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浮江海客 原号信天翁
——安徽文人查禧与其组诗《岱山杂感》
张鑫 姚新月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1月09日 第 02 版 )
□张鑫 姚新月
人事代谢,往来古今。在惊涛骇浪般的历史漩涡中,个体生命有时真如飞溅即碎的浪花转瞬而逝,一时的令名亦会因各类原因被泯灭。同样让人扼腕的是,一些才如江海的诗人也难逃身后寂寥或“被遗忘”“被失踪”的命运。
半生坎坷的清代诗人查禧也许就是这样一位漂泊无依的“江海客”。居岱山垂三十载,查禧沉醉于舟山群岛浩渺奇丽的海景之中,写下了组诗《岱山杂感》。这组诗歌共十首,现收录于汤濬编《岱山镇志》卷二十《艺文》。离世多年后,他仿佛在公众视野之中飘然隐匿了。
一 客居岱山 身世飘蓬
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岱山岛盐业发达,光绪年间有缉私局,也聘请了不少文人来佐理局务,安徽文人查禧就位列其中。岱山名士汤濬编撰的《岱山镇志》卷十五《寓贤传》对其有相应的记载:“查禧,字芝庭,安徽宁国府宣城县人。光绪十一年乙酉,随督收局委员翟国栋来岱襄理文牍,以后遂侨居岱山,历任委员倚之,如左右手。为人谨饬,不预外事,能诗善画,墨兰其尤著也。著有《兰因馆诗草》两卷。居岱山垂三十年,甲寅年殁,遂葬于岱山。”文中所提督收局委员翟国栋,卷十三《名宦传》录之:“翟国栋,字辅廷,安徽泾县人。以军功起家,浙江候补同知。光绪十一年乙酉,奉檄来岱督办盐务。甫下车即留意人才,访悉岱山,地瘠民贫,虽有书院而经费不充,斋舍逼仄,乃于院之西偏度地鸠工创设同文塾一所,以便士子居住,并按月考课,延聘山长,校阅文艺,优给膏火,以鼓励之。”不难发现,翟国栋十分热心地方教育事业,是一位尊重文人,珍惜人才的官员,而从安徽跟随他来岱襄理文牍的查禧,自然是十分受信任和敬重的。但客居他乡三十载,查禧仍感身世飘蓬,在组诗《岱山杂感》序言中,他写道:
疗饥橐笔,浪迹天涯,抚过客之光阴。倏经花甲,检帮佣之嫁,线敢怨薪劳。奏到无腔俚曲,应嗤措大之颠狂,吟来下里巴人,聊当不才之饶舌。
为了生计,诗人来岱当橐笔,鲜少抱怨工作的辛劳。花甲之年,查禧写下这组诗,感叹光阴易逝,生命短暂。然而这些并没有打击诗人的雄心,他将狂放高傲的情怀寄托于诗歌之中,《岱山杂感(其一)》云:
梗萍身世感飘蓬,六十年华转眼中。寄傲应推浮海客,不才原号信天翁。
盐梅枉窃和羹味,鼎乃还资变理功。往事都成鸿爪雪,倦飞那复忆西东。
海洋的宽阔和壮美时常让人感叹生命之渺小与可贵,但在诗中,查禧展现了如海洋般开阔的胸怀。信天翁是一种翱翔海上的大鸟,翼展可达四米以上。查禧以信天翁自比,与庄子笔下的大鹏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一个逍遥自在、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有人甚至怀疑,信天翁就是传说中翼垂南北,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之原型。而我国与海洋有关的诗歌中,信天翁出现的频率较少。查禧运用海鸟这一意象,也给诗歌带来了动态的活力,展现了他对于自由勇敢的向往和浪漫主义的希冀。东海一隅,临海而居,海景开阔了诗人的眼界,且看《岱山杂感(其九)》:
过客光阴逝水流,百年身世两悠悠。厌看尘世心劳拙,虔向名山顶礼优。
(甲辰正月,航海至普陀仰瞻梵宇琳宫旷览名山胜境,眼界为之一豁,五斗俗尘一齐扑去矣。)
托迹梁檐嗤燕雀,侧身天地寄蜉蝣。依人长系铃辕下,驱策由人不自由。
