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与“垦”的双向奔赴

——舟山蚂蚁岛与台州大陈岛的对话

葛高蓉 刘浩 张磊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0月20日 第 01 版 )

  舟山蚂蚁岛创业广场

  台州大陈岛垦荒纪念碑

  扫一扫 看视频

  □记者 葛高蓉 刘浩/文 张磊/摄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7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南北海岸线上,一座座海岛蝶变成开发开放、产业兴旺的热土,生态宜居、生活幸福的家园。

  市委宣传部、市新闻传媒中心近日启动“小岛的四海对话——探寻中国式海岛现代化的先行者”融媒新闻行动,探访我市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相关岛屿,展现在现代化进程中先行探索、先行实践的海岛样本。

  舟山蚂蚁岛和台州大陈岛,流淌着深刻的“红色基因”。

  “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是浙江“红色根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两岛采访,我们倾听新老两代“垦荒人”的创业故事,分享蚂蚁岛日新月异的精彩蝶变,开展岛与岛之间的“对话”,蚂蚁岛精神与大陈岛精神在此时交融,两岛发展思路在这里交汇碰撞。

  “啃骨头 垦荒岛”:

  精神之光引领现代化道路

  精神,源自于血脉积淀与历史传承。

  在蚂蚁岛村史陈列馆内,珍藏着一份1958年的奖状——“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泛黄的奖状,浓缩着一段段蚂蚁岛人意气风发、热火朝天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往事。

  1950年5月18日,蚂蚁岛解放。由于旧社会渔霸的长期剥削和国民党军的盘踞破坏,本就资源匮乏的蚂蚁岛粮食绝收、渔业凋敝。出路在哪里?唯有靠自己去“啃”!

  “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没有机械设备,就靠着双手和扁担,围海造田,修筑海塘;没有发展资金,就捐出家里的铜火熜,换回“草绳船”“火熜船”“青年号”等机帆船……

  1960年3月,全国海洋渔业现场会在蚂蚁岛召开。那时的蚂蚁岛,已经拥有27艘机帆船,是浙江第一个实现渔业机帆化的海岛。

  蚂蚁岛的“啃骨头”,与大陈岛的“垦荒岛”,差不多在同一个时间维度上进行。

  1955年2月13日,大陈岛解放。当时的大陈岛,荒无人烟,满目疮痍。团中央发出“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1956年1月至1960年4月,前后共有5批467名来自温州、台州的青年陆续上岛安家落户,投入大陈岛建设,用青春铸就垦荒精神。

  在大陈岛垦荒纪念馆里,今年80岁的老垦荒队员高阿莲对着墙上的一张照片,看得出神。照片中,高阿莲和几位老垦荒队员们紧紧相拥,热泪纵横。

  65年前,高阿莲响应号召来到大陈岛,整整5年没回老家温州。戴着大红花、听着欢送声,高阿莲和其他垦荒队员一样,紧张、兴奋又期待。可刚上岛,眼前的景象让高阿莲大吃一惊,“一棵树一根草都没有,遍地荒芜,走路都走不了。”

  什么都没有,那就从头开始。

  养猪、种地、修路,啃着地瓜,和队员们比着谁手上“光荣泡”多……从少女成长为一个垦荒战士,这一路高阿莲至今记忆犹新。高阿莲回忆,当时她还跟几个队员被分配到附近其他荒岛去养羊,尽管条件艰苦,可她内心笃定,“只要勤劳,别说是荒岛,哪里都有饭吃!”

  时至今日,高阿莲身上依旧洋溢着垦荒的精气神,教育子女、孙辈时,始终把“去闯”挂在嘴边,“只要辛勤劳动,就能换来回报、真情和尊重!”

  “啃创业 垦文旅”:

  凝聚合力开拓群众共富路

  灰青瓦,木栏窗,蚂蚁岛上,人民公社旧址依旧保留着原貌,仿佛不曾经过时间洗礼。

  可在旧址外,蚂蚁岛早已是另一番新天地,红色旅游蓬勃兴旺,一路带动民宿业、餐饮业发展……今年73岁的高月英,是蚂蚁岛创业史的见证人,如今仍留在岛上为游客讲述当年的故事,“红色旅游带动了阿拉民宿业、餐饮业,游客多的时候,我1天要讲好几场蚂蚁岛故事。”

  海岛旅游容易同质化。蚂蚁岛啃下文旅产业这块硬骨头的秘诀是什么?

