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

谢良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0月20日 第 03 版 )

  □谢良宏

  在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里,又迎来了九九“重阳节”。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道出了人们对重阳节的美好祝福。重阳之佳,贵于秋高气爽,风霜高洁,宜登高望远,宜赏菊赋诗也。

  《易经》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所谓“重阳”是指其月份、日期为同一阳数相重。古人认为月、日的同一阳数相重就显得更为吉利,因此把它作为重大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五个重阳日,其他四个节日是:正月初一的农历新年(今称春节);三月初三的上已节(又称踏青节,今与清明节合并);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一年中有五个重阳日,为何独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这是因为九是最大阳数,两九相重,是一个天长地久之数,故名为重阳。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中已提到了。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里,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提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这首诗脍炙人口。重阳为什么要插茱萸,赏菊花,登山?这其中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汉代汝河出现瘟魔,到处播散瘟疫,民不聊生。一个叫桓景的青年,为除瘟魔,走遍千山万水,寻师学艺,终学得一身武艺,九月九日,桓景手持宝剑,身插茱萸,头戴菊花,将瘟魔铲除。为纪念这个日子,这天人们都要登山插茱萸,祈福消灾。

  在我们浙东一带,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古人登高的原始目的是避祸消灾,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秋日登高对健康有益。此时正值金秋,天高云淡,风清气爽,丹桂飘香,红叶似火。宜人的气候,多彩的景致,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难怪诗仙李白在重阳登高时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重阳时兴登山,且家家户户做糯米粑,在厅堂下或祖坟墓前供上,祈求平安。也有借重阳祭奠祖先的,有的比清明还隆重,被称为“大清明”,清明节则被称为“小清明”。

  九九重阳,还代表天长地久,长寿之意。1988年我国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法定为“中国老人节”,使农历“九月九”成为我国法定的老人节。敬老、养老、爱老、孝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慈善为核心的敬老、养老、爱老、孝老道德观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孔子曾曰“夫孝,德之本也”。从古人造字上也体现了“孝”字,是“老”字的头和孩子的“子”字组成,老人在上,孩子在下,这个关系也印证血缘人伦自然形成,不能颠倒。说起孝,浙东慈溪的地名还和这个有关联,慈溪汉时称为句章,传说东汉时,哲学家董仲舒的六世孙董黯待母非常孝顺。母亲得病后,她经常要饮大隐溪的溪水,董黯便在小溪旁盖了一间房子,以便随时取水。后人因此将大隐溪改名为慈溪,如今的慈溪也由此而得名。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的“慈孝”既是子女对父母的一份真爱,又是一种道德规范的义务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