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第三次江浙分洋划界诗歌表现及其原因探析

俞朝阳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18日 第 02 版 )

  □俞朝阳

  舟山群岛在清代行政上分别隶属于浙江定海县、镇海县,江苏金山卫、崇明县;在军事上属于定海镇、苏松镇等水师所辖外洋汛地。而清代江苏省的疆域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上海市和舟山群岛北部之一部分。清初,按照各行省区域划分近海水域,江苏省北界莺游山(今名东西连岛),与山东分界;南界的嵊泗列岛,与浙江分界。

  一直以来,江浙两省都没有十分明确的海上分界线,这导致两省的海上职权模糊不清,不利于江浙两省官员进行海上军事管理与海防安全。因此,为了明确江浙两省军事职权范围,明朝时期在嵊泗海域划出了一条从崇明、洋山、泗礁山、嵊山的江浙海洋分界线,南北分别管理。此后,清政府还设置了各种巡洋、会哨的规则防止水师推诿流弊的发生。以苏松镇为例,江苏水师巡洋是日常化的、制度化的。这种严密而成熟的制度对于维护内外洋秩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致在雍正、乾隆时期,江浙洋面很少发生重大海洋盗劫事件。不过,嘉庆、道光时期,多事之秋,水师巡洋制度也逐渐流于表面,疏防案件越来越多,旧的制度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由此,清代出现了三次勘地划界事件。

  不同于前两次,朝廷对第三次划界事件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双方委派的官员级别更高,勘界范围扩大,职责也更加明确。更为人称道的是,第三次划界留下了许多唱和诗歌,这为清代江浙分洋划界之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众诗人围绕兵备李廷敬出洋一事纷纷献诗,在文坛形成了瞩目的歌咏事件。本次划界为何能区别于前两次,诞生如此多的唱和诗歌?原因主要有三。

  一. 江浙两省洋面划界不清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三次划界均是以海上劫盗事件为开端,案发地附近海域水师职责不明所导致的。第三次划界,距第二次勘定洋界仅仅数年之后,这其实是前两次勘界所引发的遗留问题。此前只是议定江浙两省以大洋山分界,大洋山脚以北岛屿属江南,泗礁山脚以南岛屿属浙江,但没有将周围岛屿及大洋山划分清楚,因此造成了两省各持己见,互相争执。清嘉庆五年(1800年)七月,一条称作金裕兴的商船在大洋山西北海面被盗匪劫掠,但江浙两省的海上军事部门相互推诿,认为案发地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后经过两江总督和闽浙总督协商,决定由双方分别派遣文武官员出海会勘。嘉庆八年(1803年)十月二十八日,江南方面委派苏松镇总兵谢恩诏、松太兵备道李廷敬,浙江委派嘉兴府知府姚鸣廷、署乍浦营参将事定海镇标游击许松年,从嘉兴乍浦出海勘界。

  这些史实均可从本次勘界所诞生的诗歌中洞悉。如赵怀玉《癸亥十月李观察廷敬以履勘江浙地界汛海至羊山归而作图为补长歌纪事》一诗中所描述的:

  疆殊吴越海混同,鸿沟界欲争鸿蒙。耳闻何似目验得,聚讼要待亲折中。使君文事兼武备,吴淞口驾楼船雄。

  此诗的开头充分介绍了本次划界的背景。江浙洋面划界不清再起波澜,两省水师职责不明,贪生怕死不敢担责,故互相推诿。李廷敬作为苏松兵备,驾船出海亲自勘地划界,由此诞生了如此多的海防划界诗歌。

  二. 李廷敬兵备沪上,为文人参与政治活动创造条件

  李廷敬喜好交友,他任职兵备道驻上海期间,崇尚风雅,经常举行大小宴会,招致各路文人墨客来此展开文史、艺术活动。诗人之间的集会唱和在当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对繁荣乾嘉诗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也是本次划界由政治事件促成了诗歌唱和这一文学现象的主要原因。

  第三次划界时间为嘉庆八年(1803年)。同年,李廷敬仍在苏松太兵备道任,他在上海举办了南园雅集的聚会。实际上,清代文人之间的雅集、聚会时常发生。然而,在所有的“雅集”中,最有光彩也最具价值的,应推李廷敬大力提倡的戏曲活动。

