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艘渔船的“航迹图”
陈斌娜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12日 第 01 版 )
□记者 陈斌娜
白露至,秋意起。
蓝天碧波,沈家门渔港内,修葺一新的渔船整装待发,只待9月16日全面解禁开捕。
作为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之一的沈家门渔港,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舟山渔民勇闯大海、逐梦深蓝的历史见证者。
初时,目送渔民驾着木帆船出海;之后,欢送全省首对机帆船启航;后来,木质渔船变成了钢质渔轮,又升级为大型钢质远洋渔船……
启航,从近海捕捞,到驶向外海,再到闯荡远洋。从三艘渔船的“航迹图”,看舟山如何创造“全国渔业看浙江,浙江渔业看舟山”的传奇。
航迹图之一:1954年, 忻阿来成为“机渔505/506”船老大,全省首对机帆渔船启航
舟山渔业名老大忻阿来的故事,就是一部“船”奇。
2009年9月,在沈家门食品厂路的一小院里,记者第一次见到忻阿来。那年,他92岁。
“‘机渔505/506’机帆船,当时在浙江是第一对,我是船老大……”鲐背之年的忻阿来已说话漏风,但提及当年,依然中气十足,“因为试捕高产,阿拉船还得到500元政府奖励。”
追忆往昔,历历在目。
1954年11月,正值舟山渔场冬汛季。
一个清晨,“突突”的机器轰鸣声,打破了沈家门渔港的宁静。网船“机渔505”和偎船“机渔506”这对机帆船,以数倍的航速超越众多木帆船,一路北上,前往万船云集的嵊山渔场。
“肚中”多了台柴油机,机帆并用,亮相即成“明星”。
“从沈家门到嵊山浪岗,摇橹至少7天7夜,而机帆船只要8个多钟头。”忻阿来记得,首航试捕10多天,捕获490余担(一担为50公斤)带鱼,相比木帆船作业增产3倍多。
捷报传开,轰动整个渔场。之后,30吨、29.4千瓦大捕型对网机帆船,在全省迅速推广。
让忻阿来自豪的是,推广船型的原型正是“机渔505”,还有经他改进的网具和起网机。
到1958年冬,投入生产的机帆船已经有253艘。
而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舟山又新增近400艘机帆船。这份“增速”的背后,还有一段惨痛的历史。
据《浙江当代渔业史》记载:1959年4月11日,吕泗洋特大风灾。渔民死亡最多、损失最严重的是舟山地区:沉没渔船230条,死亡渔民和职工1178人。出事的多为之前的木帆船,而机帆船全部安全返航。
“这是一场尸横遍海、残骸铺洋的悲剧……”回忆起这段,忻阿来一度沉默。良久,他才叹了一口气,那时,是“机渔505”船,抢回了他们一对船20多条命。
要改变既无能力远行、亦无能力抗风的局面!海难发生前,当时的舟山地委就已经决定发展机帆船,海难发生后,更坚定了这一决心。舟山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沿海渔区,实现了群众渔业机帆化。到1988年底,全市有机帆船10266艘,并逐步向钢质渔轮过渡。
2010年2月22日,全市渔业大会召开。记者再见忻阿来,时年93岁的他身披锦缎参会。
老人感慨发展之快:“现在阿拉全市有钢质渔轮9091艘了,渔民人均收入有12716元,是1953年的136倍……”
2013年12月,忻阿来因病离世。今年9月初,在他女儿忻明素家中,记者见到了一张忻阿来壮年时的老照片:背朝大海,咧嘴笑着……
此刻,老人的话仿佛又在耳边响起:“有了机帆船,我当时就忖,啥时候有更大更好的船,开到更远的地方去……”
航迹图之二:1975年, 陈利恩驾驶“舟渔207”轮,首赴外洋开发马面鱼资源
忻阿来的愿景,舟渔公司的陈利恩实现了。
1975年,从舟渔公司码头启航,25岁的陈利恩驾着钢质的“舟渔207”轮首赴钓鱼岛附近海域生产。
长约30米、型宽6米多、总吨位150吨……“舟渔207”轮,开启了舟山渔民又一次“开疆拓海”之旅。
今年9月初,记者采访陈利恩时,说起“舟渔207”轮,他言语中难掩自豪。
手写版、油墨版、铅印版……从一叠厚厚的30多年前整理的外海捕捞资料中,陈利恩抽出一份装订了7页纸的旧信笺、一张有着涂改痕迹的信纸,那是他远航的捕鱼笔记。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近海渔业资源逐渐衰退,大黄鱼、小黄鱼产量骤降,带鱼汛消退。探索外海新渔场,作为舟山渔业龙头企业的舟渔公司责无旁贷。
1975年4月,“舟渔207”轮驶抵我国钓鱼岛附近海域,一路探渔场,追鱼群。带鱼、大黄鱼、马面鱼……在这片外海域,陈利恩连续几年作业,年年高产。
“当时很多人问,为什么鱼会跟着你?”陈利恩指出自己写下的2个词:拼劲和闯劲!
