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影事”的破圈之路
——舟山东极与汕头南澳岛的对话
陈颖丹 戎浩 张磊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1月12日 第 01 版 )
东极庙子湖岛
汕头南澳岛
扫一扫 看视频
□记者 陈颖丹 戎浩/文 张磊/摄
东极诸岛,散落于东海。
广东汕头市的南澳岛,南濒南海。
两地皆因韩寒导演拍摄的电影而“出圈”,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也由此结缘。
光影流转间,“影视+”的故事在一帧帧画面中悄然孕育,海洋气息与艺术魅力相互交融,为两地的小岛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前不久,我们走访了相隔1000公里的两地,对话自然与人文、过去与未来,开启了一段跨越海域的联动之旅。
海岛故事激发文化体验
2014年,一部电影《后会无期》,让“东极岛”火了。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没有“东极岛”这个地名。东极是个镇,下辖庙子湖、青浜、东福山、黄兴4个住人岛和一些无人岛屿。韩寒首次担任编剧、导演的《后会无期》,主要取景地是东极镇政府所在的庙子湖岛。
时至今日,这部电影和东极,依然让无数游客“上头”。
“这部电影我看了好多遍,东极也来了两趟,每次感觉都不一样。”安徽游客纪先生说,无论是电影主题曲《后会无期》《平凡之路》,还是影片开头的《东极岛之歌》,他都百听不厌,“电影里还有好多经典台词,特别是3个年轻人离开家乡前的那句‘带不走的留不下,留不下的别牵挂’,非常耐人寻味。”
东极作为《后会无期》故事的起点,电影中出现的财伯公像、灯塔、石屋等元素,都成为了具象化的海洋文化符号,吸引着大批有情怀的观众和影视创作团队。
《后会无期》的制片人方励,当年在东极取景拍摄时,从老渔民口中得知“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深受震撼,于是决心“打捞”这段历史,“打捞”1800多个被人遗忘的战俘故事。
历经8年,这艘在东极海域沉没的日军战俘船和它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终以一部纪录片的面貌重新浮出水面。今年9月,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在全球上映,打开了东极链接世界的一扇人文之窗。
无独有偶,南澳岛同样也因为一部电影,开启了“高光时刻”。
2022年,由韩寒编剧并执导上映的电影《四海》,在南澳岛上取景拍摄。
《四海》讲述的是在南澳岛长大的少年吴仁耀的成长故事。电影中,刘昊然饰演的阿耀,骑着摩托车在依山傍海的南澳环岛公路上飞驰,这一幕成了影片经典画面之一,也让南澳环岛公路成了“网红”。
随着电影的热播,这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海岛,很快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南澳码头、环岛公路、灯塔、渔村、风车山等电影中出现过的场景,吸引着一批批粉丝、游客来此打卡留念。
作为潮汕文化的传承地,通过电影的拍摄、故事的讲述,不仅让南澳岛的文化元素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激发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也吸引着更多影视IP汇聚。
“目前,有近16部影视剧及综艺节目来洽谈拍摄计划。”南澳县文广旅体局产业与资源股股长杨佳俐认为,南澳岛的特色文化资源,为影视作品的拍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而通过影视文化作品的传播,又极大提升了南澳岛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影视与文化在这里深度融合、相互成就。”
电影流量变现旅游“留量”
《后会无期》的热映,“引爆”了东极旅游热度。
“以往每年只有十几万的旅游人数,这部电影上映后,游客量出现井喷式增长。”普陀区东极镇党委委员蒋引凤说,2015年东极游客量突破20万人次,2023年达到37万人次。
同时,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东极成了相关涉旅业的投资热土,民宿从10多家发展到200余家,奶茶店、酒吧、旅游文创工作室等新业态也蓬勃兴起。
东极海梦文创工作室的主理人王彬,是个来自山西的90后大男孩。2015年,他从背包客变为创业者,见证了东极影旅融合所释放的能量。
“那一年,我记得庙子湖岛、青浜岛突然多了很多年轻人,都是冲着这部电影过来的,我就琢磨着可以做点什么。”王彬说,电影的成功引流让他嗅到了商机,于是就留在庙子湖岛开起工作室,售卖自己设计的东极旅游文创纪念品,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体验,生意越来越好。
南澳岛也“吃”到了影视赋能带来的旅游红利。
在云澳镇澳前村,《四海》中阿耀的家,刘昊然、刘浩存、沈腾等人的海报在墙上悬挂着,门前立起一块“四海拍摄地”LOGO,合影打卡者络绎不绝。
