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让绿电为舟山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一叶扁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22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丨一叶扁舟
近日,全市首座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在市汽车客运中心内部北侧场地投入使用。该充电站由舟山新奥中石化车船用燃气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采用一体式钢结构光伏车棚,安装了110块555瓦太阳能电池组件,预计年均发电量可达2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52吨、减少碳排放约140吨。充电站向社会车辆开放充电业务,拥有10台160千瓦快充桩和2台220伏慢充桩,可支持22辆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此外,可提供24小时不间断充电服务,日均服务能力160车次以上,实现最快40分钟满电出发。绿电的每一次突破都令人欣喜,而诸如此类的一次次突破,终将为舟山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无中生有”的绿色发电
曾几何时,电能短缺是舟山发展的瓶颈,电灯“一乌一亮”更是民生痛点难点。每逢电力吃紧之时,总要千方百计调煤发电,即便如此仍免不了拉闸限电。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全社会用电量急剧上升,尤其是工业用电更是呈几何式增加,但夏季高峰供电依然从容不迫。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有赖于电网的升级完善,另一方面更得益于大量绿电的补充。
绿电即可再生能源电力,主要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和海洋能发电等,这些能源在发电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且不需要消耗化石燃料,称之为“无中生有”并不为过。据报道,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绿电占比已经超过50%。成片的光伏板、林立的“大风车”在舟山很常见。
全市首座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虽然“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推广场景不容小觑。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这样的充电站如能“遍地开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眼下,充电设施建设看似突飞猛进,却依然跟不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一旦更多地应用光伏发电,便可就地起灶布局更多充电站。
光伏发电当然不止于给新能源汽车充电,岱山双剑涂渔光互补光伏发电一期项目占地1000余亩,共安装18.4万块光伏电池板,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投产一年来,累计发电量已突破一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万余吨。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绿色的屋顶”可谓能量满满、潜力无穷。
不能满足于应有尽有
最近几年,我市大力发展光伏绿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不断将得天独厚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转化为电能,实现了从“用电困难户”向“发电富裕户”的华丽转身。然而,我们不能满足于风能发电、光能发电、水能发电的现状,而要致力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绿电的效能和性价比,使之更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
眼下的绿电还难免有“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不是成本太高就是效能太低,让人“想说爱你不容易”。房顶上安上光伏电池板就能源源不断地取电,假如果真能够满足需求且价廉物美,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应该都会争相尝试,只可惜现实并非如此,大多数屋顶还是“闲着也是闲着”。
这似乎说明,至少光伏发电的应用场景还具有局限性,或者说虽然实现了从无到有,但尚处于从有到精的培育阶段。其他类型的绿电大概也是如此。在说到成效的时候总说节约了多少标准煤,但终究还是难以取代用煤发电。
正因如此,全市首座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的出现更令人兴奋。从应用范围广泛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这一公共服务设施做起,通过不断优化技术提高绿电性价比,展示绿电优越性,显然有利于在全社会多领域推广应用。光伏绿电越来越好,届时就会是“屋顶抵万金”。
科技攻关须向海图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毫无疑问,发展绿电是克服资源短缺、促进低碳环保的国家战略,理应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力量资源,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如今的舟山早已今非昔比。大海阻隔、风大浪急等原本意义上的地理劣势日益转化为当下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力越强责任越大,舟山有责任做好发展绿电的“海”字文章,充分利用向海而生的独特优势,通过对风能、水能、潮汐能的科学利用,更好地实现“电从海上来”。
电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绿电赋能。眼下的舟山虽然用电无忧,但产业振兴、城市建设对未来的电力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唯有大力发展绿电才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强劲的绿色动力。
值得自豪的是,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市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潮汐能发电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效,且不乏在全省、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舟山样板”。在此基础上,专注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技攻关,积极寻求创新突破,定能从辽阔大海获取更大电能,为舟山在新时代的跨越发展提供可靠的绿电保障,也为实施国家绿电战略作出应有的舟山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