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艘客船的“退役记”
陈颖丹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23日 第 01 版 )
□记者 陈颖丹
中秋,团圆。台风,袭扰。
曾经,舟山孤悬海外、舟楫往来。彼时,游子回家团圆,只能望洋兴叹。
如今,舟山桥连大陆、车船通达。此时,游子回家团圆,动身即可抵达。
弃水登陆、直抵彼岸。一艘艘不断迭代的客船,一条条不断更新的新航线,一座座不断崛起的大桥,见证着新中国成立75年来舟山交通的变迁。
从烧煤的大型客轮,到夕开晨抵的舟沪直达客轮,再到“蓝色公路”上的“舟渡”系列……从三艘客船的“退役记”,看舟山如何不断融入长三角。
“退役船”一:“中浙2”轮,解放后首艘运营定申线的大型钢质客轮
一只白色搪瓷杯,杯盖沿略有斑驳,上书“浙航公司舟山分公司红旗奖”红字,杯身上蓝色船体的剪影清晰如初……
右手握柄,左手托底,今年95岁高龄的陈焕炎,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珍藏的杯子。
“这是当时发的奖品,我不舍得用,更不舍得扔。”昨天,陈焕炎指着搪瓷杯上的船体剪影告诉记者,这艘“中浙2”轮,是由货轮改装的,也是舟山解放后运营舟山至上海航线的第一艘大型钢质客轮,当时这条航线叫“定申线”。
1957年,海军转业的陈焕炎,登上“中浙2”轮,成了一名舵手。如今满头白发的他,摩挲着杯子,手指微颤,仿佛又在触摸67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全程156海里,限载客125人,3天一班,定海至上海,中途靠衢山、泗礁……说起“中浙2”轮,陈焕炎仍如数家珍。
《舟山市交通志》记载,6000年前,定居舟山的先人,以舟行水,进行交往。宋代开辟明州至昌国航线,民间用木橹船将盐、水产品运销江浙沿海一带。民国时,沿海城市有23艘铁质客轮开往或兼弯舟山各岛,但岛屿间仍凭手摇木帆船营运。
“中浙2”轮投运前,定海到上海,只有小木船,一刮6级风,就要停航。一旦复航,旅客又常因“抢”不到票而争吵。
陈焕炎说,解放后,百业待兴,出门的人越来越多,舟山至宁波、上海航线陆续恢复,建造大船势在必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过货改客,大型钢质船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木帆船。
“呜、呜、呜……”每次靠岸、出发,三声低沉有力的汽笛声,响彻整个定海城……“中浙2”轮的鸣笛声,陈焕炎至今想来犹在耳边。
1956年,舟山航运管理处接收浙江省轮船公司宁波分公司5艘客货轮及经营的航线。其中,就有“中浙1”轮和“中浙2”轮。“中浙1”运营定海至宁波客运航线,“中浙2”运营定海至上海航线。
“这2艘客轮是姊妹船,当时每天爆满,一票难求!”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陈焕炎颇为自豪。
彼时,定海到上海,要航行12个小时;彼时,船上的大烟囱,因为烧煤还冒着烟;彼时,衢山还没建客运码头,客船靠不了岸,只能靠小船接驳运送;彼时,嵊泗人出门会带上自晒的紫菜以解馋……
迎来送往间,“中浙2”轮当年悠长的汽笛声,渐渐湮没于时代的潮音里。
“退役船”二:“南湖”轮,首艘夕开晨抵直达上海的客轮
1985年8月27日,另一声嘹亮的汽笛声响彻定海城,“南湖”号客轮一亮相,就注定成为一代舟山人的记忆。
3000吨级,船长92.87米、宽13.26米,核载920人……当年的“南湖”轮,仅核载人数,就比“中浙2”轮多了近7倍。
今年81岁的罗迪鲁,曾是“南湖”轮的第三任船长。
9月16日,罗迪鲁踮起脚,从家里书柜的最高处,拿出一个保存完好的黑色舵盘。记者看到,舵盘上还有张小标签,上书“定海至上海航线 南湖轮 船长 罗迪鲁”,落款是“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这是我握了12年的舵盘。”罗迪鲁说,在家每每抬头看到它,就会想起自己当年在海上乘风破浪、迎来送往的日子。
