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新跨越 梦更燃
深耕蓝色粮仓行稳致远 挺进海洋经济踏歌扬帆
陈逸麟 王富康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0月25日 第 04 版 )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海洋经济发展局提供
□记者 陈逸麟 通讯员 王富康
秋意渐浓,东海迎来全面开捕,千帆竞渡赴渔场,放眼千岛大地,又是一年好“丰景”。
坐拥世界四大群众性渔场舟山渔场,舟山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成为全国渔业重镇,先民们以海为生,创造出灿烂的渔业文明,素有“中国渔业看舟山”的说法。
时间进入新世纪,更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千岛大地,发展海洋经济的禀赋世所罕见。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八八战略”,其中提到,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循着“八八战略”的指引,这些年,舟山向海图强步履不停,迸发出澎湃的发展动能。今年,全新改组成立的舟山市海洋经济发展局,进一步为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牵头抓总,保驾护航。
深耕蓝色粮仓行稳致远,挺进海洋经济踏歌扬帆。当下的舟山正剑指“现代海洋城市”,大踏步前进,再前进。
数说跨越
3年来,我市“一条鱼”全产业链总产值规模累计已超2760亿元。今年上半年,我市持续为“一条鱼”延链、强链、补链,累计落地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10个,提前完成年度计划。
今年上半年,我市35个海洋强省建设重大项目投资296.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62.4%,全市100个海洋经济重点建设项目共投资366.3亿元。
今年6月,岱山大西寨海洋牧场获农业农村部公示,列入国家级海洋牧场试点,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海洋牧场7个,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一条鱼”游出千亿产业链
奏响惠民共富协奏曲
以渔为媒,兴海致富,“一条鱼”自远古游来,已经游出了一条千亿级产业链。
生产线的前端装有重量感应器,鲭鱼快速称重后,被几个“机械臂”按照“体重”划拨进不同的框内,生产线电脑平台上,鱼的重量也被一一记录……近日,浙江兴业集团的无刺鱼智能流水线投产,一条条鱼儿顺着生产线自己“走”过来。
“这条产线投用后,产量从每天8吨提升到了14吨,生产效率提高35%以上,年产量预计超1700吨,产值超1亿元。”兴业集团负责人兴奋地说。
这个今年我市“一条鱼”重点项目的落地见效,让不少老渔业人百感交集。“以前,我们的加工能力低,企业生存不容易,这两年,各种高新设备都引进来了……”
舟山渔业历史辉煌且悠久,新中国成立之初,富饶的舟山渔场年渔获产量曾占到全国的20%以上。70年代,舟山渔民率先开拓远洋,迈向深蓝,成为全国第一批远洋渔船。
规模越来越大,但加工能力低,科技含量低,商品附加值低一直困扰舟山渔民。
2020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谋划打造“一条鱼”全产业链,当时的市海洋与渔业局整合优势资源,制定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再推出《舟山市打造“一条鱼”全产业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全力冲刺千亿级产业链。
船舶云集,塔吊林立,万吨金枪鱼货一出船舱就进仓库,已成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日常。近年来,我市不遗余力提升水产精深加工能力,引进落地了包括大洋世家海洋食品加工冷藏物流基地在内的一大批“链主型”项目。
如今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已入驻行业龙头企业150家以上,其中拥有年产值亿元级企业30余家,面向太平洋的舟山远洋母港的产业集群效应正不断凸显。
捕“大鱼”,闯“深海”。一手抓重大项目,一手抓基础配套设施。渔业“双强行动”也步履不停,超低温冷冻技术等一批“黑科技”陆续走进船头机舱,助力渔民增产丰收。
深远海养殖、海洋文旅等一大批项目落地蓝海,促进渔旅融合,开发蓝色粮仓,让不少渔民在家门口致富增收。
据统计,3年来,我市“一条鱼”全产业链总产值规模累计已超2760亿元。今年上半年,我市持续为“一条鱼”延链、强链、补链,累计落地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10个,提前完成年度计划。
重大项目引领,“一条鱼”游出了舟山渔业的澎湃发展动能。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一条鱼”全产业链产值规模达584.49亿元,全年预计稳步突破1100亿元大关。
“985”行动方兴未艾
筑牢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四梁八柱
“打造海洋经济强省,舟山要打头阵。”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这些年,舟山向海洋要粮食,向海洋要发展,阔步从海岛渔村向现代海洋城市迈进。
今年2月19日,舟山市海洋经济发展局正式挂牌成立,划入了原先的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等多部门职能。
