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聚力打造海岛生态河湖 全面激发河湖富民动能
——我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一周年纪实
刘浩 戴奕群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30日 第 06 版 )
迟明海/摄
□记者 刘浩 通讯员 戴奕群
如今,走在舟山大街小巷,清清的河水点缀着城市的韵美,整洁的步道和两岸的绿意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良好的河湖生态成为了海上花园城市舟山最靓丽的底色。
2023年是浙江全面推行河长制10周年。当年8月,浙江发布全域建设幸福河湖五年行动,系统实施江河安澜达标提质、河湖生态保护提升、亲水宜居设施提升、滨水产业富民、河湖管理改革攻坚等五大行动,打造“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幸福河湖。
去年以来,舟山市牢记殷殷嘱托、立足海岛实际,一以贯之实施河长制,对标对表全面深化,积极探索水生态改善、水文化培育、水产业富民融合发展新路径,聚力打造海岛特色生态河湖,全面激发河湖富民新动能,持续做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文章。
深化系统治理
描绘水生态画卷
在金塘镇老大河山潭片区,不少居民近日发现不仅水质变好了,绿化也变美了。河道两岸的游步道,已成为了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以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今年市水利局实施了定海中心片区河道、金塘镇老大河山潭片区游步道等5项农村水系整治民生实事工程,开展生态河道构建、区域水域环境提升以及亲水节点、滨水绿道建设等,推动河湖水环境面貌大变样。
河湖水环境面貌的改变,并非偶然为之,而是源自于全市上下的一以贯之与系统治理。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幸福河湖全域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总河长,建立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运行机制,制定发布实施了《舟山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
与此同时,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化清单化、科学编制幸福河湖建设“一县一规划”“双管齐下”,效果立竿见影。
今年以来,已统筹投入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提前超额完成农村水系治理、滨水绿道、水库除险加固、单村水站等4项省定任务。为切实找准问题,水利部门还举办“一河(湖)一策”方案审查会,细化项目措施、完善责任体系等,以确保“一河(湖)一策”落地生根。
今年6月,2024年第1号总河长令发布,重点开展“河湖长制守护河湖安全”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整治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堆乱建乱占妨碍河道行洪、影响河湖健康、侵占河湖水域等违法违规问题。这场持续到今年11月底的全市行动,将1152条河湖列入排查范围,以更高站位、更严要求强化河湖治理管护。各县(区)、功能区还把此次专项行动作为河湖长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责任追究,进一步来巩固建设成果。
除了政府部门的强力推进,幸福河湖亦有诸多“守护者”。
贯通“河长在线”监管平台,依靠数字赋能高效管水,打造“智慧河湖管理”场景应用,以河湖水质监测、治理为牵引,运用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将多方数据集成至监管平台,构建河湖全过程监督管理场景。今年以来,已在线发现问题2622个,整改问题2604个,整改率99.3%。
强化“河湖长制+”协作机制,协同作战全域护水,落实“河长制+警长制”,全市403条(个)河湖全部落实河湖警长。壮大“民间河长”体系,在成为官方“河长”重要补充力量的同时,激发群众护河热情。目前,已聘任“民间河长”5218 人,组成23支“舟山市护河志愿者团队”。
一以贯之、久久为功,一条不断迭代升级的系统治理新路径已然清晰可见,江河湖泊实现了由“脏”到“净”、由“净”到“清”、由“清”到“美”的持续蝶变。
优化路径融合 擦亮水文化底色
在六横佛渡,小盐外海塘的彩绘防浪墙、景观堤顶、绿化背坡、游步道,改变了人们对海塘的原有认知。其实,海塘安澜项目也可以成为一道风景。
既要把防洪工程建成城市的安全屏障,也要让它成为城市的靓丽风景线。
近年来,我市在水利建设中充分融入人文历史、生态旅游、交通设施等元素,探索构建“水利+生态”“水利+文化”“水利+交通”“水利+旅游”等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景观廊道、慢行空间、绿道串联,构建起一个个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同时,在“水利+”理念的指引下,海塘安澜设计注重与周边景观有机结合,打造生态舒适的滨海绿道景观带,协同推进区域生态、交通、文旅等一体化建设,海塘安澜项目从“防御线”升级成“共富带”。
