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残疾 守护特殊儿童成长之路

李巧凤 王如彬 王舟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23日 第 05 版 )

  □记者 李巧凤 通讯员 王如彬 王舟君

  8月25日是第8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今年的宣传教育活动主题是“预防疾病致残,共享健康生活”。

  残疾儿童是特殊的群体,“康复一人、温暖一家、幸福一生”是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愿景和期盼。一回回细致体贴的入户走访、一次次洋溢着欢笑的社会融合活动、一项项充满了善意和关怀的举措……在守护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上,残疾预防和康复救助两头并重。

  “三服务”深入到家 面对面了解困难和需求

  炎炎夏日,高温难耐。在一年最热的这个月,“三服务”活动持续进行中,连日来,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工作人员逐户走访全市82名低保低边重度持证残疾儿童。

  沿途,有偏远农村小路,也有岱山嵊泗悬水海岛;每日,清早出发,日落结束,几个人拎着米油、电风扇、空调被、儿童零食礼包等慰问品,两手不空,步伐不停,更顾不上烈日当空,汗流浃背。一天下来,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晒黑了一圈,据悉完成全部走访任务需要持续2个月。

  “走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放慰问品。只有入户看过、交谈过,才能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迫切需求,同时也是为了面对面宣传残疾儿童康复政策,帮助家长准确知晓救助政策的相关内容和申报程序,让‘三服务’活动真正起到实效。”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副主任冯疏睿这样说。

  “三服务”走访中,在普陀展茅的10岁男孩小浩(化名)家,工作人员王舟君发现小浩穿在脚上的矫形鞋不合脚了,走路显得艰难。“去年我们来看他的时候,腿比现在直,今年怎么退步了?”王舟君询问孩子奶奶。

  小浩出生后患有下肢功能障碍,如今父母离异,父亲打零工去了,主要靠奶奶照顾。“以前孩子小,我每天给他腿上按摩,帮他把腿拉直,让他多走走,腰骨伸直,现在我年纪大了,手上没力气了,按不动也拉不动了。”奶奶说。

  王舟君建议给小浩定制一双新的膝踝足矫形鞋。依据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相关政策,结合小浩的家庭实际情况,定制膝踝足矫形鞋费用最高可补贴2500元。得知这一消息,小浩奶奶十分高兴,连声道谢,说:“全靠政策这么好!”定制矫形鞋需要到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用专业设备测量尺寸。担心老人带着孙子找不到地方,王舟君又留了自己的电话:“坐39路车到临城桃湾一区下车,到了打我电话,我开车过来接你们。”

  展茅另一名10岁女孩小菲(化名)也是肢体残疾,从3岁到7岁,每天都在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接受康复治疗。“8岁要读小学了,就回到了展茅读书,康复断了也没再去。”奶奶惋惜地说。

  “三服务”工作人员在询问小菲时,发现她近来右手经常感觉无力,建议家人在家帮助孩子进行康复锻炼。“我们有专门的康复指导老师,可上门来指导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教一下适合家庭康复的手法。”工作人员和小菲奶奶做了约定,下次派遣康复老师上门进行家庭康复指导。

  “‘三服务’工作确实要流不少的汗,但是再辛苦都值得。”王舟君这样说。

  除了详细了解残疾儿童身心状况、辅具适配、家庭康复等情况,工作人员还在“三服务”走访中,挖掘有康复潜力的特殊儿童,帮助他们转到最合适的儿童康复机构,为他们的未来争取更多的可能性。

  儿童康复是一项民生工程、抢救性工程,需要以父母之心温暖特殊儿童,以仁爱之心呵护特殊儿童。在这个暑期,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还开通了面向特殊儿童的暑期康复班,对孩子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和动员,让更多的孩子在难得的暑假时间,获得康复锻炼。康复班从7月初开班,现共有43名儿童参与。

  提升康复机构能力 培养专业化康复人才

  今年7月,在浙江省儿童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交流展示活动(儿童康复工作特色及康复成果展示)中,市残联荣获三等奖。

  这一成绩单,是对我市儿童康复工作的肯定。在康复机构能力提升、专业化康复人才培养等方面,市残联多措并举,在创新开拓的路上奋力前行。市残联牵头完善了《舟山市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制度工作细则》,残疾儿童救助年龄由0—6周岁突破至18周岁;7—18周岁中的非贫困及非重度残疾儿童集中康复对象给予减半补助;倡导建立在校学生和新生儿疑似残疾儿童报告制度。