这是舟山海洋经济发展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机构改革完成后,市海洋经济发展局将起到‘牵头抓总’的作用,推进全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的落地。”仪式现场,市海洋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谋划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经济。两个月后的市两会上,我市正式提出“985行动”,聚焦海洋经济九大产业链,八大产业平台、五大提升行动,向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进军。
半年多来,市海洋经济发展局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统筹部署等职能,步稳蹄疾推进各项建设任务。
海洋清洁能源及石化新材料产业正阔步向前。华能岱山1号海上风电项目已于3月底建成并网,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5万吨。今年以来我市新落地亿元以上石化新材料项目7个,总投资约107.3亿元,清洁能源在我市能源结构内的占比进一步提升。
港航物流和海事服务业再开新局。今年3月,舟山港实现海上锚地LNG加注常态化,获批全国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令人振奋。两个月后,“创新5”轮从舟山出发,直达重庆,实现了万吨江海直达轮过三峡船闸、直航到达长江上游等历史性突破。
传统粗放的船舶工业向新向绿快速转型。今年上半年我市修船已达3155艘次,同比增长9.2%。全球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改造船、全国首制甲醇加注运输改造船成功交付。“世界修船看中国,中国修船看舟山”的行业地位更加稳固。
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蓬勃发展,舟山敢为人先,拓展新发展领域。
今年,市海洋经济发展局主动谋划低空经济海岛综合示范场景应用项目,成功申报省级低空经济试点项目和省级低空新基建重大建设项目。拟定本岛—嵊泗等4条航线,构建全国首个海岛场景无人机货运体系,6月,我市首次低空无人机岛际物流配送试飞成功,在业内引发强烈反响。
“‘985行动’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绘就了蓝图,目前海洋经济发展四梁八柱已基本建成,成效正在逐步显现。”市海洋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35个海洋强省建设重大项目投资296.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62.4%,全市100个海洋经济重点建设项目共投资366.3亿元。
海洋保护持续加力
经略海洋守护绿水青山
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经略海洋的征途中,舟山人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年6月6日,2024年全国海洋宣传日暨全国放鱼日在舟山举行,510余万尾大黄鱼、鮸鱼、褐菖鮋鱼等苗欢腾入海。
“增殖放流,对恢复渔业资源以及提高捕捞产量都有好处。”从事渔业捕捞20多年的“浙普渔68526”船船老大张舟军感触颇深,持续多年的增殖放流,让大黄鱼重现东海,这几年,张舟军捕捞的产量是按成百上千斤为计算单位的。
富饶的东海渔场,曾因过度无序捕捞,沦为“东海无鱼”,成为每个舟山人的锥心之痛。
耕海牧渔,养海护渔,刻不容缓。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市多年来持续不断开展增殖放流,修复海洋生物资源。今年以来,我市已陆续放流大黄鱼、黄姑鱼、条石鲷、乌贼、三疣梭子蟹等苗8亿余尾,越来越多曾经濒临绝迹的鱼类重回东海。
成群的鱼儿在人工礁体间畅游,一处处鱼类安居的海底家园星罗棋布……近年来,我市全力开展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牧场打造,陆续投放近50万立方米规模人工鱼礁。
今年6月,岱山大西寨海洋牧场获农业农村部公示,列入国家级海洋牧场试点,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海洋牧场7个,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恢复海洋生态,耕海不辍,保护海洋环境,持续加力。
早在2015年,我市获得地方立法权之后,就立即着眼实际,首要破题海洋保护法规,制定了舟山群岛新区首部地方实体法——《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
在这部条例的基础上,去年,最新的《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钓管理办法》出炉,共同守牢海洋生态保护的底线。
75年筚路蓝缕,舟山先民开发海洋,经略海洋,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明。
如今,未来已来。舟山将持续聚焦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在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道路上阔步迈进,为打造海洋强省、海洋强国打头阵,谱写人与海洋和谐共生、发展与保护和谐共存的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