  王昙《奉呈诗上海李味庄观察》诗中有两句说得极好,“军国勋才经国手,太平时与闲工夫。”与清王朝后期多事之秋比较起来,乾嘉时期确实可以算是“太平时”,多的是“闲工夫”,这就给李廷敬“风雅主盟”准备了条件。再加上李廷敬本人多才多艺,除了诗文以外,他还懂点音律。详细可考证陆继辂《自题洞庭缘院本即呈味庄先生》第八首:“豪丝激付动春湖,乐府新传《海上谣》(味庄观察攻穀人祭酒、穆堂伺御所作)。我亦歌声出金石,樽前吹裂小红箫。”由此可见,文人聚会与唱和现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作为文艺领域的领导者,除了戏曲活动外,李廷敬还喜好举办消寒会。

  在洪亮吉、赵怀玉与许兆椿这三位诗人的笔下,对划界过程做出了三种不同风格的描述。根据洪亮吉诗中所写,“帆樯解与潮势斗,五色幢上蛟龙缠。竿梢时浮复时没,蜃气回环一山出。海风吹人若步虚,却及岛中方履实。”可知李廷敬携一众文人在出海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与清代水师出海的盛况。除此之外,根据赵怀玉的“针盘遥指寅艮向,分野直探牛斗终”和许兆椿的“下碇多依岙,凭针俨画沟”诗句可知清代水师善用罗盘进行航海作业。

  三. 李廷敬主持上海剧坛,掀起文坛唱和风潮

  除了在诗词领域颇有见地外,李廷敬还擅长作散曲,他所填写的南北曲子许多戏曲演员争相传唱。此外,李廷敬尤其爱好考古,精于鉴别,曾经得到了一张桐琴,上边镌刻有“薛道衡”(薛道衡:隋朝大臣、诗人)三字。他还收集了历朝历代名人的书法,镌刻为《平远山房帖》,士大夫阶层都争相购买,以之为宝物。除了善于诗文之外,他在书画方面也颇有造诣,他写的孙氏《书谱》极好。不仅如此,他还精通鉴赏字画,代表作有《上海墨林》。可以这么说,李廷敬当之无愧是“全能型人才”。

  清代上海舞台盛行昆曲,任苏松太道的李廷敬在驻扎上海期间,崇尚风雅,罗致了一批名流,音乐家,清曲家,还有陆继辂等剧作家。他们聚集于李廷敬的幕府,开展作词作曲等艺术活动。除此之外,他们经常在上海城南的“南园”和城西的“吾园”雅集内商讨如何举办戏曲活动。由于李廷敬酷嗜戏曲艺术,他还蓄养有自己的戏班,在嘉庆九年(1804年)他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宴会中最吸引人的节目就是演剧,除了家班外,还召集了沪上的名班合演,既演出新戏,也演唱传统折子戏,影响很大。这场宴会不仅轰动了上海剧坛,也为清代海防文学留下了灿烂的遗产。

  写诗乃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唱和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风雅行为,又带有不同程度的交际、应酬、切磋、竞赛等色彩。所以,他们会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在五花八门的场合形成唱和活动,进而形成相应的唱和诗歌,清代尤其如是。例如,周三燮辑《秦亭山民移居倡和诗》,是为乔迁之喜而唱和;孙星衍辑《泲上停云集》,是为送别友人而唱和;而本文所研究的洪亮吉、赵怀玉、陆继辂等人的诗歌所反映的唱和活动,均是以勘地划界这一政治事件为主题,为赞美李廷敬而唱和。在洪亮吉《李兵备以会勘江浙地界泛至羊山信宿公事毕绘泛海图属题率成长句以正》一诗中就有对李廷敬划界一事的概述与评价:

  一帆出海何飘然,五百甲卒藏戈船。帆樯解与潮势斗,五色幢上蛟龙缠。竿梢时浮复时没,蜃气回环一山出。海风吹人若步虚,却及岛中方履实。谁言海外一事无,文案积若牛腰粗。经时履勘事甫竣,瞰海絶壁如浮图。故人尙有洪厓在,挂席何应不相待。请公别买一叶舟,我亦时来看东海。