  今年来,全市共建设3家面向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市级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并已投入使用。本月初,设在定海区中心医院的定海区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启用,这是我市首家面向脊髓损伤者的服务机构。他们今后将不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功能恢复、技能训练、社会融入等活动,帮助伤友自助互助,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据悉,另外2家市级康复服务基地面向稳定期精神障碍残疾者和成年智力障碍者,分别设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普陀区残疾人托养中心。

  守护特殊儿童成长,也需要儿童康复机构扛起社会责任。为此,市残联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升儿童康复机构服务质量。按照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求,有5家机构通过评估获得了定点康复机构资质,日康复服务能力超300人次,有效满足全市残疾儿童康复需求。

  今年4月,市残联、市财政局还创新出台了扶持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新政,对符合条件的民办机构给予建设资金和运营资金补助,补助范围和补助标准均走在前列。上半年,已有1家定点康复机构——普陀东大康复医院获得5.95万元补贴。

  目前,普陀东大康复医院先后开设了肢体残疾(含脑瘫)、听力言语、孤独症、智力残疾4个类别的康复服务,建有儿童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儿童生活辅助用房等功能用房40余间,现收治康复儿童100余名。今年6月,该院还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学院签订了特殊儿童服务协议,“与高校联合开展儿康融合服务是首次尝试,前期我们会对高校志愿者进行培训,等志愿者和康复儿童渐渐熟悉后,我们也将开展各种社会融合活动,比如近期将推出‘喘息’服务,让志愿者陪伴康复儿童的同时,也让24小时照顾孩子的家长有一些‘喘息’的时间。”普陀东大康复医院副院长冯华介绍说,今后他们还将在康复团队、医疗介入专业、融合活动、儿童家长心理提升等方面努力,让残疾儿童获得更高质量康复服务。

  多年来,我市不断推动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康复工作者专业水平素养,丰富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今年,在市残联组织下,已有85人参与省级培训或评定,包括省级孤独症培训班(第四期)、省级康复业务骨干、省级残疾评定医生等。李婷婷是普陀东大康复医院的一名康复治疗师,此前参加了省级孤独症培训班,省内外一线的专家们围绕DTT回合教学理论和实操、认知与思维训练等课题,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操作案例,给予了精彩的分享,让参与者都收获满满。“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会更好地教学和干预,为残疾儿童提供更高效的康复服务。”李婷婷说。

  “全国残疾预防日”前夕 发布残疾预防小贴士

  关注儿童,关注健康,科学预防需要从早期干预做起。在“全国残疾预防日”前夕,市残疾人联合会发布了残疾预防小贴士。

  一、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

  1.积极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和健康婚育指导。

  2.有计划怀孕,主动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3.远离烟酒,远离有毒有害物质,孕育健康宝宝。

  4.孕早期不偏食,科学补碘补叶酸,合理控制体重。

  5.预防孕早期感染,孕期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6.定期接受孕产期保健和产前筛查。

  7.积极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访视。

  8.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定期接受儿童保健服务。

  二、疾病致残防控

  1.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少油、少盐、少糖。

  2.坚持有氧运动,注重吃动平衡,避免超重与肥胖。

  3.不吸烟少喝酒,远离二手烟。

  4.关注血压、血糖、血脂变化,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5.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及时就诊,规范治疗。

  6.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及时接种疫苗,预防传染性疾病。

  7.保持心情愉悦,有心理问题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8.爱护视力、保护听力,避免视力和听力损伤。

  9.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环境污染损害健康。

  三、伤害致残防控

  1.悉心照护儿童,预防坠落、道路交通事故等伤害。

  2.营造安全家居环境,加强平衡锻炼,预防老人跌倒。

  3.遵守交通法规,安全文明出行,预防交通伤害。

  4.购买合格产品,按说明书正确使用。

  5.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做好职业防护。

  6.学习掌握防灾减灾、避险、逃生及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

  四、康复服务促进

  1.尽早开展伤病康复,避免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

  2.树立信心,坚持系统规范康复治疗。

  3.及时适配并正确使用辅助器具,提高生活质量。

  4.勇敢面对残疾,主动融入社会。

  5.家属积极参与,全面介入康复过程。

  6.尊重差异,平等接纳残疾人。

  7.爱护无障碍设施,主动为残疾人提供便利。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残疾人联合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