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新跨越 梦更燃
舟山市域港口向着世界一流强港阔步前行
刘一乐 於明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26日 第 05 版 )
本版图片由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提供
□记者 刘一乐 通讯员 於明敏
东海之滨,浪潮奔涌。
浩瀚无垠的大海,赋予了舟山港口强大的活力——
舟山口岸开放喜讯频传,2月29日,宁波舟山港衢山港区鼠浪湖码头有限公司卸船码头延伸段、马岙港区大洋世家(舟山)优品有限公司件杂货码头对外启用;7月17日,宁波舟山港舟山甬舟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4号、5号泊位,招商局港口(舟山)滚装码头有限公司码头对外启用。从1987年正式开放以来,舟山水运口岸开放面积从最初的0.44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457.3平方公里。
江海直达航线创新突破,5月8日,江海直达船“创新5”轮顺利通过三峡大坝5级船闸,驶入长江上游,实现了我国万吨级货船从海上直接驶进长江上游;由我市企业投资建造的“江海直达11”“江海直达13”2艘万吨级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日前在湖北黄冈顺利接水。截至目前,我市已开通长江中上游江海联运直达航线9条。
海事服务不断提质增效,“1+2+X”产业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新城、普陀航运服务集聚区纳入全省重点集聚区,海上综合服务区试行“园区+锚地”新模式,45项海事服务“三提升”举措加快实施,产业链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今年以来,新引进企业100家、落地亿元以上项目4个。
在舟山,建设图景日新月异,远洋货轮汽笛嘹亮,澎湃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数说跨越
2023年
舟山市域港口货物吞吐量达
6.51亿吨
较2013年的3.14亿吨
实现翻番
2023年,我市江海联运量达到3.21亿吨,较2016年增长97%
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年供应量从挂牌前的106万吨提升至2023年的704.64万吨,跻身全球第四大国际船加油港
2023年,我市集聚海事服务企业和功能性机构超1600余家,较2017年翻番。
2023年底全市货船运力保有量902万吨、较2013年增幅70%,运力规模位列全省第二位;油船185万吨、化学品船41万吨,运力分别占全国沿海同类船舶的1/4和1/6。
通江达海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5月11日15时45分,航行了18天的“创新5”轮顺利靠泊重庆珞璜港,成为首艘抵达长江上游、进入重庆港的万吨级江海直达船。与传统模式相比,这条新航线节省了近六成的时间成本,并且能将货物损耗率降低至0.3%以内。
这是历史性的时刻,也是我市服务国家战略,不断探索、创新的生动实践。
自201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舟山成立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以来,我市不断优化“海进江”“江出海”货物运输方式,打造江海直达船队、组建“运力池”,寻求与长江沿线城市的合作,延伸物流节点,拓展进江货种,不断开辟长江中上游直达航线。
奋斗的足迹,历历在目。2017年12月,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江海直达1”轮在舟山下水;2018年4月,“江海直达1”轮首航马鞍山,成功穿过南京长江大桥,成为该桥有史以来通过的最大载重吨位的货轮;2021年10月,舟山开通至黄石、武汉的江海直达航线,江海直达航线延伸至长江中游;2022年2月,舟山开通至黄冈江海直达航线;2023年4月,舟山开通至岳阳江海直达航线;2024年2月,舟山开通至鄂州江海直达航线,成立舟山市江海直达产业链协会……
江海联运,通江达海,长江经济带“向海”的梦想,在这一次次突破中奔向现实。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市已形成全国最大规模的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队,构建了集船舶研发设计、建造检验、运营管理、船员培训和金融保险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保障体系,预计今年船队总规模将达到21艘、27.8万载重吨。
今年1-7月,我市已累计完成江海直达货运量269.31万吨,较去年同期翻番。
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的硬核力量中,舟山港口贡献力量日渐凸显。
夯基蓄能 强力建设世界一流强港
条帚门30万吨级航道扩建工程一阶段口内段航道提前完成疏浚施工;虾峙门口外30万吨级人工航道扩建工程竣工验收;国能电厂三期10万吨级煤炭码头建成投运……向海图强,我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大手笔规划、大体量投资、全域性统筹,港口重点项目建设蝶变跃升。
向东是大海,向西是大湾,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港口资源,是舟山的最大优势。为推进宁波港、舟山港一体化发展,我市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断强化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强力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今年前8月,我市已完成综合交通水运投资96.9亿元,投资额居全省第一,提前超额完成前三季度指标。
今年6月15日,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2号泊位喜迎4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船首靠,为下阶段实现“双40万并靠”打下坚实基础;8月7日,宁波舟山港甬舟公司大浦口集装箱码头4号、5号泊位通过开放验收后各自迎来的首艘国际航行船舶。至此,该公司5个泊位全部建成投产,拥有41条国际航线。
硬件、软件建设齐头并进,推动我市港口事业迈向更高水平,焕发勃勃生机。今年1-7月,舟山市域港口货物吞吐量撑起宁波舟山港“半边天”。
聚焦世界一流强港建设,舟山正阔步走在奋斗路上。
优化服务 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日前,利比里亚籍“地中海马格南七号”集装箱船,仅用时半小时就通过了船舶出口岸手续审核,港航船务代理公司孙先生为此点赞:“原先报一次进出口岸手续,要分别报海事、海关、边检、港航四部门,现在只要申报一次表单就可以了,让我们省时又省心!”
加快打造舟山国际海事服务新高地,市港航部门聚焦船舶、船东、船员需求,积极探索全要素增值服务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模式,精准赋能海事服务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海事服务优化再优化,通关效率提升再提升——2018年,我市率先试点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解决了企业网上多头申报、数据重复录入、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在此基础上,2019年率先实现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境通关全流程“一单多报”模式,每艘次平均申报时间从5小时压缩至2小时以内,入选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五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2020年首创“国际航行船舶转港复用模式”,实现国际航行船舶转港申报录入数据自动复用,申报项由338项压缩至57项,申报时间从过去1小时减至5分钟,2021年入选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联席会议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2023年,舟山智慧化一站式口岸监管服务平台上线运行,集成口岸、物流、海事约200项服务,实现口岸报关业务项一站办理。平台作为全省海运口岸试点应用场景纳入《浙江省智慧口岸建设方案》并上报国家口岸办争取国家试点。今年,我市出台“三提升”便捷化举措45条,实现保税油加注办结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加油锚地利用率提升20%,物料供应申报时间缩短至5分钟。
每年进出或途经舟山的国际航行船舶数量超过13万艘次。为服务好这一类基数庞大的市场,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我市探索创建海上综合服务区,全国首创锚地综合海事服务。服务功能从单一加油拓展至物料供应、检验检测、船员换班等综合服务,服务效率从原来通常2-3天缩短至24小时以内,综合成本大幅降低。目前,我市“海上加油站”已形成了南中北贯通的结构布局,部分锚地可实现船加油24小时全天候作业。
一系列的改革破冰,成了浙江自贸区舟山片区“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搭平台、为地方谋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去年,浙江自贸区舟山片区前11批制度创新成果累计形成299项,保税船燃油相关创新成果占60余项,其中全国首创137项。舟山成为全球第四大加油港,全国第一大补给港和最大的外轮维修基地。舟山以实干实绩实效诠释了使命担当,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彰显。
回望过往,风生水起;展望未来,千帆竞发。风正劲,帆高悬,舟山正朝着梦想驶向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