面对普陀旖旎的海山奇观、环境幽绝的佛国景象,诗人不由得赋诗抒怀,寄情咏志。据镇志记载,查禧于甲寅年(1914)殁,遂葬于岱山,生年一直无人知晓。由《岱山杂感》的序言和《岱山杂感(其一)》可知,诗人此时正处于花甲之年。而在《岱山杂感(其九)》的注解中,不难发现,查禧在光绪甲辰年(1904)正月游览普陀山,也就是说,这组诗写于1904年前后。从写下组诗的1904年往前推六十年,即1844年或1845年为作者查禧的生年。
查禧原是安徽宁国府宣城县人,清咸丰六年(1856)三月、七年(1857)六月至十二月、十年(1860)五月至八月,同治元年(1862)五月至六月,清军与太平军围绕宁国府城反复进行拉锯战,宣城一再经受了战火的考验。经受战火的不只有宣城,还有处于少年时期的查禧。清光绪《宣城县志》写道:“道殣相望,孑遗无几,生齿之存者,十不获一,庐舍之存者,十无二三。”“白骨遍野,十室九空。”“鼠白日出洞,不畏人。”连年的战火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兵燹过后,瘟疫流行,人口锐减,田地荒芜,许多地方室空无人,昔日繁荣的村落一片废墟而凄凉。这或许也是查禧选择在光绪十一年(1885)客居他乡,向外谋求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 襄理公务 亲历巡洋
查禧客居之地岱山,自然条件优越,素以“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名闻遐迩。在岱衢洋沿岸,岱山岛的西北角,有著名的东沙渔港。据《中国渔业史》和《舟山渔场》有关记载,岱山东沙渔港兴起于清康熙年间。之后,每逢鱼汛,各加工厂通宵加工鱼货,从海上到镇区,千万盏渔灯像天上无数的星星,热闹的场面无可言喻。身为橐笔,文人查禧亲历巡洋,他笔下的《岱山杂感(其五)》可见:
云中山色画图开,天际樯帆片片来。万点鱼灯张海市,连营虎帐集雄才。
星摇南浦珠光灿,波撼东沙铁板摧。侧耳深宵鸣画角,火光不夜照楼台。
鱼汛时,各地渔船云集岱衢洋,不仅百姓们争分夺秒,当时管理公务的文武官弁(官吏的随从人员)也彻夜梭巡。《岱山镇志》中提到“五方杂处,良莠不齐,而匪人溷迹,往往滋生事端”“始则横行街市,继则御人越货,无所不至”。此外,又有渔民帮派间的各种冲突。官员巡洋的目的,一防盗魁(即海盗),一防帮派争斗。不难发现,巡洋之事于民于官实在意义不凡。这种视角为渔港场景的刻画带来了一种新的角度,也侧面反映出当时管理者对于岱山渔港的重视程度。在《岱山杂感(其八)》中,查禧也对东沙渔港繁荣的景象进行了相关的描述:
市廛栉比聚东沙,控压蓬山一万家。罗隐题名留桂竹,安期洒墨泛桃花。
四围螺嶂添新霭,万顷鸥波漾落霞。试上小亭高处望,海天空阔浩无涯。
在诗的首联,诗人对岱山及东沙古镇进行了“鸟瞰式”描写。“市廛栉比”写出东沙古镇令人惊讶的商业密度,“控压”两字强调其非比寻常的经济地位。颔联一写唐代著名诗人罗隐为秀山桂竹屿题字的佳话,一写秦时安期生在白云山(桃花岛古称)醉墨洒石成桃花纹的传说。颈联描摹的是安静时的大海,苍翠如黛的岛屿如一颗颗宝石镶嵌在海面,轻雾缭绕,晚霞迷人,展现了一个海阔天空、宁静致远的另类“桃花源”。尾联紧承前联,诗人登上书字岩顶处小亭,更加开阔浩瀚的海天展现在人们眼前。
海天之上,大片大片的盐田在蓝天的映衬下,闪着粼粼的光。岱山是浙江的第一产盐大县,所产的“贡盐”享有盛名,岱西万亩盐场、高亭盐场、衢山盐场、双峰盐场等均是著名的大盐场。查禧在《岱山杂感(其十)》吟咏道:
府海雄图自昔瞻,海潮退处地生盐。夫耕妇织敦勤俭,秋蓼春茶识苦甜。
萧瑟行踪嗟庾信,颓唐才调笑江淹。夜深不觉寒侵骨,风透疏棂月挂檐。
