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交通瓶颈 助力开启大桥时代

虞仁珂 阴冠平 张磊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0月16日 第 03 版 )

  □记者 虞仁珂 通讯员 阴冠平 摄影 张磊 

  长久以来,舟山一直孤悬东海之上,许多老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踏出过小岛。岛际交通难题也曾经是人大代表心中的一块“礁石”。

  如何让“蓝色公路”更快捷化、舒适化,成了各级代表长期以来最关注的焦点。通过历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助推和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的奔走呼吁,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舟山跨海大桥、舟岱大桥、甬舟铁路、六横大桥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舟山人民靠舟楫相渡的唯一出行方式已经成为历史,一个崭新的大桥时代从此开启。

  20多年前

  103名代表联合“请愿”

  舟山跨海大桥的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进出舟山的车辆。

  数据显示,2009年12月25日,舟山跨海大桥开通的第一天,通行量约是8600辆次;到去年,大桥的日均通行量已经达到了3.3万辆次,算下来平均每分钟就有23辆车进出大桥。

  “可以说大桥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也给舟山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省人大代表朱思军由衷地感慨。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22年前。

  2002年4月,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103名人大代表联合提出了《关于动员全面捐款加快建设舟山与大陆连岛工程的议案》,引起大会主席团的高度重视。2005年,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由93名人大代表提交的《大力推进大桥经济谋求舟山新发展的议案》上升成为市人代会的一项决议,大会作出了《大力推进大桥经济谋求舟山新发展的决议》,提出市政府要着眼长远,立足大桥经济对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推动作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认真组织实施,实现舟山的再次腾飞。

  在各级人大代表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呼吁下,经省里的统一协调,舟山人盼望已久的大陆连岛工程开始提速。大桥建设过程中,历届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组织代表视察、专项调研、专题审议和议案建议督办,为项目建设“把脉问诊”。

  2009年12月25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正式通车,舟山实现了从“孤岛”变“半岛”的蜕变,几代舟山人共同的梦想终于成真了。

  登上定海区白泉镇一处制高点,俯瞰舟山高铁新城重要区块总体环境,青山含翠、波光潋滟……2020年12月22日,甬舟铁路宣布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补齐浙江“市市通高铁”最后一块“拼图”。

  甬舟铁路舟山段沿线政策处理工作涉及的五个镇街中,白泉镇的体量最大、任务最重。如何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任务?在承接大部分政策处理任务的潮面村,“甬舟铁路项目人大代表联络点”应运而生。

  5名镇人大主席团成员纳入甬舟铁路项目政策处理工作专班,13名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进驻联络点,2名区人大代表、3名镇人大代表常驻联络点……一张“群联网”正在全面铺开,凝聚了各级人大代表的力量,延伸联系、服务群众的触角,全方位、全过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要让大桥成为奔向

  “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自打舟岱大桥通车,来我们这儿的游客越来越多嘞,特别是旅游旺季的时候,我们全家上阵还忙不过来,还要请好几个人帮忙,生意是越做越红火了。”说起家门口的那座“致富桥”,岱山县岱西镇双合村民宿经营者夏燕乐得合不拢嘴。

  从大桥时代到大桥经济,折射的是理念的更新和发展的蝶变。

  《关于要求将舟山大陆连岛三期工程“岱山跨海大桥”列入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建议》 《关于推进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的建议》《关于加大对连岛大桥周边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议案》《关于减免舟山大陆连岛工程一期过桥费的议案》《关于对舟山市过往跨海大桥实行优惠政策的建议》……多年以来,各级人大代表一件件饱含深情和智慧的建议,为舟山大桥经济时代出谋划策。

  大桥经济的初步成效有目共睹。无论是作为海洋经济龙头的港口经济、作为海洋经济重点的临港工业,还是作为海洋经济富有活力增长点的海洋旅游、作为海洋经济基础的海洋渔业以及当前的绿色石化产业,这几年的发展都得益于大桥建设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效应。

  这些年来,甬舟高速复线开工建设,舟岱大桥等8座大桥陆续建成通车,陆岛交通码头共70多座相继建成,曾经舟山因海而生,如今舟山因桥而盛。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大桥时代”到“高铁时代”,曾经,孤悬海外,雾锁津渡,远眺彼岸不可及;而今,闻海涛澎湃,看高山云起,岛与岛相连,放眼相望皆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