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敬老院里过中秋

谷均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17日 第 05 版 )

  □谷均

  去年中秋,我作为志愿者,第一次走进了岛上的敬老院。这个地方,聚集了不少孤身老人,孩子们早已离开,有的甚至再也没了消息,他们只能在这里相互陪伴,度过晚年时光。敬老院平时很安静,偶尔会听到鸟儿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叫,或者远处海浪轻拍岸边的声音,仿佛诉说着时光的悠远与孤单。

  可今天的敬老院,却难得热闹起来。小院里摆满了各式月饼,有莲蓉、豆沙、五仁的,还有用岱山特产的海苔和鲜虾做的月饼,这独特的海岛味道,夹杂着海风的咸涩,像极了老人们嘴里说不完的旧时光。我们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他们或三两闲聊,或静静地听,眼神里透着微微的笑意,却也藏着无尽的落寞。

  “我记得小时候啊,中秋节就跟着大人去小河边捡螺蛳,那时候月亮亮得像银盘,照得河水闪着光。”坐在一旁的老张忽然开了口。他是院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之一,尽管岁数不小,却是个天生的乐天派,总喜欢讲起自己年轻时的事儿。老张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大家记忆的闸门。瞬间,他们的思绪穿越了岁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时光。

  “对对对,还有抓螃蟹的。”老陈也接了话,“用个小竹篮子,装得满满的,提回来扔锅里蒸,撒点盐,那鲜味啊,现在都忘不了。”老人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好像那些鲜活的螃蟹就端在面前,热腾腾的蒸汽绕着桌子散开,那是他们记忆里最美的味道。

  我坐在一旁,默默听着他们的谈话,仿佛也跟着他们一起,走进了那个早已远去的岁月。中秋的月光透过院子里的桂树,洒在地上,斑斑点点的光影像一幅寂静的水墨画。老刘是个老船工,年轻时风里来雨里去,靠一条小船养家糊口。那晚,他慢慢站起来,拿起手边的二胡,拉起了《夜半船歌》。悠扬的胡声仿佛在诉说着老刘这一生的漂泊,那远方的灯塔、寂静的海面、哗哗的海风,全都随着胡弦声缓缓展开,连我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夜色渐浓,海风也大了起来,带着一丝咸咸的腥味,吹得人心里有些凉。老人们披上了秋天的外套,院里的工作人员端来了热腾腾的姜茶,他们喝着茶,却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月亮已经高悬在天上了,但没人愿意先离开,似乎只有这样静静地坐在一起,才不会被夜色里的孤独吞没。

  “中秋节啊,说到底,还是个团圆节。”老刘轻轻放下手中的二胡,声音低低的,却像是敲在每个人的心坎上。老人们都默默点头,是啊,月亮那么圆,就是提醒人们要团圆,要陪伴。然而在这敬老院里,许多人都没了亲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对他们来说,真的比月光还重。

  不过,在这个小小的敬老院里,老人们也有自己的团圆方式。他们一起吃饭、聊天、晒太阳,慢悠悠地过日子。有人会想念自己的孩子,有人会回忆年轻时的事儿,彼此间的陪伴,让那些孤单和遗憾也似乎没那么沉重了。有人低声叹息,有人悄悄拭泪,但更多的,是他们脸上的淡淡的笑,那是对时间最温柔的对抗。

  夜渐渐深了,海浪依旧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月光透过树影斑驳地洒在老人们的身上。月亮很圆,亮得晃眼。风一阵阵吹过,带着海的气息,也带走了老人们一声声轻叹。这座小岛,这个敬老院,就是他们晚年最好的归宿,安静而温暖。再怎么凉的夜,只要心里还念着亲人,就不会觉得冷。

  也许对他们来说,中秋的团圆不是非得见到谁,只要心里想着,就够了。月光会一如既往地照亮岛上的每一个角落,而这些老人们的故事,也会在这片海岛上,随着月光,缓缓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