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让更多“软知产”变成“硬资产”
江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1月05日 第 02 版 )
□江吟
近日,全省首笔海洋数据知识产权许可交易“花落”舟山企业,我市数据知识产权交易实现零的突破。
知识产权既是科技创新的“护身符”,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近年来,我市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工作亮点频频。深化“地理标志+电商”融合发展,助推“舟山带鱼”“登步黄金瓜”“岱山沙洋晒生”“嵊泗贻贝”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质押融资授信;提升海洋知识产权效用,紧贴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主导产业,成功建设落地全市首个省级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绿色石化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联盟,联盟企业获集中授信20亿元。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知识产权总量偏低,科技型企业少、创新能力不强,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利转化难等短板问题仍然存在。去年,我市发布打造知识产权强市工作实施方案,出台知识产权补助奖励实施办法,细化全链条奖补措施,用真金白银激励相关创新创业主体创造、培育更多高价值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优化环境。要聚焦“985”行动,立足舟山产业特色,增强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储备。打造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司法保护、涉外保护及风险防控等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能力提升,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努力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生态,营造尊重知识价值的营商环境,让更多“软知产”变成“硬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