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食”的行走

妖微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18日 第 05 版 )

  □妖微 文/图

  6月底,跟着儿子游走墨尔本,在八天时间里走街串巷,品尝当地美食。于我而言,旅行中的“食”,不止食物本身,更是关乎当地风土人情的综合体验。

  涂鸦街上的可颂店

  Lune可颂在当地较有名气,其总店所在的Fitzroy街区同样很出名。如果说墨尔本是澳洲的文艺之都,那么,Fitzroy区称得上是墨尔本的文艺聚集地。这里历史悠久,保留着大量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画廊、酒吧、餐厅和咖啡馆布满街巷。随便推开一家店铺的门,我会发现昏暗的灯光、斑驳的墙上晃动着时间的影子,我几乎能和过往对话,进入平行空间的恍惚感油然而生。

  铺天盖地的涂鸦是这个街区给予我的另一惊喜。涂鸦在墨尔本并不少见,但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屋顶、墙面、地面、垃圾桶、消防栓……到处都是色彩,到处都是恣意的泼洒。从小接受“不可以乱涂乱画”教育的我,竟然有了叛逆的欲望,想要油漆以及肆无忌惮的冲动,我要用线条和色彩,倾诉。

  就在我尽情地挥洒着自由情绪时,又一份惊喜接踵而来。儿子指着一处房屋告诉我,这就是Lune可颂总店。这个品牌的可颂在澳大利亚已有5家店铺,被多家媒体评为“南半球第一可颂店”。其创始人是毕业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F1方程式赛车工程师,她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对面包制作的满腔热情,新的事业中闯出了另一番天地。

  推开贴着商标的玻璃门,偌大的空间一览无余,一股浓重的工业风扑面而来。店铺的前身是位于街道拐角处的废弃仓库,其装修保留着原有毛坯房简单、残旧的风格。具有年代感的红砖墙上,水泥的攀爬断断续续,这使整个墙面的粗粝显而易见。而墙上精致的产品广告图片,又将画风切换到当下的经营状态,这与整个街区各种元素交融碰撞的混搭气质是相融的。

  店铺入口靠墙处随意摆放着很有限的桌、凳,中间是用水泥砌成的方形吧台,点餐与咖啡操作区共用朝向入口的一面,左右两面供顾客就座。吧台内部四面透明的玻璃房就是制作可颂的控温操作间了,里面摆放着各种制作设备,工作人员在固定的岗位上忙碌,完成可颂的制皮、开酥等步骤,如同工业的流水线生产。

  点餐区摆放着可出售的可颂样品,因临近中午,已经有几款售罄。我点了杏仁可颂,又在咖啡区要了杯拿铁。当服务员将刚出炉的可颂摆在我面前时,焦黄明亮的外表与浓浓的甜香味马上激起我的食欲。铺在上层的杏仁片量足但并不喧宾夺主,酥脆的面皮、松软却嚼劲十足的蜂巢状里层才是让味蕾愉悦的重点。黄油和糖霜是不可或缺的陪伴,还有裹在里面恰到好处的馅料,为食物贡献了更适宜的口感,一口咬下去,顿时刷新了我对好吃面包的记忆。拿铁咖啡表面的拉花和醇厚细腻的奶泡未让我失望,还有咖啡师出众的颜值,一样为本次体验加分。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自2013年12月开业至今,Lune可颂依然是墨尔本面包店中的顶流,那始终保持着的出众口感,一定是获得肯定的终极密码。

  “食”可慰藉乡愁

  “食为先”餐馆所在的唐人街,与Fitzroy区隔着十几站电车的距离;隔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墨尔本的唐人街是世界上最长的唐人街,跨越6个街道,前后蔓延约2公里。街区两边商铺林立,饭店、茶叶店、药店、旅行社、各类事务所等应有尽有。“食为先”在墨尔本开业较早,是当地很有知名度的海鲜餐馆,馆内提供广式早茶,食客众多。

  为了在午饭点有个位置,儿子早在一周前就提前预订。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走木质楼梯上了二楼。二楼餐厅是大统间,因地制宜放置着圆桌以及边角桌,从墙纸、木隔断、桌椅等样式中,可以判断出这里应该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装修风格。与之应景的是,饭店保留着很传统的广式早茶的推车模式,即菜品放在推车上,由工作人员在座位之间推行,顾客可以直接取食。

  不到中午12时,餐厅已是座无虚席。我们从推车上取了虾饺、凤爪、糯米鸡等特色小吃,感觉口味与国内无异,很是地道。环顾四周,顾客以华人为主,我们对面的圆桌上,一户华人家庭正宴请来自家乡的客人。邻桌的一位老先生看来是老主顾,从推车上选了几道点心后便安心喝茶,并不动筷。稍后,穿着西装的年轻男士在他对面坐下。老先生提醒男士先尝一块肠粉,然后满意地看着他吃。服务员也基本是华人,会用国语和粤语与顾客交流。

  我想,旅居在墨尔本的华人,特别是香港、广东人,可以来此处听一听家乡话,尝一尝家乡菜,聊以慰藉乡愁。

  回转寿司初体验

  唐人街不但有中式餐馆,还有日本寿司店,Hotaru Sushi就是其中一家。儿子介绍说,这里提供的回转寿司,是他吃过的性价比最高的,必须去感受一下。在墨尔本留学两年,他基本走遍了学生党消费得起的餐食店,这些天我们品尝的,均是被他认可的。

  寿司店下午是5时开始营业,我们去得比较早,就在门口排队等候。店的玻璃门窗上贴着菜品和价格。墨尔本的餐食店大多如此,主打一个价格透明,免得顾客进入后因价格问题产生误会。寿司店边上有一家名为“京华烟云”的小影院,这名字很有年代感,让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电视剧《京华烟云》,不知两者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营业时间一到,店员马上开门引导我们就座。餐厅不大,椭圆形的餐桌占据了大部分空间,餐桌中间是工作人员的操作台,现场制作好的寿司放上盘子后摆在运输带上,运输带围绕桌台而行,顾客可自行取用。桌台设有自动点餐机,顾客也可以单独点餐。

  在我们对面制作寿司的是一位年轻姑娘,只见她表情沉静、动作娴熟,铺饭、添料、卷竹帘、切割、装盘等一气呵成。这是我第一次品尝回转寿司,且因几天未进米饭,自然是食指大动,吃得酣畅。

  因为食材新鲜、服务周到,这家店给我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回国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再次选择来这里就餐,巧合的是,座位又被安排在同一位姑娘面前,显然,专注于食物制作的她并未认出我们。想着即将到来的告别,莫名伤感,这座城市以及人,萍水相逢,从此不见。

  因“食”滋生的体验还有很多。譬如,因为被一家墨西哥餐厅的波西米亚风格的瓷砖墙吸引,我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中,用并不喜欢的墨西哥卷完成在墨尔本的第一餐;我们在一家名为“Grill'd”的汉堡连锁店,品尝店家自诩的“世界上最健康”的汉堡,同时惊讶于鸽子飞入餐厅与人争食的场景;刚在动物园喂完袋鼠,就在餐厅看邻桌食用袋鼠肉,我竟心生怜悯,想落泪……

  可以说,相比于单纯的景点游览,始于“食”的行走会带给我们更多样的体验,提供更丰富的情绪价值,而这,往往就是旅行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