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
舟山市谱写海洋生态文明蓝绿交响
俞浙前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10日 第 08 版 )
陈炳群 摄
姚峰 汤志成 摄
□记者 俞浙前
从边远海岛绿色发展“花鸟”模式,到“两廊”驱动生态共富的“定海”模式;从净零碳乡村“新建”模式,到产业绿色发展的“六横”模式……近年来,千岛之城生机盎然。绿色发展正在提速,绿色版图持续扩展,美丽新画卷徐徐铺展。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如今,这一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在东海之滨的舟山群岛生根、开花,全域美丽、绿色发展的海岛大花园正展现勃勃生机。
望山见海
勾勒“美美与共”生态共富画卷
酷暑的余威仍在肆虐,定海东海百里文廊的“云顶仙乡”已有清凉。8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的“本岛山巅最美公路”,用43.9公里云顶公路串起山海美景,完美展现了“本岛天际线”,让百里文廊呈现立体化感受空间。
站在海拔380余米的仰天碗观景平台上,可以望见舟山本岛的城市、农村以及周边岛屿,赏景视野极佳,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扑面而来。自景点开放以来,沿线打卡游客络绎不绝,在网络上迅速“出圈”。目前,“云顶仙乡”正不断拓展功能、丰富场景,积极布局共富工坊、乡村集市,举办系列活动,持续走深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乡村振兴典范标杆。
作为定海生态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近些年,东海云廊、东海百里文廊“爆款”频出,凭借其优异的自然禀赋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赋能,成为舟山践行“两山”理论的经典范例。
围绕“两廊”建设,定海区厚植生态基础,近三年来,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两廊”共组的东海云廊旅游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0.08%,植被类型繁多,野生动物种类众多。
同时,定海深入实施以共富为抓手、善治为目的“暖岙”文化生态旅游共富工程,以“两廊”串联海岛山岙、美丽乡村、古寺古迹、云顶风景等各类元素,唤醒激活了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佛教文化和乡土文化,全景呈现了散落在定海乡村“十八岙”的沉睡资源,构筑起一条以生态为基、集农文旅于一体的共富廊道。
在东海百里文廊,通过党建联建“暖岙共富”,各部门及属地镇(街道)挖掘文廊沿线果园、菜园等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为农户配齐“服务六件套”,做活“地摊经济”。统计显示,自“两廊”开放以来,累计助农增收350万元,吸引工商资本2亿元,实现经济、绿色的“双向奔赴”。
在千岛大地上,近年来与“两廊”建设类似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在全市大力推进实施“小岛你好”共富行动和“星辰大海”计划的大背景下,通过“一岛一品、一岛一策”差异化发展路径,舟山正加快修复生态资源,充分挖掘发挥海岛文化的迷人魅力,谋划极具地域性的产业布局,为进一步实现海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打通海岛“两山”转化通道交上“蓝色方案”。
定海新建村、普陀路下徐、岱山双合村、嵊泗花鸟岛……一大批以生态资源为基础,结合当地特色产业的美丽乡村正在崛起,广泛带动民众走上共富道路。据统计,去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7.9%。全市集体经济总收入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下的行政村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100万—500万元的行政村118个,占比42.1%。全市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9379元,低收入渔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14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5 1,均居全省第二位。
面向未来 构建经济生态和谐发展新模式
在普陀区六横岛,舟山首个渔旅产业融合开发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正在加紧建设中。这个示范区将充分结合海水养殖产业和绿色能源产业,争取打造成为我国首个海洋工程“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规划养殖项目样板。
当蓝色渔业和绿色能源完美结合,将全力助推舟山“一条鱼”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今年4月,舟山六横海洋牧场有限公司与浙能中煤舟山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整合各自在海洋经济和新能源领域的优势,探索并实践“大黄鱼生态种业+渔光互补+水热循环利用”的先进模式,通过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全力打造智能化、规模化、生态化海洋牧场样板工程。
