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金塘新材料产业园妥善做好人员安置

1万多名建设者有序转移

陈瑶 戎浩 陈颖丹 邱巧燕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16日 第 01 版 )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上的9000多名建设者转移至岱山本岛各个避灾安置点 摄影 通讯员 郭超

  金塘新材料产业园,3800余名工人转移到三个安置点 摄影 记者 张磊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志愿者引导建设者有序上车撤离 摄影 记者 姚凯乐

  □记  者 陈瑶 戎浩 陈颖丹

  通讯员 邱巧燕

  “快来拿大包子!”昨天上午,作为避灾安置点的岱山县体育馆,陆续迎来了来自舟山绿色石化基地1200余名建设者。来岱山不过半年的姜英玲安置好“铺位”,招呼同公司的朋友一起吃连夜“赶制”出来的大肉包,“本来碰到台风还有点怕,现在大家都在一块,吃包子过中秋,蛮特别的。”

  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来势汹汹,昨天,我市部分重大项目建设者集中转移至避灾安置点。虽然大家经历了一场“大转移”,但齐聚在安置点的他们直呼“安心,暖心,更放心”。

  “跟着这位同志,一路一路去,不要着急……”当天上午8时许,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消防总站前人头攒动。在岱山县委、县政府及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管委会的统筹下,有着丰富抗台经验的工作人员身穿红背心有序指挥,每隔2分钟,就有一辆大巴车发车。

  下车点名、排队进场、有序领物资……当天8时30分许,第一辆大巴车抵达岱山县体育馆安置点,20余名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马上进入忙碌状态。  

  现场,找到指定位置的建设者们纷纷铺开凉席,有些三五成群坐在一起聊天,有些玩着手机小游戏。中化二建浙石化项目的建设者王铁良,一边和旁边的老乡说话,一边举着手机拍小视频发送给在河南老家的家人。

  记者在安置点看到,生活用品、食品、电风扇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达,医护人员也在随时待命。

  不远处的岱山实验学校,在11时迎来了最后一批1000余名建设者。岱山同心社工服务中心的社工们随即支起临时“理发摊”,建设者们排队享受理发服务。“这太暖心了。”理完发的建设者郭富贵,转身又去另一个摊位测了血压。

  11时30分许,绿色石化基地50余家中小型承建企业的9000多名建设者,全部撤离鱼山岛。12时许,建设者们均已妥善转移至13个避灾安置点。

  为了防御台风“贝碧嘉”,我市在建重大项目金塘新材料产业园也按照防台要求,做好人员撤离安置工作。这是该项目建设以来的首次大规模人员转移。由于人员较多,项目部在澳牛宿舍、金塘党群服务中心和北港大食堂设置了3处避灾安置点。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营地内,共有300余名工人需要从活动板房中转移撤离。“等人员全部走完,我们还要再逐一检查,紧闭门窗,做好断电断水工作。”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安全总监李建国说,自己还在线上建了一个防台工作管理群,待人员全部撤离后,将进一步汇总、追踪落实,全力做好台风期间人员保障工作。

  金塘党群服务中心的避灾安置点成了园区工人们临时的“家”,这里应急照明、电风扇、卫生间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还配备了方便面、矿泉水、热水等物资。

  “有东西吃有水喝,我们很满意,待在这里很安心。”工人陈茂勇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在鱼山绿色石化基地打工,今年刚来金塘,每年台风来,政府都会提前组织撤离,有序安置工人们,“而且现在设施也越来越齐全,越来越人性化了。”

  “这两天我们会尽可能多地安排巡逻次数,并关注这边用电、用火方面的安全,确保场所和人员安全。”定海区公安分局金塘派出所民警马颖杰说。

  昨晚,岱山“饿了么”志愿服务队向建设者送上月饼。岱山团县委还发起“小岛摄影家计划”,组织青年摄影师为台风安置点的建设者们拍照,并赠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