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传情 中英人民的情谊仍在延续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08日 第 03 版 )

  视频截图  今年6月,吴小飞和简·克莱门特在东极二度相见,深情相拥

  受访者供图  吴小飞给简·克莱门特亲手制作了小海螺作为回礼

  □记者 陈逸麟

  “简,现在才抽空写下这段给你的文字。前两天,我在东极看了《里斯本丸沉没》,它让我热泪盈眶,愿和平永存……”昨天深夜,记者拨通了“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东极渔民后代吴小飞的电话,她正在书案前编辑文字,准备发给远在英国的简·克莱门特。

  这是吴小飞给英国朋友写下的第二封回信。

  8月8日中午,正在东极庙子湖岛渔民画画室创作的吴小飞收到了普陀区外事办工作人员的信息,对方转发了一封来自简·克莱门特的英文邮件,并发来了翻译的中文。

  放下手中的画笔,细细品读,吴小飞的眼眶红了。

  “自从我回到英国后,一直在想何时再次见到你们……”“这次旅行确实改变了我对自己的看法。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微不足道,但我们在东极的相遇让我意识到,即使在地球的另一端,我们也能对他人产生影响。如果没有这次经历,我永远不会知道在格洛斯特的那个拥抱对你来说有多重要。”

  全文仅360余个英语单词,吴小飞反复读了8遍。读罢,她已泣不成声:“每一个字里行间,我都能感受到她浓浓的思念。”

  两人的跨国友谊,始于格洛斯特的那个拥抱。

  今年初,中国驻英使馆举行“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新春招待会。当纪念活动临近尾声,《友谊天长地久》的歌声响起,东极渔民后代与英军后代们都站了起来,自发地拉起手共同歌唱。吴小飞与身旁的简·克莱门特含着热泪,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这个拥抱让吴小飞“感觉好温馨,一生难忘”。

  今年6月,这感人的一幕在东极再度上演。简·克莱门特与15位“里斯本丸”英军亲历者后代一同来到东极纪念父辈。两人二度相见,互诉衷肠,并深情相拥。

  这个拥抱跨越半个地球而来,令吴小飞刻骨铭心:“相信我们的友谊和爱会永远延续下去。”

  如今,两人的这份情谊仍在延续。

  “当我们用真心对人,对事物从心里去做的时候,就一定会喷出爱的火花,就如祖辈的营救。您的拥抱,您的信都深深地打动着我,温暖着我。谢谢让我们遇见,感恩。”8月8日深夜10时,吴小飞写下了这封回信,并委托普陀区外事办工作人员转发给简·克莱门特。

  收到回信的简·克莱门特当天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写道:我的中国朋友小飞,我们彼此语言不通,但是我们之间的情感却超越了语言和距离。今天,我通过翻译软件收到了她发给我的第一封邮件。她又一次让我哭了。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8月25日,吴小飞再次收到了简·克莱门特的来信:“小飞,我想告诉你,今天是我50岁的生日,我会和我的家人和朋友一起举办生日庆祝。我收集了我生命中意义非同一般的照片,其中包含我和你的一些。我知道,你和我的心同在……”

  每一次读信、写信,与简·克莱门特一起经历的点点滴滴都会浮上吴小飞的心头:

  简来东极的时候,吴小飞在画室勾勒了一幅渔民画《东极营救》邀请她一同上色;

  远道而来的简专门为吴小飞带来了一份礼物,一支特殊的中性笔,上面用英文写着:“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这支笔如今被吴小飞仔细收藏在了家中的锦匣中;

  在东极,她们和亲历者后代们还共同品尝番薯汤,同唱一首歌缅怀父辈。

  “虽然相隔半个地球,但我能感觉到,我们的心一直在一起。”吴小飞告诉记者。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中英两国民间,像这样彼此牵挂的情谊已持续了近20年。

  2005年,吴小飞创作了一幅《爷爷的爷爷》送给当时还健在的“里斯本丸”事件幸存者查尔斯·佐敦。

  2015年,长期关注“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舟山相关人士在东极采集了一块石头,上书“东极岛”三字,赠送给了查尔斯·佐敦的遗孀,这块“东极石”也成为这段历史、这段友谊的无言见证。

  2017年,我市著名书法家倪竹青向“里斯本丸”英军最后一名幸存者——丹尼斯·莫利赠送了一幅“中英友谊长青”的墨宝,并向英国威尔斯王妃皇家军团赠送一幅“怒海生死情”的卷轴,纪念中英两国人民这段生死友谊。

  2023年,英国“里斯本丸”幸存者后代格雷厄姆·萨克斯比托人将一幅油画《沉没的里斯本丸》送给东极渔民后代,东极渔民后代则用渔民画《东极岛之春》作为回礼……

  未来,这份情谊还将延续。

  吴小飞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小海螺,上面画了3朵红花,并写了“中英友谊长存”。

  “这原本是给简的回礼,但很可惜,她回国前没能来得及当面交给她。”如今,吴小飞希望有机会能将海螺带给远在英国的简。

  “希望她看到东海的海螺,就能想起舟山东极的朋友,我相信,我们的友谊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永远。”吴小飞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