天之角,海之涯。历史岁月,在海潮海风的低吼中,随风而去;几代人的生命,在潮涨潮落的节拍中,消融消失。
三 吟诗唱和 乐话蓬莱
栖居岱山岛期间,查禧与岱山本土名士汤濬、周庆森和周子美等文人定期聚会游玩,吟诗唱和。春和景明,阳光笼罩着蓬莱仙境,诗人与三五好友闲坐、赏花。一幅幅绝美的人间春景在《岱山杂感(其三)》中徐徐展开:
东风花事偏长堤,芳草萋萋望眼迷。数点春山斜照裏,一湾流水小桥西。
莺花时节囊留稿,鸿雪因缘爪印泥。地近蓬莱仙境接,为谁采药共攀跻。
细看诗中意象,数点春山,一湾流水,东风繁花,芳草萋萋,配以小桥斜照,最堪入画。颈联查禧用李贺“囊稿留诗”和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典故,使眼前之景和往昔之事构成时空交叉,与诗题“杂感”呼应。写诗亦如作画,他在选取景物时有露有藏,有隐有显,其空白之处更耐人寻味。
壬子年(1912),浙江著名实业家、文人陈蝶仙(别署天虚我生)来岱从事盐务。在《兰因馆吟草》中,查禧写下了《赠陈君蝶仙》《赠蝶仙》《和天虚我生蓬莱即景原韵》等三首关于他和天虚我生交往的酬和诗。《赠陈君蝶仙》中有一段序言说“栩,别号天虚我生,杭州人。壬子年来岱山襄理鹾务”,可证明天虚我生是壬子年(1912)来岱山从事盐务。在岱山岛期间,天虚我生向查禧等人赠送他主编的《著作林》等书刊读物,查禧捧读而写下诗句赠之。壬子秋日,他们结伴畅游于岱山蓬莱仙境,查禧《和天虚我生蓬莱即景原韵》中云:
海隅奇遇际风云,一曲高歌唱落曛。自有因缘联翰墨,快倾尊酒共论文。
壶中山水真知己,海外桑麻小洞天。未必桃源曾隔世,问津只许老渔船。
秋风萧瑟,这些飘萍于海岛异乡的文人,并不因落叶凋零而惆怅。反之,他们抚琴歌咏,浅斟低唱,“难得东南共欢洽,好倾尊酒话蓬莱”,皆乐于山水之中、海隅之上。
除了在岱山感受起伏的山脉,眺望远处的岛屿,更令诗人欣喜的是与好友重逢,喝酒论文。当旧友入芝兰之室,《岱山杂感(其七)》话清芬:
芝兰一室话清芬,尊酒重教细论文。瘦到梅花矜傲骨,收罗木屑益多闻。
爨材不信空凡响,栈豆无多尚逸群。赢得撑胸藏百亩,和烟和雨簇缤纷。
(重逢祝谦之旧雨蔡仲宣副转尊酒论文,相得益彰。酒酣耳热,为蔡祝两居停写墨兰数十帧,兴复不减。)
有朋自远方来,无酒不足以表诗人款款厚意。酒酣文罢,笔腾墨舞,查禧图绘墨兰,表胸中之逸气,足以见他对旧友的依依深情。
岱山名胜古迹众多,查禧在岱广泛游览,展现了海岛异乡文人驻足的场景。在《岱山杂感(其六)》中,他探寻超果寺,回首前人之足迹:
枫树经霜点染新,前墩秋色艳于春。风狂虎斗啸连日,帽落龙山怅此辰。
橘绿橙黄留晚节,葭苍露白赋伊人。记曾古寺探超果,回首前游迹已陈。
(枫树墩岙名,虎斗龙山亦岙名。超果寺为岱东古刹,山前苍松掩盖,寺后修竹千丛,风景殊不恶也。)
暑热消散,秋叶橙红鲜丽,查禧乘兴游览超果寺。“超果”是佛教用语,意为世人超脱凡间后成正果。民国《岱山镇志》卷二十《艺文》中收录了宋代楼钥所写的《超果寺记》,其中写道:宋朝时,岱山岛上超果寺已是“岛中最称胜者,基宇广延,肇造宏丽,松竹环山,莲池绕宇。觅景寻幽者,莫不于此流连,称赏不置”。伫立在古寺后回顾历史,葭苍露白之中,伊人宛在,龙山锁烟霞,缥缈朦胧,海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历史中走来一个人。一个文人。
那是光绪十一年(1885),“信天翁”查禧垂居蓬莱,在这里,他感受岱山的心跳,记录盐民的艰辛。在他的组诗中,海天之下赫然呈现一种纯净的文化内核,展现出岱山寓贤心中的蓬莱仙境。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