

  “这款无人机功能丰富、性能卓越,可通过悬停空投方式,将物资快速精准送达指定地点,涵盖锚地补给运输、海上平台运输、岛际物流配送等场景。”舟山巨洋总经理方懂平告诉记者,相较常规由交通船运送或停靠码头补给物资的方式,通过专业无人机送达,船只不必靠岸,可有效降低运输风险、提升运输效率,实现低空经济赋能物流运输打通“最后一公里”。目前,该款无人机已取得国家专利,即将投入量产。

  低空经济正在成为新的发展“风口”。在这一新赛道上,我市本土企业正加速“入场”,蓄势高飞。据了解,舟山巨洋是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融合工业设计、3D制造无人机开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专利100多项,授权发明19项,科研成果显著。

  “除了应急物资投送,我们研发生产的无人机还在海上养殖区域智能巡检等场景中得到了应用。”方懂平说。

  今年受台风“贝碧嘉”影响,我市水产养殖业受创。为了尽快评估灾害情况,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舟山巨洋和涉海技术研究所迅速行动,利用无人机技术对受损的贻贝养殖区进行全面巡查。“传统的灾后评估方式主要是通过人工坐船出海巡查,不仅耗时费力,而且难以做到全面覆盖。”方懂平表示,通过高科技无人机智能巡检养殖场代替低效人工出海校验,不仅减少了人力投入,降低了安全隐患,还提高了定损的准确性和效率,有助于降低灾后恢复和重建的成本。

  接下来,该企业将继续完善“船舶不停航”无人机配送系统,为未来舟山海上无人机配送项目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