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基筑台 共育英才

岱山教育:攻坚“城乡均优” 打造教育高地

陈瑶 王菲晨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10日 第 04 版 )

  □记者 陈瑶 通讯员 王菲晨

  校园面貌更美,师资配备更优,学位容量更大,教育质量更好……如今的岱山教育并不缺乏乘风破浪的勇气,反而最懂如何迎风而起谋发展。

  日前,岱山县教共体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经验案例。今年,岱山县还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海岛县,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岱山。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事关家庭幸福和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民生属性最突出、最显著的部分。近年来,岱山持续增加基础教育投入,完善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群众对县域基础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也在持续提高。

  建设教育强县,基点在基础教育。岱山正在克服自己海岛县的交通不便、人才引进难、生源流失等“不足”,将劣势转为优势,积极探索岱山基础教育高质量“逆袭”发展之路。

  优化结构布局下好一盘大棋

  走过红毯、手摸含有美好寓意的礼物、挂上自己的“心愿纸飞机”……8月30日,位于岱山县双峰新城规划区域内一所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岱山双峰新城学校启用,正式迎来学生报到。崭新的校园内,教学楼、科技楼、宿舍楼、操场等教育场所配备完善,教学楼每一层还设置有一块公共的“泛学习”空间,不少家长满意地为孩子在校园内留影。

  作为一个海岛县,岱山需要根据人口流动现状,及时调整小规模学校的布局。截止2023年底,全县14所义务教育学校中有5所学校学生数在300名以下,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岱山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规模小,制约着师生的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论是老师来本岛培训还是去离岛送教,教研活动也都十分不便。

  因此,岱山也在推进低小散学校整合,加快提升教育资源集约优化。去年开始,岱山综合评估县内的义务教育学校,陆续将长涂中心小学、岱东小学、怀慈小学这些农村和离岛学校的学生并入双峰新城学校,推动教育资源要素配置与学龄人口分布相匹配。“这3个小学过来的有169个学生分布在二到六年级段,今年新开学按照招生政策,小学部和初中部的新生中还有6名来自长涂和岱东的学生。”双峰新城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顾光娜告诉记者。

  优质教育资源获家长点赞。“我们在长涂做小生意十多年了,孩子一年级在长涂中心小学读的,二年级到这么好的新学校,拥有了更好的教育资源,还是非常高兴。家里老大以前也在长涂上学,很羡慕弟弟能上新学校。”开学当天,陪着孩子特地从长涂来学校报到的家长赵俐俐笑着说道,原本还计划让小儿子回老家安徽就读初中的她,如今也考虑让孩子继续留在双峰新城学校升学。

  近三年,岱山已经先后整合各类学校(含幼儿园)7所,新建学校3所、改扩建4所,实现10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和三级民办幼儿园全部清零。新建的双峰新城校区、改扩建的高亭中心小学,新增城区学前教育学位400个,义务教育学位1890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向大岛集聚度达到100%。

  肩负着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优质均衡教育的重任,岱山始终坚持全县“一盘棋”,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2018年开始,岱山成为全国最早开始探索互联网+教共体的县(市、区),如今探索成效也走在全国前列。岱山义务教育学校在全省率先实现教共体全覆盖,并且所有学校都配备了高配置的网络教室,县内组建岛内城乡学校“同岛”融合型、大岛小岛“跨岛”共建型、岱甬沪“跨地区”协作型三种教育共同体发展模式,把更优质的教育带进海岛。

  做优师资建立城乡教师配置新机制

  “通过教师的交流,顺利体验了宁波这边的教学氛围,也在这里优秀教师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了我的汇报课,可以说是受益颇多,也能让我回到岱山后更好地投入教学工作……”今年,岱山加快人才本土培育,选送教师到镇海、杭州、慈溪等结对学校跟岗学习,敬业小学翁培琼老师走进慈溪三小,度过了一段让她受益的跟岗日子。

  打通教师交流内外“双循环”,岱山立体发挥名师“领雁”力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城乡。“跟岗交流并不是走过场,而是要真正感受当地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并把这些因地制宜地带回来。”岱山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岱山县内也鼓励农村和城市学校的教师打破“校园围墙”,结对、交流、轮岗。

