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渔民兄弟“代言人”

陈斌娜 阴冠平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0月08日 第 02 版 )

  李科平:舟山华鹰海洋产品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记者 陈斌娜 通讯员 阴冠平

  “这是我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的代表证……”近日,李科平打开他的收纳箱,向记者展示耀眼的“财富”。一只只大小不同、材质各异的盒子里,装载着他担任10年全国人大代表的“履历表”。

  十年履职,一生代表。两届全国人大代表,10张红色代表证,李科平将其逐一排列在桌上,红艳艳一片。他说:“作为基层代表,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地为渔民兄弟‘传话’,寻求扶持政策。”

  2008年,李科平首次赴京参会。其间,他除了开会、吃饭以外,基本上每天在房间里改议案,练普通话,熟读发言材料。“那真是比我在北太平洋的大风大浪里捕鱼还难呐。”李科平笑着回忆道。

  10年间,他在分组审议中的发言,从忐忑无措到坦然自若;提交的议案建议,从生涩简单到干货满满;面对媒体采访,从腼腆不安到自信大方……从最初的不懂,到后来的行家里手,一次次改变,皆是他经过一次次调研,一次次挫折后累积和强化起来的。

  渔民出身的他,从近海到外海,再到远洋,享受过“鱼虾满舱”,也经历了“无鱼可捕”。

  李科平在呼吁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的同时,从来没停止“保护渔业资源”的呼声。寻访渔民,听取相关部门汇报,以及采纳网友们的意见,“但凡他们说得有理,我都会仔细记录下来。”他提交了关于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救救大黄鱼等议案建议,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 

  当人大代表,要敢于发声、善于建言。这是李科平的认知。

  李科平每年提交的议案建议,都是他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的,进企业,上船头,下渔村,四处调研考察、收集群众声音、梳理撰写意见建议。

  10年来,李科平提交的议案建议有上百件,内容涉及渔业、港口、经济、社会服务等内容,其中六成以上与远洋渔业有关。

  比如要求调整远洋渔船财政补贴的比例和范围、扶持远洋渔船的发展、在浙江舟山设立海员证办理点、建设统一的远洋渔业综合信息平台、在舟山打造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当收到相关部门的回复信件时,李科平感到激动与自豪,也感受到了国家对远洋渔业的重视。

  “有些议案连续呼吁了好几年,想着总有一天会实现。”李科平一直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2015年,舟山启动建设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这是当时首个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启动仪式举行当天,李科平比任何一个人都兴奋。

  此后,作为亲历者,李科平一路见证:万吨码头依次建成;进港船舶日渐增多、吨位加大;千万、上亿元的项目先后连番入驻;远洋捕捞、精深加工、交易贸易、冷链物流等“一条鱼”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持续完善…… 

  “这张照片,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浙江代表团的合影。”李科平告诉记者,那次合影前,习近平总书记进门第一个与他握手,还笑着问了句:“你的生意怎么样?”

  这一幕,时常在李科平的脑海里回放,鞭策他一路前行。

  如今,李科平卸任“全国人大代表”已有6年,但“代表情怀”仍在。每年的全国、省、市两会期间,他都会时刻关注两会内容,偶尔还会与昔日结交的异地代表交流探讨。

  今年,李科平因病提前从企业“掌舵人”一职退下,但仍以顾问与船东代表的身份,坚守在远洋渔业的战线上。

  “虽然有些事与我无关了,但多年习惯成自然,退休后也改不掉了。”李科平笑道,查看远洋水产品价格、油价波动等行业信息,已经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