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嵊泗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1月11日 第 03 版 )
□记者 胡园园 通讯员 徐昕彦
本报讯 近日,在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中国—东盟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研讨会上,自然资源部发布了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浙江有两例入选,分别是舟山市(嵊泗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和台州市(玉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今年,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了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征集活动,遴选出10个代表性案例。案例涉及红树林、珊瑚礁、盐沼、海岛等典型生态系统和自然岸线保护修复,展示了各地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以美丽海湾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岸滩环境整治和海岸带生态减灾等方面的先进做法。
嵊泗县作为海岛县,一直以来坚持“生态立县”原则,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的保护。2021年以后,嵊泗县强势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示范引领下,投资3.16亿元,聚焦“源头治理、陆海统筹、人工修复+自然恢复”,以泗礁岛、枸杞岛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核心区域作为海洋生态保护先行区,实施沙滩修复、岸线整理、海湾清淤、入海污染物治理等4类重点工程5个,完成海岸线生态恢复及近岸线海域整治13.6千米。
针对岸线侵蚀、陆源排污严重、滨海生态功能受损等问题,嵊泗县采取陆海统筹、系统治理的方式,对搬迁后的岸线开展拆除及平整工作,建设生态岸线,提高岸线防灾减灾能力及生态化水平,探索推行“海上环卫”机制,组建湾滩巡查整改、海漂垃圾打捞、垃圾清运处置等队伍3支,累计清理处置废弃浮球等海漂垃圾近3000立方米,整个海湾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
在项目实施中,嵊泗县重视对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制定实施《海水养殖泡沫浮球整治工作方案》,出台《泡沫浮球替换工作奖惩办法》,完成249.5万只泡沫浮球的生态型替换,同时在国内首次提出生物附着床、生态岩池和高滩植被种植槽的直立海堤上中下立体生态结构设计,解决了直立海堤生态性差的难题。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此外,嵊泗县还积极开展“海盾”“碧海”“护岛”等专项执法行动,增殖放流大黄鱼、黑鲷、石斑鱼等物种,发展碳汇渔业,实施养殖海域“三权分置”,切实提升了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
随着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深入实施,嵊泗县经济与社会发展迎来了新阶段,先后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国家级海洋公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市)等“国字号”金名片,并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综合类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