定海区五山水利工程,是探索构建“水利+”新模式的一项典型案例,入选了2023年浙江省河湖长制工作典型案例,被省领导点赞为人文景观、生态建设等多元融合的经典之作。
之前,由于定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区防洪排涝短板、痛点屡屡显现。自2020年起,定海区决心实施中心片区排涝提升工程(五山水利工程),用三年时间进一步提升主城区防洪排涝能力。
如今,五山水利工程成功打造成为浙江省水利建设典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五山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创建工作。目前五山水利风景区已通过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复核,即将迎来水利部评测。该景区自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650万人次。
根据相关计划安排,目前定海已构思了“一轴双廊两带、一核两心十廊道”的总体布局。目标是以东海百里文廊为枝干,十大乐水生态廊道为脉络,安全有序释放水域空间,不断丰富房车营地、草坪木屋、集装箱民宿、烧烤野餐等旅游业态,到2025年率先建成全省首批全域幸福河湖示范县。
与此同时,全市也在依托河道、水库、山塘等水利工程,积极推进城区滨水口袋公园建设,通过打造文化廊道、滨水廊亭等水文化景观,全面提升沿河绿植花卉、慢行步道、园林小品、休憩座椅等便民设施,在家门口为居民游客打造主客共享、宜居宜游的美丽河湖“亲水圈”。2023年以来,全市新增滨海临水的休闲绿道35公里、高品质水美乡村12个、亲水节点17个,城乡“亲水圈”覆盖率达87.3%,并在高德导航首批上线亲水点位18个,为群众提供亲水、乐水、戏水休闲空间。
另外,我市还在大力培育海上运动圈,借力海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放海域空间和岸线,推进海上体育赛事集聚地建设,重点提升舟山群岛马拉松、环舟山自行车骑游大会等赛事,打造“中国海岛赛事之城”。深化水文化遗产保护,出版发行独具舟山地方特色的水文化系列丛书《浙水遗韵·水定舟山》《井里乾坤》等,城东新河等8处重要水文化遗产列入全省首批重要水利工程遗产资源名录。
打通转化通道 激活水经济动能
美丽河湖促成美丽经济提档升级,托起了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感。
9月28日上午,定海东海百里文廊云顶仙乡酒缸潭步道全新开放,近200名徒步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打卡。作为东海百里文廊的又一新景点,酒缸潭步道沿途风景秀丽,植被茂盛,空气清新宜人。下一步,该步道还将植入茶咖等休闲业态,同时推出相关研学活动。
高质量建设全域幸福河湖,就是要推动河湖治理从水安全向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多维度系统治理升级,让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与最具潜力的城乡绿色发展增长极。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打造水旅融合路线,结合河湖地理特性、产业特点及地方人文元素,融入幸福河湖理念,将池塘河湖建成传承地方民俗风情、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的新载体,因地制宜引导生态观光、露营民宿、乡村旅游等业态发展。
“为了一条河,爱上一个村,恋上一座城”!这是定海提出的全新“水利+”文旅模式!
今年,定海重点实施城区东西两翼防洪薄弱提升工程(五山水利二期)、定海区城西水美乡村建设工程(东海百里文廊共富田园工程)、盐仓大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全域幸福河湖建设,打造“城市大休闲,乡村微度假”产业布局,努力构建起文旅发展新模式。如定海区以盐仓大河为共富轴,结合东海文廊、东海云廊及十大水系片区形成“一轴两廊十乐水”的总体布局构建乡村水旅融合旅游体系,开放以来已吸引游客超1000余万人次。
山清、水绿,美丽经济在舟山风生水起。
坚持全域推进、重点打造的总体思路,深入挖掘幸福河湖建设“一县一亮点”,积极构建以“点、线、面”相结合的精品示范网,高水平打造一批幸福河湖精品示范项目,进一步扩大群众可见、可感、可享的治水成果。定海觅林古树园,普陀城西水街等一批幸福河湖建设成果,成为群众休闲好去处、创业致富好平台。
依托省级美丽河湖和水美乡镇建设,不断激活水岸经济新动能,在河湖沿河因地制宜发展咖啡店、非遗手作、烧烤集市等业态,盘活“地摊经济”“夜市经济”,带动群众家门口创业就业,将美丽河湖的“生态颜值”转化为“共富价值”。如觅林古树园、叉河水库古樟驿、马岙河边稻田咖啡成为新的“网红”。
“水”是舟山发展的首要基础和重要民生。而今,由一江碧水带来的生态红利正持续释放,一幅全域幸福河湖画卷徐徐展开,一条“幸福共富路”愈发宽阔。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舟山市水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