  岱山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教师队伍管理改革,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内生动力。

  为了推进城乡师资一体共育,县内出台了《外岛教师交流实施办法》《岱山县外岛教师积分交流实绩考核细则》等,加大教师的支教轮岗力度;今年上半年,联合上海师范大学开展三期校长、名师素质提升培训,共90余人参加,扩大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总量,提高优质师资城乡覆盖率;已经分批选派校长、教师赴镇海、杭州、慈溪等结对学校跟岗学习,45名青年教师与15名慈溪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关系……

  为进一步挖潜优质教师资源,岱山也实施“银龄”讲学支援计划,补充离岛队伍力量和紧缺学科师资,推动银龄教师重返校园,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如今,县内又试点推进高级岗位“周转职数”制度,建立健全高龄教师和临退休教师激励机制,深挖高龄教师潜力,通过课程教学、教学指导、课题研究、团队建设指导等方式,发挥传帮带作用。

  教师培育,始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岱山加速构筑教师专业发展新体系。今年以来,县内围绕农村低小散学校整合,更是紧盯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在学科、年龄、职称等质量结构方面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建立完善义务教育教师编制精简机制,同时积极探索以教师积分交流制度为核心,以离岛教师收入补偿机制和职称评聘倾斜政策为保障的教师双向交流机制,推进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向制度化、规范化、一体化发展。

  当下,岱山创新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县内成功引入特级教师工作室、省教坛新秀、银龄讲学等,并主动对接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引入甬上名师工作室,海岛教育的可获得感让家长安心、放心。

  优质教育服务与产业链同频共振

  群众急难愁盼在哪里,教育改革的发力点就在哪里。如今,在岱山,这个多个国家战略项目叠加赋能的海洋经济主战场上,越来越多“新岱山人”成为建设者涌入岱山。

  岱山县聚焦国家战略大石化产业以及临港产业等重点产业需求,以建设县公共教育培训中心为核心,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紧密对接县域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一体化技能人才培训平台,积极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人才培育体系。“舟山绿色石化产教融合实训实习基地”获批浙江省省级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建设企业新型学徒制研究”项目获得省级立项。

  企业在不断提出需求的同时,其员工对于优质教育资源也展现出了日益增长的渴望。

  近年来,岱山县教育局加大义务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构建以积分入学为主的各类企业外来职工子女入读城区相关学校长效机制,加大城区学位供给,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充分满足企业外来职工子女“上好学”的需求,为企业引进、留用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我和妻子在这里上班,孩子能入读城区公办学校,享受到随迁子女的入学政策,也是我们安心留在这的动力。”房子租住在岱山县山外路的王先生就职于“浙石化”,来岱山5年,孩子享受了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就读高亭中心小学,让他和妻子都很放心。

  王先生不过是岱山精准服务产业人才子女入学的缩影之一。据悉,岱山早已建立教育资源缺口前置分析预警机制,由教育、公安、乡镇等联动,精准归集户籍人口、出生人口、随迁子女、现有学位总量等数据信息,全面掌握适龄儿童入学需求及教育供给情况,提早为企业职工子女预留学位。2023年,县内新增办理居住证约1.2万个,新迁入户籍人口120余人,其中随迁子女1200余人。

  从去年开始,该县就制定出台《岱山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2023年岱山县义务教育段学校招收随迁子女入学实施办法(试行)》,在充分满足入学对象就读意向的基础上,对随迁子女入读进行分类安排,积极构建以积分入学为主的企业职工子女入读城区相关学校长效机制。

  创新机制更显人文关怀,岱山还积极探索“长幼随学”制,创设“幼随长”路径,让多孩家庭子女就读同一所学校。截至目前,岱山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读城区公办学校比例达100%,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实现同城化。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步入教育改革“深水区”,岱山这个海岛县从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破冰”,到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破解”,再到重要领域创新突破“破土”,正书写着一份精彩答卷。

  本版照片由岱山县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