1985年8月,罗迪鲁从上海将“南湖”轮“接”至舟山。
吨位大、载客多!相比接替“中浙2”轮的 “801”轮、“805”轮,“南湖”轮的到来,又一次刷新了舟山人对于“大轮船”的认知。
“这艘船是丹麦造的,原先跑北欧航线,船的质量很好。”罗迪鲁记得,受资金、造船周期等因素影响,相比新造一艘客船,当时浙江省舟山第一海运公司选择了直接购买现成的。
舟山档案资料记载:第一代“南湖”轮,又称为“老南湖轮”,1952年由丹麦哥本哈根船厂建造,原先走北欧航线;1979年被中国远洋公司买进后改名为“宝丰”轮,走“汕头—香港”客运航线;1985年7月以300万元人民币转卖给浙江航运公司,经改造后改船名为“南湖”,从此跑“定海 上海”客运航线。
1985年9月13日,“南湖”轮首航。从此,舟山开辟了直达上海的客运航线。
翻出网上的一张老照片,指着泊于定海港客运码头的“南湖”轮,罗迪鲁说,难忘当时定海客运码头的热闹场景,人们带着大包小包,人流熙熙攘攘,每次上下船有上千人……
“船是多层的,船上一共有多种卧铺票,最底下是五等舱,价格最便宜,每往上一层价格就增加几元,有时候卧铺票卖完了还会增加散席……”罗迪鲁说,当时旅客只要买一张卧铺票,在船上睡一觉,次日早上7时就能到上海,既省了旅馆费,还不耽误一早办事。
“庞然大物”也有先天隐疾——稳定性不好。罗迪鲁记得,因是渡轮改造而成,船舶重心升高、受风面积大、吃水较浅、抗风能力不强等不利因素逐渐显现,尽管已在船的双层底内放置铁块等增加船只的稳定性,但“南湖”轮终究逃不脱“退役”的命运。
1997年1月2日,罗迪鲁将“南湖”轮开往崇明岛,送完了老伙计最后一程。
老“南湖”轮“退役”,新“南湖”轮接力。1个月后,新购置改造的新“南湖”轮首航。
“退役船”三:“舟渡2”轮,舟山首条海上“蓝色公路”的领航者
弃水登陆!舟山人一直在寻求突破。
1986年1月30日12时30分,“舟渡2”轮载着21辆汽车驶离定海鸭蛋山码头,45分钟后,顺利靠上宁波白峰码头。
试航成功!2天后,舟山第一条海上“蓝色公路”——鸭蛋山至白峰航线正式开通。
交通瓶颈一旦被打破,鸭白线便成了甬舟之间最繁忙的线路,“舟渡”系列船由此驶入黄金时代。
舟山海峡轮渡集团有限公司总船长翁永久,先后在“舟渡3”“舟渡8”“舟渡10”轮上担任大副;2008年,出任“舟渡17”轮船长,直至2022年转岗至岸上。
9月15日,记者采访翁永久时,他特意从办公室抽屉里拿出一副“一锚四杠”、略显褪色的船长旧肩章。这副肩章是他的珍藏,不仅见证着他的职业生涯,更见证了这条“蓝色公路”在时代浪潮中的浮沉。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进出舟山的车辆逐年大幅递增,舟山交通迎来“轮渡时代”。
1999年,我国第一个“黄金周”拉开假日经济大幕,恰逢首届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开幕,旅客井喷,在白峰、鸭蛋山码头,过渡车辆排起“长龙”。
8.6海里,45分钟航程,翁永久在这条航线上“奔波”了20载。
“大桥未开通前,每逢长假和双休日,车辆过渡排队等候三四个小时是常态……”翁永久记得,鼎盛时期,“蓝色公路”上有15艘“舟渡”,实现了全天候航行。
设立大客舱、前客舱、接待室等;船上增设小卖部,供应贡丸汤、煮玉米等,配备女乘务员,着统一服装;加密轮渡班次,从原来的1小时1班,调整为半小时甚至15分钟一班,繁忙时段随到随开……此后,“舟渡”系列一直走在改革路上。
2009年12月25日,舟山跨海大桥全线开通,舟山进入“大桥时代”。
经历水陆交通格局转变,鸭白线“退居二线”。以“舟渡”系列为代表的客渡运船舶,也逐步淡出鸭白线。
曾经的领航者“舟渡2”早已“退役”,“舟渡”系列最年轻的“舟渡17”,亦从“蓝色公路”转战三江—秀山航线,驶向新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