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杨鹏飞:传承红色基因 永葆奉献本色
王周飞 王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0月31日 第 05 版 )
杨鹏飞在整理拘留人员档案
□王周飞/文 王涛/摄
人物简介
杨鹏飞:
男,1964年出生,1981年10月参军入伍,1986年12月入党,2001年转业进入舟山市定海区看守所(拘留所)工作,现为拘留所管教民警、三级高级警长。
从军20年,从警23载,从青春年华到老骥伏枥,容颜再变也无法改变他默默奉献的本色,也阻挡不了他守护平安的步伐。他默默坚守、润物无声,是同事心中信赖的“后盾”,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杨”。
20+23 红色精神铭记于心
杨鹏飞出生在江西井冈山,是世代的红色家庭。爷爷是中央红军,奶奶是红四军,外公是陕北红军,外婆是陕甘宁边区人民代表。不过当问起家里谁对他的影响最大时,他说是奶奶。
杨鹏飞的奶奶谢元珍素有“长征路上的钢铁女战士”之称,她16岁参加红军,三次随红军过草地,两经生死。奶奶曾对他说:“一定要爱国爱党,一定要艰苦朴素。”红色的土壤、红色的种子、红色的教育,更坚定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国为民的决心。他深深明白,自己身上传承着祖辈的“红色基因”,是自己从军、从警路上情感的依附和前行的动力。
20年军旅历程,杨鹏飞从战士到正营级军官,他始终践行着入党申请书上的诺言,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获个人嘉奖11次,获先进党员、先进基层干部等荣誉;23年警营生涯,杨鹏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获个人嘉奖5次、区优秀公务员3次。
2:00~8:00 细致守护保安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看守所工作之初,杨鹏飞担任巡控民警,面对从军人到警察的身份转换,面对管理经验和业务知识的短板,他从头学起,学习管理经验、视频操作、犯罪心理学,一夜夜的挑灯夜读,一本本的工作笔记,见证了他从青涩迈向成熟。
很长一段时间里,杨鹏飞都承担着凌晨2时至8时的巡视监控任务,工作重复、机械但责任重大,容不得丝毫疏忽。看守所步行巡视一圈需要15分钟,一天下来巡逻20圈,他在这条路上重复走了18年,每一圈都认真仔细,被监管人员的违规行为、异常举动等都逃脱不了他的“火眼金睛”。一天凌晨3时,他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被监管人员孙某大半夜睡不着、神情痛苦,便第一时间喊话确认。在得知异样后,立即通知值班所领导、民警和医生赶至事发监室。经医生初步诊断怀疑急性心肌梗死,看守所立即启动出所就医紧急预案,因送医及时孙某转危为安。
克服年纪渐长带来的诸多困难,杨鹏飞坚持在5个监区36个监室来回巡视,日均行程8公里,有效确保了监所安全。
5×365 春风化雨润无声
2019年,因工作需要,杨鹏飞被调至拘留所担任管教民警。
被拘留人员中有的是一时贪念、误入歧途,有的是交友不慎、陷入泥潭,面对这些不同情况,杨鹏飞因人而异适时调整帮教策略,制定谈话措施和工作目标,“一人一案”提出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帮扶办法。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杨鹏飞注重人文情感关怀和价值观念塑造,内务教育、规范养成、室外放风、陪同就医……他每日事无巨细,每周开展善文化大课教育,帮助被拘留人员走出迷途,积极面对人生,先后收到被拘留人员感谢信20余封。
近年来,定海区拘留所大力推进“枫桥式公安监所”创建工作,杨鹏飞就是被拘留人员眼中的“贴心人”。他充分发挥阵地优势,凭借老民警经验足、耐力强的特点,深入谈心谈话,找准矛盾症结,让矛盾在拘留所迎刃而解。2020年,杨鹏飞调解的一起纠纷案,获评全省司法拘留社会矛盾化解优秀案例。今年以来,杨鹏飞化解各类矛盾20余起。
无悔从警路,赤诚铸警魂。一眨眼,他已快要退休,但他依旧战斗在一线工作岗位上,始终保持满弓紧弦、扛旗冲锋的攻坚姿态,和年轻民警同奋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着对党和人民的拳拳忠诚,用出色的工作业绩诠释着人民警察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