  本首诗歌的记事层次可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为进岛前的航行。全诗开头以“飘然”一词描绘出了李兵备带兵出洋的气势如虹,“藏”一字将士兵们雄赳赳气昂昂的整装待发之势展示得淋漓尽致。诗歌尾句“请公别买一叶舟,我亦时来看东海”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与知音离别的惋惜,对李兵备工作能力的赞美,还充分抒发了诗人对李兵备的敬慕。本诗作者洪亮吉精于史地和声韵、训诂之学,善写诗和骈体文,虽在政坛郁郁不得志,但有幸得李味庄赏识,二人惺惺相惜。这首诗歌不仅记录了洪亮吉为李兵备洋山划界作诗一事,还赞美了他处理公务的英明果决,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受李廷敬赏识的拳拳之心。

  同样的,在赵怀玉《癸亥十月李观察廷敬以履勘江浙地界汛海至羊山归而作图为补长歌纪事》的长诗中也记录了其对李廷敬办案的敬慕之心:

  针盘遥指寅艮向,分野直探牛斗终。旌旗高扬蝄像伏,笳鼓竞响阳侯聋。三千聊复耀犀兕,八九何止吞云梦。羊山山北薛港接,截然两界诚难通。武臣惜死互相诿,膏腴遂变萑苻丛。频年疑窦一朝决,如振枯槁开覆蒙。回舟从容日已夕,白榆历历悬层穹。

  赵怀玉所作关于社会政治之诗,多集中在对官吏和吏治的批判上。一如本诗中的“武臣惜死互相诿,膏腴遂变萑苻丛。频年疑窦一朝决,如振枯槁开覆蒙”,犀利地指出了武将们的贪生怕死,批判了官吏们的不作为。将李兵备的明智果敢与武臣们的推诿胆怯放在一块叙述,形成了鲜明对比。“武臣惜死互相诿,膏腴遂变萑苻丛。”这里的“萑苻”指代强盗,意指清代航海贸易发达处经常有海盗侵扰,造成商人与附近居民巨大损失。此事本该由地方官员为民除害却因划界不清迟迟没有得到解决。作者用巧妙含蓄的笔触勾勒出了武臣的丑态,反衬李兵备划界的英姿与处理公务之英明。

  回舟所见的异声异色与各色神怪更为此时增添了神秘色彩。接着就是诗歌的最后一个层次,诗人回忆起自己登州泛海的经历,借景抒情。“盟鸥狎鹭吾所事,斩鲸驱鳄公之功。”诗人用一种谦逊的口吻赞颂了李兵备“斩鲸驱鳄”的魄力,并表达了自己对李兵备的敬慕。句尾处的“明光宫”指代宫殿,寄托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雄心之志。

  四. 成为研究清代三次划界盛况与诗人歌咏文学的珍贵史料

  概观前文所述的消寒会与南园雅集等文人雅集,作为每一次雅集的召集人,李廷敬以身份和资财获得了参与者的认同,而参与者的声望又延伸了文人雅集的影响。正如平远山房的文人墨客都是慕李廷敬之名而来,他们为其献诗来表达对他的感谢与赞美。在觥筹交错酬唱往来中,这几位诗人互相切磋,互相影响。由于唱和活动往往是在某种具体因缘的触动下而发生,反映到唱和诗歌作品中来,便是他们的划界诗歌在题材、风格上有许多的相似性。此外,他们之间的集会唱和,还是他们表现才华的重要平台,因此各位诗人之间都争相献诗,掀起了风潮。这些文人各自不同的风格对丰富乾嘉诗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本次划界所引发的文坛歌咏现象得益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与文人对于社会现状的关心。

  整体来看,这些划界诗歌音韵和谐,词精语辟,格律均章法严谨,对仗工整。不仅如此,当中还运用了大量的传说和典故,读来有一种精致又不失力量的美感。这些由清代文人频繁的聚会唱和所产生的出海划界诗歌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乾嘉时期江浙分界处的海域风貌,这些文人的作品也显示出了清代海防的诸多弊端,而这些都是记录与研究清代三次划界盛况与诗人歌咏文学的珍贵史料。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