  近年来,蚂蚁岛凭借红色资源、找准发展方向,打破固有思维,瞄准“红色研学岛”新赛道发力突破。

  海岛设施条件较差,游客消费难留下,当地就聚焦团队住宿、旅游线路、研学课程三大瓶颈精准破题,带来更多留客量。

  如今, 蚂蚁岛上,22间学员宿舍已改造完成,45人以内的团队可以集中过夜;精品民宿28个海景房可满足更高需求的家庭或团队;青少年研学住宿配套项目即将建设,最多可容纳200人集中住宿。同时,蚂蚁岛通过精心设计形成“了解—感悟—体验”红色旅游线路,课程升级到3.0版本。

  目前,蚂蚁岛实现了从当日游到过夜游、从红色景点到培训基地、从导游式讲解到体验式课程的三大突破。2023年,蚂蚁岛入岛游客量突破5万人次,同比增长1.5倍。

  大陈岛上,这样的创业探索也在不断上演。新一代“垦荒人”,正以民宿业为切入点,撬动整岛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海巢客栈是大陈岛上最早开起来的民宿。一到旅游旺季,老板毛海明就进入了“接客+送客”的快节奏。

  在毛海明妻子李园园眼中,丈夫返乡创业开起岛上第一家民宿,也是一种“垦荒”。“原本想简简单单当个民宿老板,结果水电工、装修工、修理工、设计师,全都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遍。”他还带领着越来越多新“垦荒人”走在民宿产业的开荒路上。

  如今的大陈岛上,越来越多文旅配套设施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海边特色书店、研学酒店、垦荒剧场……眼下,大陈岛正朝着“全岛旅游化、旅游全岛化”目标迈进,40余个综合文旅项目加速推进。据统计,近3年,大陈岛民宿餐饮店数量年均增长20%以上。2023年,全岛接待游客19万人次,增长11.8%。

  “啃升级 垦转型”:

  产业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大陈岛上的所见所闻,让蚂蚁岛管委会乡村建设管理办主任宋俊毅感触颇深,他也找到大陈岛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交流。除了寒暄外,大家的话题落在了产业发展上。

  “这个确实做得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又海味十足。我们的大黄鱼等特产也可以去谋划下包装打造和‘伴手礼模式’。”“这里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发展模式、探索路径,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大陈镇政府会议室里,大家围绕产业发展,不断进行“头脑风暴”。

  近年来,蚂蚁岛传统虾皮产业走向精深加工,在产业升级发展的路上,蚂蚁岛人不断啃下“硬骨头”。小小一份虾皮礼盒的背后,凝聚着蚂蚁岛人新一轮的创业奋斗精神。

  蚂蚁岛素有“虾皮之乡”美称。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习惯做虾皮初级加工的蚂蚁岛,在精深加工市场却难以分到更大蛋糕。

  怎么办?“啃”下转型升级来实现产业复兴。通过品牌化和再加工,将虾皮转化为休闲食品,覆盖全省所有的高速服务区便利店;依托“共富工坊”建设,将研学体验和虾皮加工“渔旅融合”,实现产业延伸;岛上百余名村民成为生产、加工、运营的“主力军”,实现家门口就业,月均增收约1000元。

  同样,不甘落后的大陈岛人,也在家园“垦”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大陈岛鸡笼头区域,广源渔业养殖基地的游步道,将周边公园陆海相连,如今已成为游客夏夜游玩的目的地。

  “大陈海域的水流、水质、水温、盐度等特别适合大黄鱼生长,但台风多、风浪大、夏季气温高等风险却令不少养殖户望而生畏。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技术的出现,让大陈岛养殖黄鱼成为可能。”回忆当时的“垦荒”之路,广源渔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金伟军说,8个月时间,从空无一物的洋面,到整片海上大黄鱼养殖基地,确实干得很苦,但都是值得的。

  截至去年底,大陈岛共有黄鱼养殖企业14家,养殖规模达到200万立方米水体,年养殖产量约9000多吨,产值在10亿元以上。

  啃下“硬骨头”,垦出新天地。在这条通往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上,2座海岛正以昂首姿态,大步向前!

  记者手记

  同为浙江“红色根脉”打卡地,同是悬水小岛,同样的创业、开拓者们……

  大陈岛与蚂蚁岛,从各种层面而言,都有着很高的相似性。也正因为这种相似,这次岛与岛之间的对话产生了更多火花与共鸣。

  对话“精神”,在“艰苦创业”中打捞岁月、鼓舞后人;对话创业者,在开拓思路中寻找方向、得到最优解;对话产业,在探索发展中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啃下“硬骨头”,垦出新天地!如今,2座海岛正在通往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

  蚂蚁岛将进一步升级海岛红色旅游,加快补齐短板,提升基地品质,打造成为精神富有、生态和美、产业融合、民生优享、安全无忧的现代化共富海岛;大陈岛则将锚定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5项国家级荣誉创建目标,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海岛实践样板上接续奋斗。

  牢记殷殷嘱托,赓续红色精神,让我们一起奔向未来。

  >>>相关报道详见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