通过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养殖的深度融合,这里将打造国内最先进的种业繁育基地,繁育和越冬岱衢族生态大黄鱼,创新采用的渔光互补模式实现降本减排,将为水产养殖开辟可持续发展新道路,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清洁能源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六横岛围绕“国际绿色船舶工业岛、综合能源革命试验岛、大宗战略物资加工贸易岛、国际海洋生态休闲岛”的“四岛”产业发展体系目标,正全面迎接新一轮发展高潮。
产业绿色转型带动全域高质量发展的“六横模式”,展现了普陀区工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齐头并进的理念,也是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践行。
当下,普陀进一步开阔“两山”视野,发挥天然禀赋优势,谋划发展油品加注、油气交易、绿色能源、蓝碳经济、能源转化利用等低碳产业,积极探索绿能替代应用,着力延长能源产业链,努力争创“清洁能源转换枢纽”“海上氢岛”等品牌。一系列举措,既守护了海岛地区的绿水青山,又有力地推动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招引金山。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舟山正积极转变发展思路,探索实践新型生态经济体系,不断拓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新路径。
价值转化 生态优势通向海岛版“诗和远方”
在岱山县秀山岛,这个曾经以传统渔业、船舶修造业为经济支柱的岛屿,近年来品尝到生态文明建设多领域协调发展的丰美成果。
在“生态立岛,绿色兴岛”目标指引下,岛内保持了长达40.2公里的海岸线、72%的森林覆盖率、富含微量元素的大片滩涂和总面积逾万亩的沙滩群,世界最大规模的潮流能发电站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省级“无废工厂”常石集团(舟山)造船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秩序井然,屋顶上一排排整齐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滑泥公园、湿地公园、樱花主题公园游客络绎不绝,各类趣味文体活动和夜集市竞相举办,秀山岛成为海岛生态游乐的新晋集合地。
一水之隔,生态文旅的故事在岱山岛继续书写。2023年省级“共富风貌游线”名单中,“岱山闻风听涛共富风貌游线”榜上有名。
蜿蜒曲折的燕黄线公路,贯穿岱山岛人文自然景观,高标准打造的鹿栏仙踪绿道串联精品优质景点,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展现更好的旅游资源;郊野公园内,闻风书店凭海而立,海风中的书香味,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阅读打卡;全域旅游——全民健身绿道工程等8个项目,通过街道微空间改造、传统建筑修复,让“生态海岸线”自然风貌焕发生机,“山海共美”海岛新风貌不断提升。
在海岛风貌整治提升的路上,岱山以“微改造、精提升”为原则,以“生态修复+文化赋能”的方式,描绘独具“山海”特色的“海上富春山居图”。
而置身外海,拥有舟山最广阔蓝海的嵊泗列岛,近年来更是凭借自然禀赋,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嵊泗坚持“生态立县”首位战略,高标准走好海岛绿色发展特色之路,投资3.16亿元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泗礁岛海岸带得以整治修复,建设青沙滨海生态滩涂约2.7万平方米,基湖沙滩补沙量约20万立方米,让“南方北戴河”重新铺上质量上乘的金黄色沙粒。越来越好的景区生态环境,让不少民宿经营主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充满了期待。
2023年以来,嵊泗县还实施了海洋环境共治优享先行示范行动,做精做深“低碳蓝湾绿岛”和美海岛建设,花鸟岛、枸杞岛入选国家“和美海岛”示范创建名单,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通过复评,国家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验收。
当前,全市各地充分整合海上花园城市建设、海岛公园、美丽乡村、智慧城镇、特色小镇等有效资源,生态建设捷报频传: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省第二,建成新城“新城湾”等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5个、美丽城镇省级样板10个,累计启动三批次共29个未来乡村建设,率先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全域旅游示范县全覆盖……在纵深推进全域美丽海岛大花园过程中,“绿色发展看舟山”的美好蓝图正转化为现实。
时时逐“绿”而行,处处向“新”发力。随着舟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蹄疾步稳,蓝天碧海、万物和谐的舟山在东海之滨谱写着蓝绿交响,向着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目标铿锵迈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舟山市生态环境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