开拓外海新渔场,陈利恩一路打头阵。
1979年2月,陈利恩再次驾驶“舟渔207”轮,率舟渔公司的另3艘渔轮,探索更远的对马渔场。
花了50多个小时抵达,在水深涌浪大的外海,“舟渔207”轮如一叶轻舟。而陈利恩淡定地利用定位仪和鱼探仪,精心推算和探测水文、海况和鱼群。
“第二网就吃上大网头了!”陈利恩不会忘记这一网,足足1500箱(一箱约为15公斤)马面鱼。次年,舟渔公司大批渔轮开赴对马渔场,捕捞马面鱼大获成功。他因此有了“马面鱼大王”的外号。
1981年后,马面鱼占到舟渔公司全年海水鱼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当年7月,以马面鱼为原料的明珠牌烤鱼片投放市场,成为我国第一代水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明珠牌烤鱼片风靡大江南北,畅销海内外。
远航,向着深蓝!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渔船向着大型化和钢质化迈进,舟山渔民的足迹开始向远洋进发。
1985年3月,舟渔公司派遣4艘8101型渔轮,参加我国首支远洋渔业船队,前往西非生产作业。
航迹图之三:1995年,李科平掌舵“金星803”鱿钓船,首艘群众远洋渔船驶出国门
启航,向远洋!1995年7月3日,驾着“金星803”鱿钓船,虾峙渔民李科平成为我国群众远洋鱿钓第一人。
今年9月初,记者见到李科平时,62岁的他刚从北京回来。
从近海到外海再到远洋,撑了“三代渔船”的李科平,如今让他最难忘的,是那艘灰白色的二手鱿钓船“金星803”。
随着近海、外海渔业资源日益匮乏,我国渔业发展再次陷入困境。
1995年7月3日,改造一新的“金星803”鱿钓船,从普陀虾峙渔港起航,开赴北太鱿钓生产。
码头上,鞭炮响,人挤人。有人羡慕,有人期待,也有人心存疑惑。
驾驶室里,掌舵前行的李科平看似神色淡定,实则内心复杂,有对百万元巨债的担忧,更有对鱿钓丰收的期待。
开局受挫,好在之后产量逐月攀升。6个月后,“金星803”鱿钓船带着255吨北太鱿鱼,载誉而归。
“在宁波卖了鱼货后,我用4个编织袋装了70多万元现金,背到家后直接瘫在了地上……”当年那段闯荡远洋的经历,李科平至今难忘。
李科平首赴北太鱿钓成功后,燃起了舟山渔民的远洋梦。
仅一年,我国在北太作业的远洋鱿钓船迅速达到369艘,年产量达8.3万吨。其中舟山渔船的产量占到全国近半。
闯远洋的步伐并没有止步于此。2002年4月,李科平注册成立舟山华鹰远洋渔业有限公司,鱿钓作业渔场从最初的北太,又先后扩增到印尼、秘鲁等渔场。
4年后,李科平投资830万元新建全省首艘专业远洋鱿钓船,也带动了全国新造远洋鱿钓船的热潮。
2011年,李科平驾驶新造的远洋冷藏运输船“欣洲”轮出海。舟山远洋渔业,从捕捞向冷藏运输、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延伸。
2008年,李科平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他多次在全国人代会上呼吁:在舟山打造远洋渔船母港基地。
如今,全国首个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早在舟山建成,“一条远洋鱼”已经打造成一个年产值400亿元的产业,之后的目标是年产值上千亿元。舟山,正创造“全球远洋渔业看中国、中国远洋渔业看舟山”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