澳前村党总支书记江应声告诉记者,这个小渔村原本一到冬季就没什么游客了,但《四海》上映后,哪怕淡季都有人慕名而来。为丰富游客体验感,村里还特意设置了几个网红打卡点。
电影的拍摄肉眼可见地带旺了乡村旅游。眼下,澳前村正准备启动落日美食风情湾区建设,增添新的旅游场景。“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打卡点,留住游客。”江应声说。
落日美食风情湾区的投资商——汕头市九溪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尤善华,也是南澳县民宿协会会长。《四海》带来的大流量,让他看到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契机。
“我们打算在湾区先建一个咖啡厅,后续还会开发餐厅、精品民宿等项目,构建吃、住、娱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尤善华说。
生态共融塑造人岛和谐
一部电影带火一处地方,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能被“慧眼识珠”,很大程度上也需要这个地方足够吸引人。
绵延的海岸线,构成了东极壮丽的海岸景观,散发着浓郁的海洋气息。而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极不仅是海洋生物的“天堂”,还是候鸟们的栖息繁殖地。
东福山岛上的大树湾石屋群,曾是东极渔民世代居住的地方。约40幢石屋沿着山崖礁石走势而建,错落有致,以岩石为主建材搭建的石屋、石墙及石路,依稀可窥见东极渔民世代生活的记忆,也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蒋引凤认为,东极的价值和吸引力,正是在于这些和谐生态,韩寒的电影则成为了一个触发点,“通过电影镜头,让人们看到了东极独特的生态之美,提升了人们对东极的关注和认知。”
《后会无期》“捧红”了东极,但东极人清醒地意识到,原生态才是东极最宝贵的财富,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促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东极镇持续推进各类生态美岛工程,在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相关产业的同时,注重岛上的自然景观保护,避免开发对海洋、礁石、植被等造成破坏,悉心守护这份生态韵味,让原生态优势得以长久延续。
东极这种“生态立岛、生态兴岛”的发展理念,与南澳岛不谋而合。
在韩寒的电影镜头里,这个与蓝天碧海搭配的“宝藏”小岛四面环海,但其实,它除了能看海,还能看山。
南澳岛黄花山森林公园是全国首个海岛国家森林公园,其总面积13.7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92.3%,有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和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四海》热映后,爆发式增长的游客,给我们的生态保护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南澳岛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黄花山林场场长王辉炼说,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方案,着力加强各项保护举措,“在一些游客较密集的点,会着重进行一些生态修复项目。”
以广东省“最美公路”南澳环岛公路为例,管委会在公路沿线种植了许多抗风性花木,“乔、灌、花、草”错落有致,“山、林、海、崖”相得益彰,既提升了公路的美观度,又增强了生态的稳定性。
微风拂过,带来大海的气息与花木的芬芳,运气好的话,还能看见中华白海豚在海中嬉戏遨游……一幕幕海岛美景在银幕中闪现,让“粤东明珠”南澳岛愈发光彩夺目,“和美海岛”的概念,也在这里变得具象。
记者手记
《后会无期》与《四海》,让东极和南澳岛成为“爆款网红”。
两地岛屿在资源禀赋、发展定位以及走红方式上,都有着相似之处。正是因为这些趋同性,在对话中,两地都对影视IP赋能的热效应进行了冷思考:
探讨影视与文化如何双向赋能,通过影视剧传播文化价值,增强文化魅力;探讨影视与旅游如何深化跨界融合,让观众从荧幕前“看戏”走向沉浸式“入戏”,实现从“一阵风”到“万两金”的价值变现;探寻小岛未来的发展逻辑,思考如何守护“生态绿”“生态蓝”,续写新时代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眼下,舟山“海上影视之城”建设如火如荼,《里斯本丸沉没》国内外上映,助力东极进入国际影视圈视野;汕头不断放大海上影视产业优势,积极推进影视产业发展,一大批“南澳造”电影正在路上。
我们相信,两地岛屿的千里“影”缘后会有期,光影故事未完待续!
>>>相关报道详见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